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琢出藏書閣時,拿到了勘淵集和四照圖,還有一本素沖劍譜。
勘淵集就是小道藏,是五百年前道家祖師張云房在大夏龍庭任宮廷秘書監時,摘錄的三千卷玄門天宮寶藏、也就是三千道藏的精要。
不過,“小道藏”縱使只摘錄了“大道藏”的精要,仍有四十七萬六千言。
素沖劍譜和鐵馬城的十三路破敵劍不同,十三路破敵劍是武人用的劍法,素沖劍譜是煉氣士的劍法。
普通武人用的劍法,再多招式,都變化自刺撩劈掛等基礎劍式,煉氣士的劍法卻另辟蹊徑,必須開啟人體密藏才能施展。
回到學舍,李不琢看完素沖劍譜就放到一邊。
還沒煉氣,這本劍譜暫時還不能練。
接著又翻開了四照圖。
四照圖是玄門正宗煉氣入門法,這本四照圖是殘篇,只有第一篇普照圖。
剩下的反照、時照、內照三圖,關系到更深層的煉氣法,只有考上童子、舉子、學士才有資格借閱。
片刻后,看完四照圖,李不琢對煉氣有了初步認識。
“煉氣就是開啟人體的密藏。人生下來就沾染濁氣,漸漸萬疾纏身,壽數長不過百載。”
“但人身有密藏,開啟就能使人超脫生死,見覺神通。”
“所謂的精藏、炁藏、神藏三大密藏,分別對應后天,先天,宗師三大層次。”
“精藏就是人的精氣,并不神秘,人飲食行動,隨時都在補充或消耗精氣。補充多余消耗時精氣增長,人于是變強壯,消耗多余補充,人就虛弱,衰老…”
“打熬筋骨,就是開啟精藏,讓身體能容納更多精氣。之后,將精氣轉化為‘元炁’,開啟炁藏,才基礎堅實。”
“開啟精藏,是后天手段,開啟炁藏,就是向先天邁進。”
“先天有氣感、內壯、坐照自觀、小周天這四重階段,我現在就能將精氣轉化為元炁,練出氣感。
“但普照圖的實修內容過于晦澀,我只能看個半知不解,強練肯定會走火入魔。”
“還是要先熟讀小道藏,提升道學修養。”
李不琢想了想,放下四照圖,翻開勘淵集。
小道藏收錄的是自上古以來眾道家圣人所著述的玄門經典,有服餌、煉養、符圖、算律諸多玄門妙法,其中還有極長篇幅記載的是玄門先祖的傳記。
李不琢起初讀得艱澀,漸漸就入了神。
看到夜深,繼續挑燈夜讀,清晨醒來,草草吃過早飯,又投身卷帙中。
三日時間,讀罷一卷,又四日,讀完第二卷…
兩月后,終于將勘淵集四十萬七千字一一細心讀完,但苦于無人教導,只勉強理解了大義,能磕磕絆絆背誦一些句子罷了。
李不琢胸中冒起不服輸的勁頭。
一年過去,這次花的時間比第一次讀完還久,終于將小道藏七十二卷又通讀一遍。
這次通讀,才發現章句之中似乎蘊含著更深的意義。
讀完這一遍,反而覺得所有章句都是似是而非,腦子里一團漿糊。
李不琢著魔一般,廢寢忘食,就連出恭時腦子里都琢磨著一句句經文。
如此數十年…
仍舊是那個書桌,不知更換了多少回的兔毫筆已經禿了毛,銅燈銹蝕得不成樣子,如豆的燈火映照下,勘淵集的書封被汗漬沾染出斑斑點點,蠟線與包角都已朽爛。
李不琢捧著書卷的雙手干瘦枯皺,青色血管如瀕死的蚯蚓,翻開書頁時,手腕微微顫抖。不經意間,瞥見桌上立著的黃銅鏡。
鏡中之人白發如雪,老態龍鐘。
歲月忽已晚。
“我究竟是看懂了,還是沒看懂…”
黑絮飄飛,火光中,李不琢臉龐忽明忽暗,渾濁的目光卻逐漸清明。
書桌邊,伏案而眠的李不琢猛然驚醒!
喘著粗氣,看向自己的雙手,皮膚白皙,沒有皺紋,淡青色血管隱隱可見。
李不琢下意識喊了三斤一聲,沒人答應。
回頭一看,靜室的門關著,沒有動靜,也不知過去多久了。
打量四周,才發現夜色沉沉,東方的天際剛透出一絲曙光。這一讀書就讀到快天亮了。
桌上亮著油燈,肩上披著件外衣,這時段小丫頭肯定睡了。
不對,靜室里還有鑿木頭的聲音。
李不琢收攏心神,借著燈光找到銅鏡一照,松了口氣。
沒真變老。
每次陷入夢境,到最后都有種夢境才是現實的錯覺,好在現在已基本習慣,不會再糾結莊周和蝴蝶的問題。
其實清醒后一回憶,就能發現夢中的經歷與現實差別很大,李不琢在夢中讀書幾十年,吃喝拉撒都沒走出這兩丈見方的小房子。
夢里讀小道藏數十年,現在醒來,其實只過去幾個時辰,不過夢里讀書的記憶,倒是留存下了大半。
李不琢深吸一口氣,喃喃自語:“第五卷經教相承部講的是黃玄文真人的傳記…”
把手邊的勘淵集翻到第五卷,映入眼簾的內容與記憶中的內容正好對應。
又試著背誦開篇: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
“…名號不虛生,稱謂不虛出。故名號則大失其旨,稱謂則未盡其極。是以謂玄,則玄之又玄。”
通篇背下,雖稱不上行云流水,但無一錯漏。
回想起普照圖的口訣,之前許多不懂的地方都豁然開朗。
李不琢本來想再觀想普照圖煉氣,但夢中讀書太耗神,而且剩下的時間也不夠讀普照圖了。
“明天…對了,剛入縣學時沈教授明天就是月考,明天…明天…先睡會再說。”
李不琢念頭剛起,潮水般的困意就涌了上來,便趴在桌上,想著稍微瞇一會。
結果眼皮一閉,就發出輕微的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