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00章 吹制

第200章吹制第200章吹制  要燒制玻璃器,其實原料和燒窯,都是能夠想辦法克服的。

  真正的難度在于正其中的三個關鍵過程——溫度、吹制和退火。

  溫度決定了玻璃器的透亮明凈程度,吹制決定了玻璃器外在的形狀樣貌美觀,而退火則決定了玻璃器制成之后的實用程度。

  三者缺一不可。

  溫度可以試,大不了用窮舉法,只要花費時間和人力物力,總能試出來。

  可吹制的技術卻是想學也沒有地方學的。

  不是沒有懂得吹制的人,而是太少,不好找。

  因為眼下大唐已經幾乎沒有吹制琉璃的人了。

  玻璃制品其實在中國國內早在漢代就有了,不過,后來漢代平定匈奴,加強了同西域的交流,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權更迭頻繁,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波斯、希臘等中亞和歐洲文化也是在這一時期對中國有了第一次的大規模羼入。隨著這些外來文化的傳入,西方玻璃器大量輸入中國,這種玻璃更加透明光滑,能做的大而薄,關鍵是硬度都要比本土工藝制出的玻璃高的多,于是本土玻璃就被取代了。

  后來宋朝的時候有個叫程大昌的人,寫過一本《演繁露》,里面提起過——“然中國所鑄有異于西域者,鑄之中國則色甚光鮮而質則輕脆,沃以熱酒,隨手破裂;至其來自海泊者制差樸鈍,而色亦微暗,其可異者,雖百沸湯注之,與磁銀無異,了不損動,是名番琉璃也”。

  說明本土玻璃顏色光鮮,但是極其脆弱,“沃以熱酒,隨手破裂”,倒杯熱酒就會碎掉,隨手一握就能握碎,這種強度根本不能實用。

  而西方玻璃,雖然色澤外形上沒有本土玻璃光鮮好看,可“雖百沸湯注之,與磁銀無異,了不損動”,實用性卻遠遠超出了本土玻璃,所以就淘汰了本土的玻璃。

  本土的琉璃做出來不能用,胡商帶來的琉璃又不會做,自然本土燒制琉璃的技術就沒人用了。

  這是宋人考究的結果,但是在那之前,本土燒制玻璃的技術已經失傳,懂得吹制的人,自然也就極少極少,甚至于無了。

  不過,吹制琉璃的人,大唐雖然沒有,但是以前的波斯卻有。因為大多數琉璃器,都是由大秦、波斯產出,然后由胡商帶入大唐的。波斯雖然已經滅國,但是大食擁有了波斯,阿拉伯人一定不會放棄這個堪稱暴力的行當。

  所以那些游走在大唐、大食,甚至于大秦中間的胡商之中,尤其是那些販賣琉璃器的人當中,一定會有人知道吹制的技術,亦或是知道哪里有懂得吹制技術的人。

  這些胡商,只要利益足夠,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所以從這些胡商手中一定可以弄來懂得吹制的人。

  自然,這便是韋仁實來找李淳的目的所在了。

  憑韋仁實自己,暫時還沒有能力找到一個懂得吹制的人。不過若是李淳在這件事情上面花費些些心思——甚至不必花費心思,只是一句話交代下去的事情——那便是一定能夠找到的。

  至于退火,古時本土琉璃器無法實用的原因,就在于沒有退火這一道工序。

  玻璃在成形的過程中,由于玻璃液的特質,會導致它內外層總存在著一定的溫度差。這種溫度差在玻璃制品中形成相應的應力。

  由于局部的、不均勻的應力的存在,使得制品的強度減弱。

  退火的目的,就是使制品內的應力減小到可以容許的程度,能夠極大的提高玻璃的強度。

  將吹制之后的玻璃器置于退火窯中,經過足夠長的時間,通過退火溫度范圍或以緩慢的速度冷卻下來。經過這到工序之后,玻璃器便不會出現這種“沃以熱酒,隨手破裂”這種情況了。

  倘若做出的玻璃能兼具本土玻璃的色澤光鮮好看,又能兼具西方玻璃的實用性,那不愁賣不出去。

  加之,西方燒制琉璃器用的原料是天然石英,其本身就不少找,開采起來又不容易,所以本身從大食過來的琉璃器成本就很高,在其本土也賣的很貴。

  而韋仁實卻知道,河沙里面的二氧化硅含量十分豐富,所以用河沙就可以作為原料。而河沙成本低廉,做出來玻璃器之后,售價自然要會低一些。

  又實用,又光鮮美觀,又賣的便宜,便也亦不愁不能反賣到西域和大食、大秦去。

  這生意怎么算都會穩賺不賠。

  韋仁實也沒有瞞著李淳,將自己知道的告訴給了他。

  韋仁實知道,李淳一定會去向李適回報,李適得知此事之后,若是明白其中那巨大的利潤,必定會讓韋仁實操持此事。這樣一來,便不會再將韋仁實往五監當中安排。

  要想讓李適確信他真得能做成這件事情,當然要將事情說得更清楚些。才好借李淳將這一信息傳遞給李適,讓李適改變主意。

  “河沙?”李淳吃驚的看著木匣子里面的琉璃器,臉上的表情很是奇怪。似乎怎么也沒法將眼前這透亮美觀的琉璃器,跟河底的細沙聯系到一起去。

  韋仁實點了點頭:“不錯,原料就是河沙。我的封地在渭河邊上,渭河里的河沙數不清楚。淳王爺越是能找來懂得吹制的人,咱們就可以在渭河邊設窯,直接從渭河里挖沙,然后在窯里燒制琉璃器。眼下最關鍵的,就是淳王爺能早些找到懂得吹制的人。”

  李淳舔了舔嘴,又問道:“那若是照仁實哥兒的法子,似這套一般的琉璃器,成本會在多少?”

  韋仁實看了木匣子里那套琉璃器一眼,笑道:“眼下還不能有個具體的數兒。不過往多了算,至多不會超過五百貫——實際上,我覺得倘若走上正軌之后,成本會進一步下降,恐怕也撐死也就幾十貫而已。”

  李淳的喉頭明顯的動了一下。

  “懂得吹制的人!”李淳的手握成拳頭又松開,沉聲說道:“仁實哥兒放心,給我半年…不,三四個月!我定然找來!”

本書來自

飛翔鳥中文    盛唐再臨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