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十五章 祭祀、酒宴與姬周三母

第三十五章祭祀、酒宴與姬周三母第三十五章祭祀、酒宴與姬周三母第三十五章  一時之間,整個岐邑的留守百姓,陷入了歡騰的海洋。

  驚喜聲,歡呼聲,甚至吼叫聲,都不絕于耳。

  自從近百年前,他們的先輩從豳地南遷至岐,就一直沒有擺脫各種戎狄部族的侵擾。

  不是犬戎東掠,就是鬼戎南侵,要么就是各種戎狄小部落沉寂來打秋風。

  他們周原百姓,只是想安安穩穩耕種,安安心心生活,百年時間,卻始終求而不得。

  沒到耕種農忙之時,就是他們最為擔心戎狄劫掠之時,一半以上的男子,都要到邊境以防戎狄。在田中的耕作的,都是以老人婦女為主。

  就在前兩天,周公季歷召集所有臣民,在姬氏宗廟之前誓師,要舉國出兵,征討西落鬼戎,奪得他們部族之地,讓姬周再也不會直接暴露在戎狄的目光之下。

  那一刻,所有的姬周百姓,目光之中,都充滿了復仇的渴望。他們人盡皆兵,只要還能跟上大軍步伐的,全部都帶上兵器,出發討戎。

  衣甲不夠,連夜用樹枝扎成簡單甲衣;兵器不夠,農具來湊,無論是銅器還是木器,只要能夠給戎狄傷害的東西,都可以成為他們的武器。

  在大軍出發的前一天,全城縞素,無數老弱婦孺,站在門口送行。

  全身素白的衣服,告訴那些出征之人,此戰不勝,就是國滅族亡。

  幸好,姬周勝了,擊破西落鬼戎,盡擒十二翟王。

  “快,你們快讓人準備宗廟祭祀三牲,記住,是大三牲,不是小三牲,等到大軍回師,要祭祀先祖。”

  太姜難以掩蓋心中的高興,連忙讓下面的人去準備祭祀之物。

  周人祭祀,因為國貧民窮,姬亶曾經拜首先祖,以小三牲而代大三牲。

  所謂小三牲,即雞鴨魚;而大三牲,則是牛羊冢。

  也曾有人提出,這樣會不會令先祖不滿。但是姬亶,只是回了一句話,一句傳之子孫的話。

  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

  后來周人祭祀,除非得遇豐年,戎狄不擾,物產豐盛,否則都是以小三牲代替大三牲。

  太姜迫不及待,想讓姬氏祖輩,想讓她逝去的丈夫知道,奪回后稷祖地,奪回公劉故土,已經看到了一絲曙光了。

  從此之后,姬氏進可以征討戎狄,退可以據險而守,戎狄想要掠奪周原,再也沒有那么容易了。

  百草真人笑意盈盈,看著這些歡騰的姬周婦孺,撫著長須,也在為他們高興。他雖然從不自認為姬周之民,卻也是諸夏后裔,能見姬周大勝戎狄,自然也開懷不已。

  大宗伯臉色藏于面具之中,看不到他的神色,但是看他走去巫廟之中的動作,似乎還帶著飄,顯然也是極為興奮。

  姬氏宗廟,這是一場大祭。

  自從宗廟立起之后,從未有過的這般大祭。

  這一日,三牲都被涂上了赤紅的顏色,擺在宗廟之中,被奉在先祖靈位之前。

  雖然說此時的殷商,是諸夏邦國之首,但是在一些祭祀上面,并不是所有邦國都和殷商一致。

  就比如三牲的顏色,夏后氏尚玄,三牲為黑色;殷商尚白,三牲用白色;周人尚赤,三牲用紅色。

  在巫廟祭壇上架柴焚燒祭品,這是祭天之禮;在祭壇下挖坑掩埋祭品,這是祭地之禮;在宗廟之外點燃火堆,這是祭祖之禮。

  這一次的祭祀,祭天祭地與祭祖同時進行,場面頗為濃重,甚至姬季歷還違背傳統,讓周原百姓,都可以在旁觀禮。

  周原百姓,都興奮不已,觀看這場祭祀,觀看那跪拜在姬氏宗廟門口的十二翟王。

  十二翟王拜姬氏宗廟。

  當看到這十二翟王,一個個如牲口一般,被縛于宗廟門口。

  他們一個個如喪考妣,不敢多言的樣子,讓周人心中,洋溢著自豪。

  戎狄,也不是不能擊敗;戎王,也是可以淪為周人的俘虜的。

  百年被戎狄欺壓的頹然之氣,這一戰,一掃而空。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岡,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這是祭祀之后的酒宴之上,周公季歷親自所作之詩。既表達了姬季歷對如今周原四方,都有險可守,戎狄若想掠奪,再不如以前容易的開懷,又道出了他對商帝武乙的感激之情。

  此時沒有人能夠想到,未來之時,最后一句“萬邦之方,下民之王”將會成為對周王的描述。

  “列位,托祖宗先王之祐,拜商帝之助,如今我姬周擊破西落鬼戎,擒十二翟王。現在我決定,命我長孫姬考,作為我姬周之使臣,押解十二翟王進殷都,獻禮于商帝。”

  姬季歷這話一出,所有周原的邦國重臣,都紛紛含笑點頭,應當如此。

  除下太姜、姬季歷、姬叔君與姬昌之外,沒人知道,姬考這番進入殷都沬邑,還是受商帝武乙之召。

  姬考走了出來,拱手作揖:“考必不辱使命,明日一早,便出發東去。”

  姬季歷笑著說道:“好,你太祖父常稱贊你父,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如今,我也可以當著眾臣之面宣稱,我世當有興者,其在考乎。”

  姬考笑笑不說話,看向了一旁的二弟姬發與還抱在姬昌懷中的四弟姬旦,目光之中極有深意。

  “你此番東去,一路之上,要是遇到戎狄之人,則避讓一邊,不可與之直面;若是遇到我諸夏之國,則可以表明來意,宣我姬氏之名。”

  其實,姬季歷對于姬考的安全,并不是很擔憂,畢竟有傅說與他同去。但是,該交代的東西,還是要交代一番的。

  特別是,姬氏如今驅逐戎狄,俘虜戎王,難得有些微名聲,一定要讓沿路各大邦國,都記住姬周的名字。

  先公遺愿興周,周因何興?一是驅逐戎狄以示其威,二是傳聲諸夏以表其名,威名赫赫,才是興周。

  姬考又是一躬身:“考謹記祖父教誨。”

  “好,你去與你太祖母、祖母、母親一一告別,不要誤了時辰。”

  傅說幾人,并沒有參加這次宴會,但是傅說已經和姬季歷約好出發時間,可不能讓姬考失約了。

  他這話說完之后,姬考便告辭,去往了周公府邸,他太祖母太姜所居的院落之中。

  此時,太姜、太任與姬考的母親姒氏,都在太姜院落之中等著他。姬叔君不在,西落鬼戎部落才拿下,不論是磨滅鬼戎俘虜的意志,還是修建適合姬周的城邑,都需要有人在那里鎮守。

  而姬叔君,素來就不喜歡一切典禮宴會之事,故此便留在了鬼戎部落之地。

  “太祖母,祖母,母親,考前來拜別。”

  姬考進來的時候,三位長輩,眼中表情都差不多,欣慰,不舍,擔憂,交錯復雜。

  “我們的考兒,終于也長大了。”

  太姜撫摸著姬考的頭,含笑對著旁邊的兒媳婦與孫媳婦說道。

  姬考訕訕一笑,這種氛圍,融洽是融洽,可是一直以成人自居的姬考,難免有些尷尬。不過,再是尷尬,姬考也沒有拒絕這三位長輩。

  無論是太祖母太姜,還是祖母太任或是母親姒氏,都是值得尊敬的的長輩,她們的道德賢明,絲毫不在祖父季歷之下。

  只是可惜,此時的人間,已經不是神農氏之前的母系氏族,女子婦人要想在人間成就功績,實在是太難了。

  “任氏,姒氏,等到考兒從殷都回來,我們也差不多要給他舉行婚禮了。你們這兩年,可要到附近方國,或者你們母族打聽一下,有沒有合適的女子。”

  太任笑著點頭,問道:“考兒心中,可有什么想法沒有?”

  姬考連忙搖頭:“考還小,此事不急著考慮。”

  開玩笑,現在的他,實際年齡還不足十一歲,雖然長相高大,與后世十五六歲的人無異,房事也無礙。但是,要讓他找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成婚,他是真的做不到啊。

  太姜笑道:“不小了,你父親當年,就是十二歲便成婚的,十三歲你母親就懷了你。等到有暇,太祖母便回一趟姜氏,看看諸姜之中,有沒有適合的女子。”

  如今姬周國勢,依然蒸蒸日上,太姜覺得,不久之后,她便可以考慮回自己的母族看看了。

  當年出嫁之時,年少氣盛,立下了絕不向有邰氏求援的誓言。這些年因為姬周艱難,她也絕了回族之心,免得有求援之虞。以后好了,她便可以光明正大回族祭祖了。

  “那好啊,祖母,你們姜氏之女,可是諸方國爭相求取的。要是有合適的,一定要給考兒求一個。”

  姒氏連忙在旁鼓動道,諸多方國之中,最為出名的兩國女子,一個就是諸姜,一個就是諸姒。

  前者是炎帝之后,以端麗淑嫻而聞名;后者則是夏后氏苗裔,以貌美絕世而聞名。

  當然,姒氏可不能說自己一族的女子也好,要不然有自夸之嫌疑。

  不過當時姬昌迎娶她之時,可是還有一首名傳諸方國的詩,因此而誕生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姒氏,對她的美貌,驚為天人,后知道姒氏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姬昌決定迎娶姒氏。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于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到有莘氏親迎姒氏,場面盛大。

  “好了,不說這些了,我們自己平時留意就好了。”

  見到太祖母太姜終于結束了這個話題,姬考終于松了口氣,這件事情,還是越晚越好吧,要不然,迎進一個十一二歲的女童,他還真是下不了手。

  “考兒,你將遠行,太祖母這里,有一件禮物送給你。”

  太姜的神色,突然之間嚴肅起來了。

本書來自

飛翔鳥中文    諸夏紀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