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腳的皇帝 75.錢
此時的鄭文坐在皇椅之上,細細的思索他接下來該怎么辦?
因為馬上宰相劉健就要下江南了,而且不是一個人,而是差不多一整套的朝庭班子都會隨劉健奔赴江南。
這樣一來,朝堂上的官員就會少了不少,這樣雖不利于大乾朝庭的運轉,但對鄭文自己卻是最有利的。
因為剛剛登基的鄭文,雖大體上掌控了朝局,但是在朝堂上鄭文絕對的親信并不多。
宰相劉健一離去,朝堂上對鄭文的掣肘就少了許多,鄭文在燕京城就擁有了絕對的權力,差不多可以隨心所欲了!
所以鄭文要做些事還是很容易的,當然并不是盲目的去做,而是要有目的的有計劃去做,去做那些有利于維護自己統治的事。
維護自己的統治,在鄭文看來,不外乎錢、軍、人。
錢嘛,就是銀子,作為皇帝,要緊緊的摟住錢袋子,積集更多的錢為自己所用,才是正確的做法,至于文官們說的那種陛下萬萬不可與小民爭利的話,是萬萬不可信的。誰信了誰才是個傻子。
像明朝的中后期就是為錢所累,很多皇帝過多還不如許多的有錢的商人,最無語的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了,這位被后世人稱為最勤政最悲情的皇帝,登基十七年,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后還是李自成的農民大軍逼死在煤山上!
在鄭文看來,這大明朝的滅亡跟無錢有很大的關系,要是明朝財政充足,哪還有李自成什么事啊?所謂的建奴還敢立什么大金國,趁早撿著那點家當趁機遠遁方是正事。
至于朱由檢,在鄭文看來,則有些傻,自廢廠衛斷了自己的耳目,砍了自己的手腳,只知道用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簡直是天底下第一號大傻子。
作為皇帝的,誰沒有私心,誰又沒有一些私密事啊!即使那些明君,暗地里也有許多見不得人的事。當一個皇帝,心中有了想當正人君子這種想法,這人就不是一合格的皇帝。而朱由檢呢,在鄭文看來,這人心中肯定有這種想法,并且還付出了行動。
這就是作死呢!
而且最讓鄭文看了唏噓不已的是,明朝的商稅極低,低到讓人有些不敢相信。這是作大死的行為!因為商人的節操跟官僚差不多。
而明朝的眾多皇帝,也顯然不是摟錢的能手。當了皇帝,鄭文才明白,想弄些錢是太容易了!
只要鄭文愿意,稍微那么動一下口,有的是人大把的錢財送上,當然這種不要臉的行為,鄭文是萬萬不敢干的,要是干了,保管第二天上書的奏折能把御書房填滿了。
鄭文對于自己摟錢已經有了東廠,倒不是很急。但是他還是想讓朝庭也摟錢,總不能朝庭缺錢了,就向他這個皇帝伸手吧,把他個人腰包里的錢放進國庫。
這會讓他很不爽的,憑本事摟的錢就是朕的,憑什么你們這些大臣張張嘴就想拿去。
況且鄭文也想讓大乾朝庭的財政呈良性發展,故此鄭文想趁著劉健不在的這段時間,改良一下大乾的戶部,對大乾的稅收體系作一下徹底的改革!
此時的大乾的稅收體系分為三種,一種是人頭稅,一種是農稅,一種是商稅。
人頭稅嘛,顧名思義,就是接人頭交稅,一人每年三百錢,大乾在籍的人口就有近億,不在籍的肯定也有,想想就知道,大乾的人頭稅收得的稅收之多,故此是大乾三大稅之一。
而鄭文呢,就想改革這種人頭稅,鄭文認為這種稅收不合理,倒不是他有什么悲天憫人的想法,只是大乾這么大,人這么多,而朝庭的地方機構也不是那么的高效率,這就造成了,許多人死了,他仍在交稅,許多活人為逃稅就賣身為奴。
鄭文認為這種稅收不利于人口的增長。鄭文想的呢,就是后世的攤丁入畝政策,把人頭稅攤入田稅,這樣一來,土地多的就多交稅,土地少的就少交稅,這也能有效抑制一下土地兼并!
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問題,想要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就能取得什么效果,那是不可能的,這其中的難度是太大了。想想清朝的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推行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納稅的政策,在民間留下了不知多大的罵名,況且他一死,這政策立即就被廢除了,由此可見,其中的阻力之大!
但當前的大乾,卻只需要實行攤丁入畝即可,因為大乾的士紳是要交稅。至于什么當差之類則就沒有了。況且鄭文準備逐漸實施有償當差的計劃,至于士紳是否要當差的問題顯然是無關緊要的。
至于農稅,就是對田稅及桑帛稅的統稱,在大乾,對田稅征的是糧食,對桑帛征的是銀錢。故此大乾才會設有那么多糧倉,鄭文曾經看過戶部的有關資料,大乾在全國各地設有大大小小的糧倉一千三百四十三處,而且戶部與工部都有下屬的田地,分散在全國各地,單單其良田就有上千萬畝。
而皇室的良田則更多了,至今鄭文也不清楚皇室到底有多少良田,因為皇室的田畝每年會或多或少的增加,就像今年,鄭文一次性就賞出了上百萬畝的良田,又一次性收獲了上百萬畝的良田。
而皇室的這種制度,是太祖皇帝參考歷朝歷代制定的,被大乾各階層稱為皇畝制度,屬于皇帝的私產。原先太祖皇帝想的是,皇室控制一定量的田畝,把這些田畝收獲的錢財作為儲存金儲藏起來,每當自然災害一發,受災的百姓就會賣田賣地甚至賣兒賣女的活下去,當地的士紳就會低價兼并這些土地,這往往造成土地兼并嚴重,地方勢力作大,太祖皇帝想的是,這時候就由皇室出面,出高價買下這些土地。
這樣一來,這些百姓拿到更多的錢,能很好的活下去,也能很好的抑制土地兼并。
而等到風調雨順的時節,又把這些土地分期付款的方式賣給無地的百姓,有恒產者有恒心,這樣一來,百姓就安居下來了,更有利于大乾的統治。
鄭文看到這種制度的時候,也是拍案叫絕!
但是皇帝這種生物,是世界上最奇怪的生物,大乾的歷代皇帝都只遵行了一半,只進不出,不斷的利用這筆錢在受災時買田地,卻是從未買出過,因此大乾皇室成為大乾最大的地主,有數百萬人成為了大乾皇室的佃農。
而鄭文呢,也認為正是歷代皇帝實行的這種制度,才能讓大乾立國三百年來,從來就沒有過什么農民起義,也才有了大乾這么長的國運,到了鄭文這代,鄭文還感覺現在的大乾正是處于一個封建王朝的中后期。
也正是因為這個制度,大乾才能常年保持一百八十萬的軍隊,因為大乾的軍隊是由皇室及朝庭供養,兩者都是五五開。
鄭文心中也認為,他能一無所有的登上皇位,能快速的掌控軍權,掌控朝局,也跟這個制度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這個封建時代,講究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大乾軍隊是不可能反對一位先帝之子登上皇位的,當然這也少不了鄭文的一番運作。
這個制度,鄭文是不打算改變的,因為對他有利,他巴不得大乾所有的土地都是屬于他的。要是這樣,鄭文說不定會搞一下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呢!
至于商稅嘛,顧名思義,在大乾就是對商業行為進行征稅,具體的就是大乾各地的各種店鋪進行征稅,各種交易進行征稅,各種關卡進行征稅,沿京杭大運河也設卡征稅。
立國三百余年來,大乾朝庭征的商稅是日益增多,但朝臣們好像故意忽略了這種情況,收稅機構還是開國之初那些,人雖然換了好幾十批,但人數并沒有增加多少!
鄭文看到這些情況,那是急在心底,那可是白花花的現銀呢!有多少商稅流失啊,讓鄭文心痛不已!
所以,鄭文決定等劉健出了京城,就約楊博好好談談,讓他認識到朝庭稅收的流失,也好好的改革一下戶部。
而鄭文把戶部左侍郎王成派出京城的原因也正是基于此,王成是太原王氏出身,太后王氏的堂弟,而太原王氏十幾年來成了北地最大的世家,而鄭文心中卻是不怎么相信王成有多么干凈!
但是礙著王氏的關系,沒有確實的證據鄭文不好拿他怎么樣,但眼不見心不煩,打發得遠遠的正好,而且鄭文心里也不打算怎么重用他,因為有許多事都間接的指出這人有問題,這種有實力有背景又有問題的官員,鄭文只好高高豎起,把他們當作一牌子正好。
至于他去了江南,會不會干些無腦的事,那就不是鄭文能管的了,這是宰相劉健的問題,干了十幾年宰相的劉健,鄭文認為他能處理好這種事!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