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棱堡 第六十七章棱堡(1/2)
WP,最快更新!
(第二更,求推薦票!感謝書友柔之虎的500幣打賞,感謝書友喜歡歷史課的200幣打賞,感謝書友陳帝揚的100幣打賞)
德州大捷給整個大明帝國帶來的歡欣鼓舞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不過朱慈烺卻沒有一直沉浸其中。
作為一個靈魂來自后世的穿越者,他十分清楚此次滿清派來收復山東的只是一只偏師。
如果多爾袞被這次德州大敗刺激,改變了整體戰略,將兵力往東線傾斜,明軍就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朱慈烺當然不會對滿清抱有任何幻想,他要做的就是未雨綢繆,將一切可能的情況考慮在內。
從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滿洲人便一直缺乏攻城能力,故而多是用間,靠內應制造混亂打開城門,兵不血刃的拿下城池。
這種戰術自然是有局限性的,皇太極也正是看到了這點才組建了烏真超哈——一只配備大量火炮的軍隊。
皇太極的戰略眼光還是很毒辣的,他知道明軍的優勢在于火炮,那么只要八旗軍能夠在這一項上追趕上明軍,便可以在與明軍的對決中處于全線優勢。
寧錦防線給皇太極制造了極大的陰影,他自然無比迫切擁有一只重火炮軍隊,轟開堅固的城墻。
可惜只有遼東一地的滿洲人缺乏制炮技術,即便皇太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亦不能讓烏真超哈的火炮媲美明軍。
直到登州之亂的發生,孔有德叛明降清,帶去了大量登州的火炮。
這些火炮都是葡萄牙雇傭兵從壕境(澳門)帶來的佛郎機炮,屬于同時代最先進的火炮。
有了這些樣炮,皇太極便可以命遼東的匠人們進行仿制。雖然仿制出來的重炮不及佛郎機人的原裝貨,但比之原先的粗糙火炮還是要強上不少的。
至此,滿洲人的火炮已經不輸于明軍。
原本歷史中崇禎十七年孔有德等三順王隨清軍入關,發揮的主要作用就是攻打李自成。
他們和吳三桂部一起作為先鋒為滿洲人沖鋒陷陣。
其中吳三桂、尚可喜等軍追隨阿濟格由大同向榆林進兵,從陜北南下西安。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則在多鐸的帶領下,從河南懷慶攻擊潼關。
李自成的應對是派李過、高一功守陜北,自己則親率大軍死守潼關。
最終潼關失守,李自成自知西安守不住,再次做出大撤退的決定。這之后被清軍一路窮追猛打,最終死在了九宮山。
若按照原本歷史發展,滿清對陜西用兵發生在崇禎十七年十月下旬,在此之前孔有德等部漢軍不可能威脅山東。
但朱慈烺擔心德州大捷帶來的蝴蝶效應影響多爾袞的決策。
若是多爾袞把孔有德等部派到山東,那局勢就完全不同了。
德州雖然是堅城,但面對孔有德部漢軍的重炮猛轟恐怕會承受極大的壓力。也許這些重炮不能直接轟塌德州的城墻,但卻可以嚴重損毀城垛以及守城器械,使得明軍的傷亡人數急劇攀升。
這當然不是朱慈烺想要看到的。
思忖再三,朱慈烺決定在山東北部,即武城、德州、樂陵一線修筑棱堡。
所謂棱堡,實質就是把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這樣的改進,使得無論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