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考究熱門小說 正準備吃早餐的張凡看到周世宗提著一袋東西來到家門口。
“這么早過來,吃早餐沒?”
“吃過了,張哥。這是我爸叫帶過來的,都是家里種的。”周世宗把手里的袋子遞給張凡。
周世宗的老子心里很明白,像張凡那樣富有的人,貴重的東西人家也不一定看得上。反而是一些常見的物品會收下,禮輕情意重嘛!
“來就來,還拿東西那么客氣做啥?”
“我爸特別交代我拿來的,說是我們家的一點心意!也沒什么能拿出手的。”周世宗尷尬地說道。
得!農村佬就是這么實誠,總會把家里最好的東西當心意感謝那些幫自己的鄉里。這點不是人情淡漠的城市可以比的。
不得不說,有凈瓶空間靈水的輔助,前兩天拿回來的木薯粉,做成木薯糍好吃到返尋味。嬸子、叔叔他們都說從來沒吃過那么好吃的木薯糍。當然,張凡不會告訴他們這里面還有空間靈水的功勞。
在農村,很多人拿木薯粉做糍粑、當生粉來做芡汁煮豆腐,喂豬等等。
實際上木薯粉的用途還有很多,像制酒精、果糖、葡萄糖、麥芽糖、味精、啤酒、面包、餅干、蝦片、粉絲、醬料以及塑料纖維塑料薄膜、樹脂、涂料、膠粘劑等等。
“有心了,就不要客氣。介紹下,這是我家嬸子。”張凡接過袋子。
“阿嬸好,我叫周世宗,過來跟張哥做事的。”
“你就是世宗呀?前兩天聽小凡說過,以后養豬場那邊會辛苦點,坐下來一起吃點吧!”
把袋子放好,嬸子就從廚房裝了碗熱乎熱乎的粥出來,招呼周世宗坐下來。
周世宗連忙擺手:“不用,不用!嬸,你們吃,我吃過才來的。”
“吃過也再吃一點吧!”
好吧!盛情難卻!雖然在家里吃過早餐,走過來也是有點餓,周世宗也沒繼續跟張凡他們客氣,大口朵碩起來。
“張哥,你家白粥淡淡甘香,入口軟糯。伴著這腌酸菜、辣椒炒蘿卜干,絕對是我長這么大,吃過最好吃的白粥!”
一下子,周世宗就被白粥給徹底征服了。
“哈哈,好吃就來多一碗!吃飽了,我再和你說養豬場的事。”
看著周世宗的驚喜,張凡一點也不意外,在他家吃過飯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觸,就連孔老、陳保利他們都不例外。
滿滿吃了三碗后,周世宗一臉滿足!隨后又是一陣的尷尬,還跟人家說自己吃過的,這又往肚子里裝了三四碗。
“小凡,你們慢慢聊。我跟你叔去菜地里忙了。”收拾好碗筷,嬸子交代一句就出門了。
“世宗,這兩天有沒有好好學怎么高密度養豬呀?”
眼下是秋季,入冬的日子也不遠。高密度養豬的話,標準來說,冬季0.8平方米豬舍養1頭育肥豬,夏季1平方米豬舍養1頭育肥豬。由于豬只飼養密集,省豬舍,固定資產投資少,且育肥豬爭搶吃食,活動場地小,吃飽則睡,增重快,飼養期縮短。
“有呀!看了才知道科學養豬跟村里養一兩頭完全不一樣,真是一門學問!”
好比說,夏秋季節可在豬舍外種植葫蘆、南瓜、向日葵等植物遮陽降溫,冬季推廣塑料暖棚飼養新技術,并定期搞好驅蟲和免疫注射。
這兩天晚上,他幾乎都在熬夜吸收科學養豬的知識,雖然很枯燥,有些東西他還是硬生生強迫自己背下來。
比如,他印象比較深的一個養豬法子,叫倒喂法。
在農村,大多數農戶養豬仍然延續著傳統養豬法,即采用“吊架子”飼養法,前期大量飼喂青、粗飼料,只投入極少量的精飼料,當豬長到5060公斤以后,再大量增加高能量的精飼料進行快速催肥。
倒喂法,也有人叫“一條龍”養豬法子,就是從小豬開始,便使用精飼料喂養。
根據科學的依據,小豬到中豬階段對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需求較多,只有以精料為主,以滿足豬對蛋白質和礦物元素的需要,才能使豬迅速一百斤。
而所謂的精飼料,就是單位體積或單位重量內含營養成分豐富,粗纖維含量低,消化率高的一類飼料。
例如禾谷類籽實及加工副產品;高蛋白質精料,如動物性飼料、豆科籽實及其糧油加工副產品。
張凡大量收購大豆,就是用來充當精飼料的。
“肯定啦!村里自己養豬都是小打小鬧。自然比不了我們這個即將落地的養豬場中心計劃的。”
“還是張哥有長遠眼光,讀過大學的就是跟咱們不一樣!”
“哈哈!我也是借用外面好的一些養殖經驗,紙上談兵。你看資料有沒有什么問題呀?”張凡問道。
“問題是不少,有好多都不懂呀!像建什么樣的豬舍、要什么設備之類、怎么防治豬瘟之類的都不懂,不知道做不做得來。”周世宗撓了撓頭,有點不好意思。
最難的,也是他最沒有把握,最擔心的一個環節,便是嚴控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副傷寒四大傳染病。
“這個不用怕,用心學。不會的,多看多問多學。沒人天生就會的,經驗都是從零開始,一點一點積累的。防病是高密度養豬一個重中之重,我會請更專業的人過去幫忙。”
聽到周世宗的回答和擔心,張凡能感覺到這個當過兵、挑起家庭重擔的男人十分重視這分工作,是值得培養的。
張凡的話猶如一顆定心丸從耳朵落入心坎里,這讓再重新學習知識的周世宗斗志昂揚,更鐵定了跟張哥辦好養豬場的決心。
“張哥,你放心,我會好好學習養豬,絕對不讓你失望的!”
張凡拍了拍他的肩膀:“行,走吧!一起去楊義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幫我盯著養豬場的建設。”
將李全的摩托車借過來,兩人開摩托車到楊義莊。
楊義莊的人也知道今日張凡過來,老莊主帶人在村里等候,今日是他們楊義莊一個歷史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