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二十章 殲-9下馬

  現在試飛的,叫做殲8白天型,屬于殲8的原型機。

  這種飛機在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在今年還在漫長的試飛之中,按照進度,會在年底結束試飛,定型投產。

  本來它計劃的是全天候型號的,但是,由于交流供電系統和雷達系統的進度問題,原計劃的“全天候型”蛻變成了只安裝直流電和測距器的“白天型”,那么,針對它的改型,也就在緊鑼密鼓地籌劃之中了。

  這就是殲8I,或者殲8全天候型,后來被稱為了殲8A。它需要安裝JL7火控雷達、射瞄8A改瞄準具、火控計算機、導彈隨控裝置等電子設備,從而形成了全天候作戰能力。并對白天型上一些不理想的設備和設計進行了改進,比如彈射座椅,終于進行了更換,不再是遺傳自米格21的那種坑爹的型號了。

  現在,就在殲8試飛之中,殲8I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現在,顧總已經被任命,承擔這種飛機的研制重任。

  王揚這么說,是希望秦風能留下來,同時,也希望秦風能夠參加到這個殲8的后續項目中來。

  秦風無奈地搖搖頭:“咱們要改機頭啊,這機頭,不知道何時能改進出來啊。”

  看著此時的機頭,秦風突然就有了欲哭無淚的感覺,這次的飛行,打下來了米格21,他和這架飛機已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要說離開,那真是舍不得,但是,想想研究了好久,還是落后的貨色,秦風就覺得不甘心啊。

  想想611所的新型號的戰機,秦風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去,611所的項目,自己才更喜歡啊。

  高空高速,并不是方向,現在雖然有需求,那也是因為己方的電子技術不過關,雷達和導彈設備不夠先進,如果有了先進的雷達和導彈,哪怕載機只能飛到兩萬米,也能夠把三萬米的戰機打下來的。

  世界流行的,那是機動性的提高,尤其是跨音速機動,類似于F16那樣的,才是方向啊。

  秦風躊躇了很久。

  第三天的時候,機炮的位置才被加固了,當秦風駕駛戰機的時候,這次返場,正好是路過成都的。

  就在戰機降落到了132廠的跑道上的時候,因為是秘密的轉場,并沒有太多的人前來,而秦風早就隱忍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在132廠繞了一圈,就直奔611所而去。

  “宋老。”秦風推開門,就看到了宋老,此時,宋老正在和一眾的技術人員開會,他看見了秦風,立刻就笑著說道:“我們的英雄回來了。”

  英雄?自己這次在高原地區打下一架米格25來,雖然不向外宣傳,但是在內部,很多人都是知道的。

  聽到宋老這么說,秦風也有些不好意思:“那個,我可不是什么英雄,宋老,咱們這是在商討新戰機呢?”

  看著下面的人,都是各個分項目的負責人,有管氣動的,管發動機的,管航電的,這個樣子,難道是殲9項目已經推進開了?

  殲8快要試飛完成了,這同步進行的殲9項目,也該有發展了。

  “不是新戰機,是咱們的殲7III項目的進展。”宋老說道。

  聽到了宋老的話,秦風頓時就是一陣的奇怪,怎么是殲7III?

  “咱們的殲9項目呢?”秦風問到。

  殲9項目?聽到了秦風的話,在場的人臉色都很怪異,最終,還是宋老開口了:“咱們的殲9項目,已經全面收縮了,上級的正式決定還沒有下來,不過下馬是肯定的了,秦風,你給咱們所里捐款,大家都很感激,不過,你這錢,咱們所里可不能要,又知道你不會收的,所以,就給你的老家郵回去了。”

  后面的什么錢,秦風沒有聽清楚,因為前面的話,已經讓秦風的腦子里嗡嗡的了。

  殲9項目,下馬了?

  怎么會?殲9項目,是咱們未來的希望啊!

  “為什么?宋老,咱們的殲9項目,為什么會下馬?”秦風望著宋老,滿是疑問。

  是啊,為何會下馬?連宋老都忍不住地在問,殲9,就仿佛是自己的孩子一般,自己真的想要將這款飛機一步步地變為現實啊,只可惜,太多的無奈啊。

  宋老的眼前,頓時就出現了一幕幕,這十幾年來,他幾乎都是為了殲9這個項目而奮斗的。

  1964年,殲9設計初期,它是和殲8平行立項的,殲8是一種保守的方案,而殲9則是一種大膽的方案。

  這種飛機被要求設計為一種升限20000M,最大馬赫數2.2,基本航程2000KM,重量為10噸的中輕型制空戰斗機,性能相當于美國的鬼怪Ⅱ。

  當時,宋老還是在601所的,他帶領的氣動團隊,提出了殲9的氣動布局方案,包括:前緣后掠50°的后掠翼、前緣后掠57°的三角翼、前緣后掠55°的后掠翼及雙三角翼方案。

  1966年國防軍事部門又提出殲9最大馬赫數2.4,升限2000021000M,航程3000KM,作戰半徑600KM,最長留空時間3小時,最大爬升率180200M/S的新要求。

  601所在對4種方案進行風洞試驗后,選中雙三角翼方案,并將前緣后掠角改為55°。這樣該機除采用兩側進氣外,機體總體設計均與殲7、殲8相同。這主要是從掌握成熟技術提高成功把握性考慮的。但該方案在經過風洞實驗后發現機動性能不夠理想,于是被重新提出的無尾三角翼方案即乙號計劃取代,前一種方案則被定為甲號計劃。

  采用兩側進氣無尾三角翼的乙型方案,顯示出極為優異的機動性,但同時也帶來升降副翼的剛度和操縱功率及操縱困難等諸多問題。

  拖延了幾年,航空工業部決定恢復殲9的研制工作,并提出兩側進氣的正常布局三角翼方案。

  本來方案都已經確定下來了,結果,空軍提出雙25太小,應為雙26,即升限兩萬六,M2.6的要求,這個時候,殲9項目隨著宋老,來到了611所,決定采用鴨式設計,腹部或兩側進氣方案。然而該升限指標太高,發動機難以滿足要求,殲9乙Ⅱ的研制工作在一年后擱淺。

  1975年,殲9的研制工作再次恢復。

  斷斷續續到了現在,終于走到了盡頭,因為國家轉變戰略,重心放到經濟建設上來,軍費開支不斷減小,殲9項目,終于走到了盡頭。

  殲9項目,在整個過程中,一直都是反復的,艱難的。

  611所,本來就是為了研制殲9而成立的,但是現在,殲9這個項目卻沒有了,讓人唏噓啊。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微信關注“優讀文學”看小說,聊人生,尋知己

飛翔鳥中文    大國航空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