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曾經會犁田書名:
十個大人一到江灣,就按楊帆的布置,將拉網從中間水域反向往上游拉,上午那十人在對岸繼續拉,這邊用一只水牛拉,另外一只也趕下去在岸邊網靠不到的位置制造聲勢,對岸那邊也有幾個大人同樣用竹竿拍打水面制造聲勢,一時場面十分宏大,水里的魚到處亂竄第一輪括到上游入口那里,兩網合起來又得兩百多斤魚一時眾人信心倍增,于是又縱橫交錯地拉了幾遍,把整個龍漓灣里的魚群搞得惶惶不可終日,最后實在太累了才罷休,所有的網全部收起來后,總計下午得近六百斤魚,從中挑出一些猛魚和三斤以上的大魚拿去活后,其他的全部裝到牛車到里,沒有“雨衣紙”也沒有水活了,反正拉回家也是死的。
眾人收拾好魚網后,楊帆和特蝦賣完魚又駕那兩輛馬車來到了。于是用一輛馬車裝水拉那些近兩百斤的大魚,另外一輛拉少年隊和兒童隊回家。特蝦那輛繼續拉網和其他雜物,兩輛牛車一輛裝滿雜魚,另一輛裝半車雜魚上面壓著一袋袋猛魚,成年人都跟著牛車走路回家。
經過白鴿門時,把猛魚放到鋪子里面的天井里用水活著,大魚也放大部分到兩個大水缸里活著,然后裝上十幾斤野味山貨、兩壇三花和剩下的魚一起拉回村里去.
當晚,雜魚全部分完,全村一百來戶,平均每戶一斤多,當然出征的人和“軍屬”得雙份。
是夜,出征的人和村上有頭面的人在白升禾場歡聚一堂,其中有人醉態百出不提了 馬駒們也很累,楊帆下令給它們全部加喂大米麥皮粥,并接連給它們休息幾天!
長塘村一日捕獲近千斤魚的消息不徑而傳,龍漓江附近的村民們農活都不干了,紛紛拿著各種各樣的漁具到江里打澇,但就憑那些小網,又沒有人能組織協同作戰,所得極為有限,第二天大部分人都放棄了這個念頭回去種田了,但仍有一小部分人不愿意踏實務農,一心想搞歪門邪道,用農藥甚至用炸藥去搞 四月下旬了,江面寬,江水充沛,農藥的效果有限,得幾條小魚連自己吃都覺得惡心,更別說拿去賣了,農藥也不便宜啊,那些好吃懶做的人很快便窮得要當褲子了。
用炸藥的人也是常常十炮才響三四炮,而且三炮里面還有兩炮象是在水里放個悶屁一樣,所得的魚拿到街上時全死得發臭了,換得的錢連雷管錢都不夠。沒幾天,那個那洪村又傳來被炸一死一傷的消息,于是整條龍漓江捕魚者說消失就消失了 歷史似乎變化了,以前那洪村沒有人被炸死過呀,只是幾年后才有六個小青年被炸死,不知現在死過一人后那六個小青年還敢不敢再去炸魚?
千盼萬盼,楊帆的“房車”終于造好了!
六米修長勻稱的車身,兩層車頂,一層木板,一層軍用綠帆布,帆布可以升降,升起后上面平臺有牢固的防護網欄,可以乘坐十個小兵。外壁涂了兩遍土紅色油漆后,再覆蓋一層綠色軍布,軍布外面縫滿一排排倒三角形的碎布片,這都是用帶回來那些碎布頭做成的,都用桐油泡過,看起來挺威猛的,如果上面有架機槍,上到戰場敵人一定以為是輛裝甲車!
一米六內空的車廂對于六歲左右孩子們來說絕對是足夠寬敞,里面全是原木刨得光光滑滑的,楊帆不讓上油漆,怕氣味難聞。車內共三道門,兩旁各一個窗口。前面是一道通往駕駛座的拖拉門,可以從里面反鎖,后小半截是雜物房,有灶具和煤油爐,提桶鍋碗等等,可以在途中停下來煮東西吃,用一扇拖拉門和主室隔開,最后面是一扇外開的門,裝備牛頭自動鎖,開關特方便。窗口外層是玻璃窗,向外開,內層是拖拉型的兩層鋼絲網,扣死后可后防蚊子,防人爬進來,徐老頭說這兩層鋼絲網一般的火藥槍打不穿所以說這架馬車就算遇到十個八個毛賊,至少可以抵擋十分鐘,有了十分鐘的寶貴時間,車內的人可以足夠反應了內室一角開有天窗,有爬梯向上,另外一邊有個2米長壁柜,可以存放幾桿火藥槍或一些長兵器,這樣野外有什么特殊情況可以從容應付。還有一塊桌面緊貼在車壁上,需要時往下一拉就可以當書桌用,當然椅子也是折疊形的。駕駛坐底下是工具箱,工具箱后面還有個暗箱,從主室里面打開,機關設置得很隱蔽,睡覺的席子卷起來就藏在旁邊的車壁板里,車壁有兩層加上外面的軍布共三層了,隔熱效果不錯!整個馬車除了車架子外,大部分是用彬木做的,顯得很輕盈 徐老頭,特蝦父親和楊帆是第一批乘客,特蝦親自駕車,本來這車是為白馬量身定制的,現在只能暫用小黑,在它背上墊了兩層半麻袋,算是勉強套得上鞍具了。
“駕!”小黑揚蹄邁步,從容自然,顯得很輕松!
減震效果太好了,經過一些凹凸之處,只是感覺身體上升或者下降了,完全沒有那種彈跳的感覺!
上了小水泥路,特蝦輕輕地將鞭子一揚,小黑便四蹄躍開,“咯得咯得咯得”地跑得很輕快,很有節奏感,徐老頭瞇著眼睛,用心感受著一切,嘴角洋溢著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