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二十七章 六兄

  樓礙身形微胖,與父兄相比自然是差了一大截,但是肚子高高鼓起,已然初具規模,一捧垂胸長須,看上去更像是武將,而不是文官。

  樓家六公子少有才名,十多歲時曾在張息帝面前對答如流,震驚四座,給大將軍長臉,從此備受寵愛,并被寄予厚望。

  樓礙十三歲時,大將軍就給他謀了一個職務,送到各部司里歷練。

  十六歲,樓礙已能獨擋一面,獲得實授官職,在朝中前途無量,他自己卻自愿提出外放,向父親道:“樓家在朝中有父親和三哥也就夠了,再多一人無益于事,不如讓我去地方上做官,里外照應,方保無憂。”

  樓溫當時并不覺得有此必要,但是贊賞六子的深謀遠慮,于是為他在洛州謀職,離家不算太遠,聽說他為官穩重,離家之后也沒有放縱之舉,才將這個兒子轉送到漢州。

  樓礙在漢州為官十余年,遍歷郡縣,并不急于升官,三年前才升任漢平刺史,成為一方大吏,但是人人都明白,漢州牧守這個職位乃是他的囊中之物,歷任牧守來來去去,對這名下屬都要禮敬三分,遇到大事,必須請來商量。

  萬物帝遇刺、天下大亂,打斷了樓礙的仕途,降世軍在漢州興起的時候,一度傳言他已遇害,等到降世軍由盛轉衰,他卻重新現身,而且集結了一支官兵,逐步奪回郡縣。

  人人都以為他會趁機擔任牧守甚至稱王的時候,樓礙又一次出人意料,反而從荊州奚家請來一位新牧守。

  對十七弟的改姓與之前的所作所為,樓礙全不在意,至少表現得全不在意,親自迎出軍營,先是拱手行禮,隨后張開手臂,給弟弟一個熱情的擁抱,然后轉身,向眾人高聲道:“這是我十七弟,別看他年輕,曾經刺駕、稱王,憑一己之力,在東都擊退數十萬敵兵,威震天下!”

  眾人紛紛稱贊,徐礎反而不好意思。

  對這個大胡子六哥,徐礎一點印象也沒有,卻不妨礙此時從心底涌起的一股兄弟之情。

  樓礙看向益州軍跟來的人,笑道:“魏將軍看來真是擔心十七弟,派來這么多護衛,是要趁機劫營嗎?哈哈。”

  魏懸十分重視此次會面,對徐礎的重視也隨之增加五六分,派出二百人的護送隊伍,鼓樂、旗杖具備,排場堪比牧守出行。

  “真要劫營,人越少越好,四五人出其不意劫持主將,足矣。”徐礎笑道。

  樓礙大笑,攜著徐礎的手,并肩入營,一路上贊嘆不已,直到進入帳篷,分賓主入座,請茶之后,他才提起父親。

  “父親的亡訊我很久以后才得到,傳信紛紜,令我無從分辨真假,十七弟當時在東都,實情如何,還望告知。”

  帳篷里只有衛兵與仆人,并無其他將領,徐礎拱手道:“我改姓徐,已非樓家子孫,不敢再擔‘十七弟’之稱。”

  “這是何必呢,天下哪有不偏心的父母…好吧,先不說這件事,你想做‘徐公子’,我便稱你‘徐公子’,但是在心里,我仍當你是自家兄弟。”

  徐礎笑了笑,“當時我在東都城內,大將軍在城外遇害,我未親眼目睹,但是后來見過在場的樓家子弟,據說大將軍的確是被欒太后所殺。”

  樓礙也聽過這個傳聞,得到確認之后,還是驚訝至極,好一會才道:“這是…為什么?”

  “大將軍的為人,樓長史應當知道。”

  樓礙苦笑一聲,“可那畢竟是太后,父親他竟然…竟然真的動了心事?”

  “大將軍一向如此。”

  樓礙長嘆一聲,“樓家因大將軍而興,亦因大將軍而衰,唉,世事無常,只能說世事無常。”

  兩家又聊一會家事,徐礎只知道樓硬滯留在梁王馬維軍中,其他樓家子孫應該還被寧王關押,樓礙聽后連連感嘆,“待漢州安定之后,我一定要將樓家人都接過來。”

  徐礎覺得該說正經事了,拱手道:“此來不為敘舊,乃是替益州軍過來詢問:漢州軍在此集結,所為何事?”

  “徐公子在益州軍任職?”

  徐礎搖頭,“我只是路過,因在軍中有熟人,所以管下閑事。”

  “原來如此,徐公子要去何處?”

  “打算去益州面見蜀王。”

  “徐公子與蜀王有舊?”

  “嗯,有過一些來往。”

  “徐公子打算向蜀王稱臣?”

  “還沒決定。”

  樓礙露出笑容,“既然如此,咱們說話就方便多了。實不相瞞,漢州軍在此集結,乃是要收回漢州全境,換言之,是要送客出門,請益州軍退回益州。”

  “當初的盟誓呢?”

  “哈哈,我在徐公子面前不說假話,當初的盟誓乃是不得已之物,雙方全都言不由衷,益州先派兵、后請盟,斷無誠意,漢州也不過虛與委蛇,以做緩兵之機。”

  “漢州現在不需要‘緩兵’了?”

  “剛剛騰出手來。”

  徐礎想要提起賀榮人,外面有樓礙的隨從進來,通報說酒宴已經擺好。

  “徐公子既然來了,咱們無論如何也要痛飲一番。軍中沒有美味佳肴,美酒倒有幾壇。”

  兩人換一頂帳篷飲酒,樓礙仍當徐礎是自家人,所以沒有邀請別的將領坐陪。

  徐礎腹傷仍有穩痛,一杯酒慢慢品飲,不敢喝得太快、太多。

  樓礙很快瞧出異常,關切地問:“徐公子身體不適?”

  “受了一點輕傷?”

  “哪里?我軍中有幾位知郎中,醫術精湛,可以為徐公子診脈。”

  “多謝,但是不必了,我看過郎中,正在吃藥,很快就能痊愈。”

  “徐公子既在養傷,不該飲酒,怪我不知情。”樓礙向一邊侍立的仆人道:“沏人參茶來,再去要些補品。”

  仆人道:“人參茶還有些,補品只剩一點茯苓膏。”

  “別留剩下多少,都拿來。”

  徐礎道:“不必麻煩…”

  “誒,又不是什么貴重之物,如今兵荒馬亂,道路隔絕,無從購買,都是從前剩余之物,徐公子別嫌棄就好。”

  樓礙一味示好,徐礎又等很久才找到機會重提正事,“聽說漢州牧守前去拜見單于,已經回來了?”

  “正在途中。”樓礙一句話敷衍過去,正色反問道:“徐公子要去益州,對那邊形勢了解多少?”

  “不多。”

  “徐公子知不知道,甘招自稱蜀王,卻沒有占據益州全境,奪占金都城之后,坐困其中,不敢南下半步?”

  “我聽說蜀王已占據整個益北,權衡利弊之后,決定先北上,再南下。”

  “哈哈,大家都一樣,盡揀好事宣揚,將壞事隱藏不說。漢、益相鄰,我對那邊的形勢不說了若指掌,至少不陌生。天下之亂起自秦州,其次便是益州,只不過益州內亂多,沒像棍匪那般四處出擊,所以外面的人所知甚少。益州原有土著,舊蜀王曾起野心,四處征戰,士民傷亡過半。天成定鼎,遷諸州之民以實其地,沒想到卻引來土、客之爭。如今益北是客民居多,益南則是土著占優,比如漢平城里的魏將軍就是客民,其先乃是荊州人。”

  “現在的蜀王也算客民。”

  “還是新客。”樓礙笑道,“土、客相爭,不同籍貫的客民之間也不是一條心,為爭權奪勢,彼此視若仇敵。”

  “蜀王竟然能占據益北,也算難得。”

  “哈哈,甘招若有這等本事,現在就該占據整個益州了。這么說吧,蜀王是甘招,但是金都城的真正主人不是他,而是益都王。”

  “益都王早已被殺,他有子孫留下?”

  樓礙搖頭,“益都王活著的時候,一心聚財,根本不關心州內紛爭,只看誰的賄賂多,就偏向于誰,大小政務全交由下屬掌管,其中兩人被當成左右手,一人隨他死在東都,另一人留在益州,權勢不減反增,被稱為‘新益都王’。此人名叫車全意,徐公子聽說過嗎?”

  “略有耳聞。”徐礎曾經從鐵鳶那里聽說過這個名字。

  “車全意是個聰明人,只要實權,不要虛名,所以他自己不稱王,選中了新到益州的甘招,奉他為王,借勢剪除異已。徐公子以為益州軍為何北上?”

  “鞏固北境,如有機會,引誘賀榮人留在秦州。”

  “嘿,說得好聽,其實是車全意的調虎離山之計,他將不聽話的客民之兵全都調走,只留下親信以及甘招帶去的棍匪。”

  “益州軍統帥鐵鳶,乃蜀王最為親信之人。”

  “那是當然,不派親信之人為帥,益州客兵怎肯從命?徐公子還好沒有直接前往益州,我勸你也不必去了,那里不是棲身之所,甘招軟弱,不辨忠奸,車全意更是一心爭權,為此寧可自斷手足:他將大半客兵支走,實力驟減,早晚必為益南土兵所敗。”

  “然則投奔賀榮人就是長久之計嗎?”徐礎直接問道。

  “既是長久之計,也是權宜之計。徐公子問起,我不隱瞞,賀榮人眼下勢不可擋,唯有曲從,不可硬扛。等到奪回漢平城、平定所有郡縣之后,漢州還當自立,絕不奉異族人為主。徐公子來得正好,回去勸說魏將軍獻城投降,以后南取益州的時候,用得著他們這些客兵。”

  “我是益州軍使者,有負所托是我能力不足,總不至于回去勸降吧。”

  樓礙笑道:“勸與不勸,結果都是一樣,你我坐在這里的時候,漢州軍已經發兵出營,前去封堵谷道出口,只需半天,就能挖出一條壕溝,引水貫注,令漢平城與谷中的鐵鳶軍隔絕。”

徐礎果然猜中,心中卻無得意,拱手道:“一祝樓長史大獲全勝,二祝樓長史能避過大難。益州雖亂,聽上去也比這里安定些,恕我不能久留,這就告辭。”富品中文

飛翔鳥中文    謀斷九州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