寧瑯出去的時候是和杜紅衛打過招呼的。
不過打招呼時只是說出去接個朋友。
沒想到接過來這么大一個朋友…
還有這些扛著長槍短炮的記者,都是什么?
檢修庫里的人不少聞訊出來,好奇張望看熱鬧。
張海陽和齊威兩個領導都背著手,含著笑,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但對于杜紅衛的招呼,都只是點點頭,不說話。
王科極有眼力見地湊過去低聲解釋,“這些記者是雙華網的,他們是來采訪寧瑯的。”
“采訪寧瑯?”
杜紅衛豁然瞪大眼睛,“采訪寧瑯干啥?”
“你有這么個有能耐的手下你不知道?人家是我們雙橋市著名的青年網絡作家,相當有名,在網絡上的點擊量都快突破一千萬了!”
“呃…”
杜紅衛知道寧瑯會寫,也知道寧瑯在寫小說,但沒有想到后者居然厲害到這種程度。
與此同時,宋濤讓人對著檢修庫區的環境拍了一圈,同時問寧瑯,“寧老師,您的大工匠沒少在工作環境中取材吧?”
采訪之前,都是要做足準備的。
大工匠這本書,宋濤連夜看了一些,所以對內容也有所了解。
和他傳統印象中裝逼掉渣天的網文不同,這本大工匠給人一種比較清新的感覺。
從頭到尾就一條主線,就是國企技術人員刻苦專研,技術攻關,沖破一道道國外技術封鎖的故事。
文風很踏實,不浮夸,不負能量,不浮躁。
所以因為這本書,他對作者的印象也不錯。
“是的。”
寧瑯回答,“平時我的工作環境給了我很多創作方面的靈感。”
“我工作的這個地方是檢修庫,平時普通設備檢修,還有大件檢修都會在這里進行,我經常能看到很多技術工作者為了解決一道技術難題廢寢忘食,不懈攻關。”
“所以他們給了我很多啟發。”
這番話他倒沒有言不由衷。
他是真領教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
對技術工人的敬佩是發自內心的。
有時候大國工匠真不只是說說而已,龐大的國之重器正是因為有這一顆顆普通的螺絲釘才能鉚成。
“是的。”
張海陽也是心思敞亮之人,他聽到寧瑯說到這,也猜出來后者寫的什么類型的作品。
在心里對這位其貌不揚的小年輕更加高看了幾分。
沒想到年紀不大,居然能想到寫這樣立意樸實,意義深遠的題材,不簡單!
“我們集團公司向來重視技術攻關,去年全集團一共完成了1000多項課題攻關,攻克了5000多項技術難題。”
“沖破了很多國外技術封鎖,還記得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一切設備、生產、制造核心技術和標準都是按照RB的標準和規范來執行,那時候RB公司還專門派了技術顧問來雙橋進行技術指導。”
“那時候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RB專家說,RB專家認為,RB專家怎么怎么樣’這類話。”
“那時候我們就意識到,核心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會長期受制于人。”
“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啊,連一枚普普通通的剎車墊片壞了,都要花費數萬元去RB進口。”
張海陽說起這些來,簡直是如數家珍,大家也都不知不覺地聽了進去。
包括寧瑯,他認真地看著這位二公司的二把手,將他說的話記在腦海里,這都是實實在在的素材。
“當時我們還沒有這么多分公司,集團公司總部就在現在我們所處的這一圈地里。”
張海陽的思緒似乎也飄回到了十多年前的青蔥歲月。
“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和相關資料的匱乏,我們自行組建了技術攻關小組,一共二十個人不到。”
“利用一切時間查閱資料,自學RB教材和說明書,在現場進行大量的勘測,比對,繪圖。”
“十年磨一劍,成功編撰出國家首本相關專業設備的維護維修規程,真正制定出自己的一套技術標準。”
“除此之外,我們還完成了包括行程開關防水密封技改、模擬控制裝置技改等多項技改科研任務。”
“使設備故障率降低了一半,減少設備采購費用近1000萬,現在我們自用的專業設備已經實現了90的國產化,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RB等國的長期行業壟斷。”
“現在我們集團公司已經形成了一條世界頂級的產業鏈,與當初給我們提供技術的RB公司以及另外一家公司并列全球前三甲。”
說到這些,張海陽的眉宇間充盈著振奮,“來,各位,我帶你們去看看我們的技術攻關小組。”
“說起來,當年,我們這批人也都是其中的一員呢。”
“好。”
宋濤也興趣濃厚地跟著他走進檢修庫區。
技術攻關小組就在檢修庫區里面。
寧瑯跟隨在人群中,有些哭笑不得,這不是來采訪自己的嗎?怎么好像有點畫風不對,怎么采訪技術攻關小組去了?
但他也并不覺得有啥,因為他對于公司的技術攻關小組也充滿了興趣。
這在整個二公司都是一個相當神秘的團隊。
獨立于車間和部門之外,僅僅幾十個人的直接受到集團公司的管理。
技術攻關小組的負責人是一位老專家,也是整個集團的首席技師,技術高超,扎根基層心無旁騖地潛心研究了專業技術幾十年,做出了很多成績,還培養出了很多專業性的人才。
這是寧瑯第一次看到他。
一個年近半百,頭發花白的老前輩。
表情特別嚴肅,不茍言笑,臉龐上充盈著技術工作者的嚴謹。
面對突如其來的采訪團隊,他并不意外。
事實上,他已經接受過很多次極具知名度的媒體采訪。
早就已經見怪不怪了。
宋濤沒想到此行完成既定采訪任務之外,還有意外之喜。
一行人參觀了一番。
宋濤把看到的聽到的,記錄得完完整整。
出來之后,他把軌道拉回正題,重新看向寧瑯,“寧老師,您的大工匠,是否有相關原型在其中?”
剛從技術攻關小組研究室出來,寧瑯正熱血沸騰。
他的思緒還停留在那幅奪人眼球,讓人熱血沸騰的技術成果榮譽墻上。
這面墻象征著一段熱血沸騰的歷史。
也是大國工匠的縮影。
作為小說創作者的強悍腦補能力和換位代入能力,令他產生了跨越了時空的錯覺,感同身受的領略到這些技術工作者們挑燈夜讀,齊心協力時的激情振奮畫面。
突然聽到宋濤的話。
他才猛地回過神來,不假思索地點頭,“是的。”
前者忍不住稱贊,“都說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難怪您能創作出這么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