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三十一章 又缺錢了

正文第一百三十一章又缺錢了正文第一百三十一章又缺錢了  這部魔改后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全片94分鐘,從頭到尾就是幾個大學教授參與的談話節目,全靠人物之間的對話展開,但其引人入勝的程度,絲毫不亞于美國的科幻大片,天才般的劇本和創意,自然又一次打擊了香港的一眾導演。

  他們從未想過一部全程發生在一間小客廳里的科幻片,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以美國的科幻大片都無法做到的啟示。

  林動在電影中不光向觀眾灌輸中華文明的偉大,也用這間小小的客廳,提醒了中國的電影人,真正震撼人心的藝術形式,不是絢麗奢華的電腦特效,也不是大牌明星扎堆的偶像效應,而是能夠洞穿人性的思想鋒芒,當然也得有一個創意絕妙的劇本。

  但這部電影最牛逼的地方,還是最后彩蛋里的片尾曲,其曲調和歌詞擱在這個年代,可以說逼格滿滿,特別是拿到國內上映后,他們的屁股坐到哪,這就不會再是個問題了,兔子們肯定知道能拍出這種電影的公司,坐得歪點總也有限。

  當然,拉到歐美上映就算了吧,東南亞和日韓地區也不勉強。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賺錢,所以連中原影業一貫同步做好的英文字母,這部早已拍好的電影都沒有給安排上,顯然是只打算賺個香港和臺灣票房,有機會就去日韓逛一圈,但最主要還是將來拿到國內放映。

  這場首映禮依然成功,但票房能否一樣成功,林動自己都不報太多希望,只要能把成本收回來就可以了,反正也沒花多少錢,宣傳范圍也只限香港一地。

  這部電影算上宣傳費,總共花了不到三十萬港幣,真正的制作費還不到10萬港幣。

  林動自己肯定是拿一塊錢片酬,片中最大牌的汪明筌,片酬為3萬港幣,全部演員加起來只拿了不到5萬多塊,這部電影真的算是小成本電影的典范。

  但他忽略了“中原影業”此刻在香港的影響力,也忽視了自己憑借《絕代雙驕》獲得的人氣,汪明筌又是TVB前一姐,他們兩位主演加起來,加上吳邪為其創作的歌曲,實際上足以吸引一大票粉絲了,至少在香港的票房不用發愁,而這時香港已經有能力貢獻千萬票房,就算打個五折也很不錯了,三折也能小賺一筆。

  再者,這部電影并不燒腦,從劇情上講就是一個活了一萬四千歲的主角,給一群現代社會的人類聰明人講故事的電影,只是他這個故事講得太瘋狂,誰能相信有人能活一萬四千年?

  但電影的精彩之處就在這里,聽著角色們提問和回答的過程,觀眾就像重新溫習了一遍人類文明的發展史,而且是由一個親歷者的口吻來描述,這種感覺很奇妙,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

  特別是對那些有求知欲和解密愛好者,包括杠精也算上,這部電影可以說正中下懷,使得這些觀眾很容易就帶入到聽眾的角色。

  他們和電影中的角色一樣,對于主角的話難以反駁,但又不愿相信,于是跟隨配角們反復的質疑,試圖推翻主角的故事,但卻總忍不住去相信,然后再次質疑,再次懵逼…

  尤其是當電影里的信教之人,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世界觀即將變成一片廢墟,自救之法只能是逼著主角說“你剛才說得那些都是假的,都是故事,我不信,我不信!”

  然后,大家步步緊逼,一定要讓主角自己開口。

  最后,主角只能說“好吧,這是一個故事”,于是教授們大大地松了一口氣,趕快作鳥獸散,只有女主角相信這個故事,因為只有她十年如一日,每一天都在細致入微的觀察男主角。

  這也是電影的諷刺之一,人們在維護自己的宗教信仰,維護自己世界觀的時候,最后的自欺欺人就是終極殺手锏——“騙我吧,求求你繼續騙我吧,我不想醒過來,我就是要跪著。”

  但這部電影的深度不止這么點,看完這部電影你會感到細思極恐,發出一個疑問:歷史的真實性究竟有多高?

  一部完全杜撰的電影,居然能將自己融入歷史中,讓你很難找到破綻。

  那么人類的歷史上,到底有多少是流傳杜撰,有多少是憑空臆造,他們出于何種原因臆造?

  耶穌是否真的如電影所講,就是一個宗教騙局的犧牲者?

  中國是不是真的快要崩潰了?

  這可是除了中國,全世界都堅信不疑的事情啊!

  電影結束后,觀眾仔細回味后能發現,除去主旋律,這依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哲學電影,其中所談及的許多命題都是既吸引人,又沒有終極解答的,就如同耶穌究竟是不是騙局,兩個答案你都能找到依據,讓自己信服。

  這部電影能讓人產生許多疑問,包括主角是不是真的活了一萬四千年,而這些疑問又能讓人好久回不過神。

  林動還為這部電影挖了足夠深的細節,也埋下了足夠多的包袱,這些足夠那些無聊之人反復挖掘,每一次都能讓他們找到一些有趣的細節和新發現。

  比如:主角在劇中有幾次突然不說話看著窗外,第一次是覺得有人來了,幾秒后發現是搬沙發的工人,第二次是老教授來了。

  這個細節很符合他萬年養成的警惕個性,因為主角除了活得久,沒有任何異能,連智商都和普通人沒什么差別,如果他沒有養成這種警惕,可能早就死了。

  這種細節在電影里還有很多,特別是女主角的一些眼神,足以讓無聊之人做出許多過度解讀,比如他也是這樣長生不老的人。

  林動就是在電影里故意留下這些線索,除了優秀的導演大都喜歡這么抖包袱裝逼外,他們剛成立的《中原影視》雜志也需要有東西可寫,今后大佬從豆瓣都地方抄來的影評,全都會讓《中原影視》挖掘出來,這樣才能賣出高銷量。

  《中原傳媒》日前已經買下“東方日報”,這是一份偏向娛樂消遣性的綜合性報紙。

  這么一份報紙當然遠遠不夠,將來他們還要買下一份強調品位的嚴肅報紙,主要報道本地、國際新聞,包括內地的新聞。

  此外,一份“壹周刊”這樣的八卦至死的娛樂雜志,他們同樣不能錯過,畢竟這種雜志才真正賺錢。

  目前,《中原傳媒》旗下已經有一家偏向娛樂消遣性的“東方日報”,以及一本專業的影視類雜志“中原影視”,下一步就是想辦法買下“明報”,創立“壹周刊”,這樣《中原傳媒》的第一階段布局就算完成了。

  當然,將來其它領域的雜志,比如時尚、時裝、足球、籃球、汽車、美食…甚至是少兒不宜的成人雜志,作為一個大型傳媒公司,當然都不能錯過。

  第二天,《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正式上映,羅峰卻悄悄跑到了自己的魔方工廠。

  前往戛納前,他已經成立了一間《魔方》玩具公司,聘請了總經理、廠長和一部分管理人員。現在又是半個月過去了,生產線已經陸續到位,工廠處于隨時可以開工的狀態。

  但一個新問題又擺在面前,他的推廣渠道只局限于香港,連臺灣都摸不到。

  《魔方》電影已經賣出去了,但依靠電影來宣傳,短時間內效果有限,將來也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他聘請的這位總經理和廠長都是業內人士,靈魂瑕疵只有兩處,能力不算特別強,但卻好在盡心盡力。

  這兩人的意見一致,魔方玩具絕對有搞頭,但必須與世界各地的大型玩具商合作,讓這些得到授權的玩具商在各地進行推廣,這樣他們的魔方玩具才能行銷到全球。

  否則的話,世界這么大,誰知道遠在香港的一家工廠里,竟然發明了一個這么有錢途的玩具?

  “你們先小批量生產,我們先在香港本地發售,一邊積累銷售和生產經驗,一邊把樣品發給世界各地的玩具廠商,尋求合作。”

  羅峰離開前沒有把魔方滿世界推銷,當時還有一些國家的專利沒批下來,那時貿然推銷,萬一被人做了手腳,搶先在本國注冊專利,那他就傻逼了。

  現在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專利都申請下來,他沒有這方面的擔心,自然可以放手去做了。

  今后的二十年,除了往非洲或發展中國家賣,否則手握專利的他,永遠不慌。

  全世界的玩具公司,只要對自己的魔方感興趣,就得到香港來找他談合作。

  羅峰也不擔心搞不定這些人,哪怕臺灣這么巴掌大的地方,大型玩具公司都不止一家。美國最少有上百家大型玩具公司,他們要找幾家聽話的公司合作,這并不困難,甚至每個洲都找一家合作伙伴也不是問題。

  他的“魔方玩具”公司將來只要把授權發放出去,規定各地的銷售價格,香港工廠就可以接單開工,根據需求擴大產能就是了。

  當然,現在就可以小批量生產,他可以先在香港銷售。

  他們已經有屬于自己的電視臺和報紙,要想在香港掀起一陣“魔方熱”,簡直不要太容易,他自己去做個廣告便是了。

  說到廣告,此刻遠在德國的蕭炎,心里還一直惦記著自己的肥皂呢。

  “吳邪,是我,你別掛電話…我已經想出了一個絕佳的廣告點子,你幫我寫一首與肥皂有關的歌,我保證這個廣告一播去…不好意思,咬到舌頭了…我是說一播出,咱們的香皂和肥皂就該上天了!”

  “你還是別說話了,不然我就把肥皂塞到你那里去。”

  吳邪話是這么說,但這個事還真得幫蕭炎搞定,誰讓他現在又不是那么忙了呢,蕭炎這會卻在歐洲肩負重任。

  蕭炎在德國幫韓立找了律師,將他母親的醫療費也搞定后,下一站不是飛回來處理他的香皂/肥皂工廠,而是去了滿是毒霧的倫敦炒期貨。

  準確的說,他是去幫羅峰炒黃金期貨。

  大佬記得很清楚,原本位面的70年代末,正是歷史罕見的一場黃金大牛市,一直持續到蘇聯入侵阿富汗,隨后才進入長達20年代大熊市。

  但這個跟他們沒有太大關系,現在他們只希望能在短時間內撈錢,然后填補到他們的生意里。

  大佬也數了一下,韓立和XXXX未來燒錢的電腦公司和軟件公司,羅峰的玩具廠,還有年底準備成立的飲料廠,蕭炎的日用品公司,林動的餐飲集團,中原集團對于九龍倉的收購,還要趁勢打入房地產行業,以及即將開始運營的“閱芠慈善基金”…

  這真的是不數不知道,一數才知道,原來他們有這么多地方都需要用錢。

  現在就算羅峰在日本的股票大賺一筆,加上電影和唱片的盈利,加起來還是連一個“九龍倉”都搞不定,更別提其它需要燒錢的地方。

  所以期貨市場,他們必須要涉足,否則慢慢積累,就要錯過很多發展機會了。

  大佬對于現在的黃金形勢有無比清晰的判斷,這是基于他原來位面的記憶,以及這個位面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近一年來的行動,以此作為判斷依據。

  1976年,高通脹率引發了美國和其他國家嚴重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和破產風潮是去年和今年最突出的世界經濟景象。

  這時為了平抑市場對黃金的投機需求,美國財政部在去年年底宣布拍賣部分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同出此舉,并且要求成員國使用“特別提款權”作為記帳單位,取代原先使用的黃金。

  這一系列舉措都發生在去年年底,當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黃金進入市場銷售時,黃金市場的價格終于被壓了下來,直到一個月前創出了74年后的最低價102美元/盎司,看起來黃金的價格真的在跌。

  但一個詭異的現象也開始發生,這個月每次拍賣中的黃金總是被踴躍認購的買單所消化,當價格從去年年底的200美元/盎司,一路降到102美元/盎司時,便再也降不下去了,并沒有出現很多人預料的那樣,一路降到74年以前的50美元/盎司。

  現在的黃金市場陷入了一個暗潮洶涌的僵持階段,賣方力量猛烈進攻了半年,猶如當年德國一路平推蘇聯。但當價格來到102美元/盎司后,沉寂的買方力量終于開始反抗,這時不管任何人或組織拋出多少黃金,他們都會吃下多少黃金,所以當黃金價格降到100美元/盎司后,便再也壓不下去了。

  這在期貨市場里是一個非常危險刺激的博弈階段,買方和賣方就此僵持在這里,誰輸誰就可能傾家蕩產。

  但目前大家還是更看好賣方,因為這可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導的拍賣計劃,難道還無法把黃金價格壓下來嗎?

  如果按照大佬原本位面的記憶,1977年底,黃金價格會重新漲到150美元/盎司,還真是壓不下去。

  但買方的反擊才剛剛開始,一直到78年5月份,黃金價格會被反推回去,超越前次高峰的200美元/盎司。

  這時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迫于強大的市場購買力的壓迫,內部開始有了壓縮了原定黃金拍賣計劃的聲音,不久后干脆徹底放棄了黃金拍賣計劃,這個時間是78年底。

  于是,黃金價格開始一路暴漲,很快就突破了300美元/盎司,然后是400美元/盎司、500美元/盎司、600美元/盎司、700美元/盎司…

  這一個個令人眩目的、以前市場各方都不敢想象的價格,迅速被市場力量創造著。

  這就是期貨市場,只要有人身家暴漲,就有同樣的人傾家蕩產。

  現在這些以為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黃金拍賣計劃能讓黃金價格拉低的賣方,在判斷錯誤后,很多人都會傾家蕩產。

  但這個時候沒多少人有把握預測買方和賣方誰能獲勝,大佬卻對整個過程和結局無比清晰,一直到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個事件是黃金熊市來臨的開端,而現在正是黃金暴漲的開端。

  這期間只要有黃金進入市場,他們就應該全力跟隨買方力量一塊吃下去,能吃多少吃多少,直到市面上再沒人拋貨了,這時便等著阿富汗戰爭打響,或是踩準800美元/盎司的臨界點,那便能在兩三年內賺得令人瘋狂的利潤。

  熱門、、、、、、、、、、、、、

飛翔鳥中文    重生之全面復興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