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一三六零年五月二日,應天城(南京),一處特殊的人家中,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響起,代表了這世上又多了一條新生的生命。
沒有人知道,這條生命的出現,在未來代表了什么。
這條生命一出生,并沒有見到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父親去打仗了。
直到七歲,他才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
十歲,被自己父親封為燕王。
成年后,駐守北方,帶軍數次北擊異族,大捷。
一三九九年,起兵反自己侄子,一四零二年七月十七日,登基為帝,年號永樂。
南京皇宮中。
剛剛登基的朱棣身穿龍袍、坐在御書房中,神色有些呆滯。
朱棣、不,現在應該說是董恒,還在思考著腦海里的種種回憶。
神州大地自己的院子里,他只感覺自己所有意識乃至都被小鼎吸去,那一瞬間他就明白了一些東西,同時也來到了這個曾經發生過、現在是虛擬的世界。
那個小鼎原來是上一世華夏民族最為重要的象征,九鼎。
承載華夏民族氣運的國之重寶。
可后來水藍星球上靈氣漸漸消失,九鼎也逐漸失去了種種妙用,就奮起最大的力量,帶著董恒靈魂破碎無盡時空,去到了神州大地。
而后董恒靈魂重生,九鼎合在一起陷入了沉寂,默默吸取著天地靈氣,在董恒十六歲之時,才將其拉了進來。
而現在這個世界,是曾經華夏發生的事情,那位傳奇皇帝、明成祖朱棣的一生。
九鼎在鼎內虛擬了那個時空的一切,想讓董恒經歷朱棣的一生。
至于為何,董恒也明白了一些。
提起華夏九鼎、氣運,就不得不提起華夏歷代帝王。
九鼎跟帝王是相伴的,這么多年來,九鼎雖然沒有意識,但卻有了靈性,有了本能。
它知道怎么才是對它本身好,它需要靈氣和氣運,來完善自身、強大自身,所以才會帶著董恒靈魂來到神州大地。
它現在的目的就是培養董恒成為一位真正的、舉世無雙的帝皇。
從而建立國家,聚集氣運,強大九鼎本身。
至于怎么培養董恒?
也很簡單,讓董恒去經歷華夏帝王的一生,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在他十六歲時,他的意識被九鼎帶到了鼎內,在朱棣身上,觀看了他的一生,或者說是登基為帝前的半生。
這種情況下,可以說他是普天之下最為了解朱棣的人,了解他是怎么從一個藩王、成為皇帝的全部過程。
至于接下來的事情,就被九鼎交給了他,畢竟經歷是經歷,沒有親身操作過、決定過,那些經歷始終是朱棣的,而不是他董恒的。
所以朱棣登基后,董恒便能控制朱棣的身體了。
接下來就看他如何當這個皇帝。
這個世界即使是九鼎鼎內虛擬的,但真實度非常高,他的做法引起的后果、跟在現實中做出來引起的后果,絕對一模一樣。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最好的鍛煉方法。
皇帝,普天之下最為霸道、最做不好的職業,也是最至尊無上、最能勾引人心魄的位置。
無論那一個男人面對他,都不會無動于衷,包括此時明知道是假的董恒。
明天、不,從現在開始,他就是一名皇帝了!
緩緩平息下心里雜亂的思緒,董恒知道,現在想別的根本沒用,當好這個皇帝,就行了!
至于有沒有信心,他還是很有的,畢竟他不是毛頭小子,有了三個世界的見聞,他自信絕不會比別人差、不,是一定比別人好。
想著,起身握了握拳,感受著這具身體里并不強大的力量,有著些許不適應。
現在華夏這個時候,還是有不少天地靈氣的,也有所謂的江湖中人,朱棣常年帶兵打仗,自然也身懷武功,不過卻不并多強大。
比在神州大地身懷數萬斤巨力的董恒,差的太遠。
不過他也沒太在意學武,這個世界與神州大地不同,在這里,大明這臺國家機器,足以橫掃一切,個人武力遠遠不足以對抗國家。
他自然不會舍本逐末,去追求這個世界的武功。
重新坐下,緩緩沉思起來,如何發展這個國家、當好這個皇帝?
第一,因為從小就看著朱棣的一生,所以他不怕引起別人懷疑。
再其次,就算引起了懷疑也沒事,他已經是皇帝,是手握兵權的皇帝,些許懷疑根本沒用。
第二,這個國家的確有不少漏洞,后世也指出過不少,現在需要一點一點去修改、去彌補。
不過想要改變那些漏洞,牽連的太大,千萬不能太急,他還不是朱元璋,能掌控大明的一切。
起碼要有了大半把握才能實行目的,否則一旦太急,下場就很可能會如同楊廣、和朱棣那侄子朱允炆一樣,被人趕下臺。
楊廣就不說了,朱允炆要不是剛繼承皇位、皇位未穩,就對諸藩王下手,說不定朱棣也成功不了。
想著,董恒拿起毛筆,開始緩緩寫了起來。
第一,穩定人心。
現在靖難之役剛結束,人心不穩定,先把大部分人心、皇位穩定下來才是正理,不過一些該殺的人還是要殺。
朱允炆設立的一陣政策也要廢了,恢復朱元璋時期設定的政策。
這樣一來能讓他更加的名正言順,表明他是接朱元璋的皇位,是正統。同時也更便于管理官員,畢竟朱元璋的一些政策對官員的管理更嚴厲,對于皇帝來說有好處。
第二、軍隊。
無論什么時候,實力都是最重要的,在這個世界,軍隊代表的就是最根本的實力。
只要軍隊在手,那哪怕大部分人造反,他也大不了再重新打一次天下。
這一點,朱棣本身就是手握重兵的藩王,登基為帝后,掌握全國兵權,并不多困難。
大幅度提高士兵待遇,給他們免稅,設立軍校,提高軍人地位等等手段,足以讓他牢牢把軍權掌握在手中。
那時,一切就都好辦多了。
畢竟這個時候的文人,還不像明朝中后期的文人,幾乎都是死倔。
這個時候距離朱元璋的殘酷手段還不遠,除了個別的,還沒有文人是多硬的骨頭。
就算硬,他也有把握將他們給打軟了。
思考著,董恒眼里閃過一絲濃郁的殺意,觀看朱棣前半生的他,如今的殺心、狠辣可絕不下于真正的朱棣。
第三,董恒寫下了稅收。
明朝的稅收一直是大問題,文人名下的稅不用收,道門、佛門名下的稅不收,商人的稅不收,對農民的稅往死里收。
這個一定要改。
第四,打擊儒家,改革科舉,提升更多實干的人才。
這點是真正的與天下文人作對,不過自古以來,君臣就是一個對立的,你弱他就強,沒有例外。
所以也沒什么懼怕的。
第五,異族。
對于一個后世年輕的漢人,恐怕沒幾個有機會、卻會不去對付這個時代的異族的。
更何況在這個世界中,大明與那些異族是死敵,絕對要覆滅對方。
又思考了下,董恒放下了手中的筆,這是他想到的、最為重要的幾點,雖然還有許多不足,但做任何東西都是一點一點來的,不能急。
輕輕吐了口氣,他知道,勾心斗角很快就要來了!
想實現紙上的這五點,可不容易,有時候認識到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怎么做到?怎么能花最小的代價做到?
這其中的過程,才是看一個皇帝合不合格的標準。
閉了下眼,董恒才再次睜開,沉聲道:“馬和。(馬和就是鄭和,鄭和是永樂二年才被賜的鄭姓。)”
“奴才在。”
御書房外,一道面無白須、身材魁梧的太監恭敬的應道。
“告訴皇后,今夜、朕就不去他那里了,明日再去。”董恒毫無異常地說道。
“是,奴才遵旨。”
馬和恭敬的應道,很快就去傳旨了。
董恒心里也沒有什么異樣,他不去皇后那里,不是什么虛假的不好意思、不適應,或者擔心露出破綻。
而是因為這是第一天,他有太多的想法要思考,明天他就要主宰一個國家,他要做到最充分的準備。
隨后,這一夜,董恒沒有休息,一直坐在那里思考著什么,他身上的氣息也有了些許變化。
不完全同于朱棣原本鐵血、強勢的氣息,董恒的身上更多了沉穩、無比的沉穩,好像一座堅不可摧的萬丈神山,但又像一頭暫時蟄伏、卻隨時可能沖天的巨龍,危險無比。
直到天明,董恒才走出了御書房,這個鼎內世界的大明在這一天,也開始了劇烈的變化。
(鼎內世界的內容不會多,畢竟只是虛擬的,還有真的挺抱歉,時間真的有些晚了。)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