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二十章 何不創道教?

  玄幻小說第二百二十章何不創道教?

  第二百二十章何不創道教?

  張良收到一封邀請信,他的天性淡薄,不喜熱鬧應酬,可在見到邀請人名字,就毫不猶豫來到邀請地點。

  陽翟最熱鬧的集市附近。

  三秦書局就屹立在了這里。

  寒門學子,絡繹不絕,富商巨賈,紛紛往來,人滿為患,甚至排隊!

  書局已成陽翟城最賺錢的生意之一,從借閱租賃、到賣書賣紙,以及周刊發行,每天都能以日進斗金來形容,偏偏這種讓人眼紅的生意,其他人根本學不來。

  炎黃商會,財大氣粗,周圍能買鋪子酒樓都高價買下來,現在絕大多數都在重新裝修中,從目前來看還看不出到底是做什么的,其中一間最近剛剛開放,

  “三秦咖啡廳?”

  張良打量一眼招牌,立刻就知道,是做什么的,而這就是應約地點。

  因為新店剛開且沒人知道咖啡,華夏更沒有培養出這種飲食文化,所以整個咖啡廳里連一個人都沒有,不過其中裝飾風格卻深深吸引了張良的眼球。

  戰國時期漆業就已經非常發達了。

  昔日莊子就曾經做過漆器的小官,而漆器一直是非常名貴的東西。

  咖啡廳就擺滿各種漆器,地板和墻壁都是精美漆木,看似非常簡單,實際投入重金,其內部裝飾物與屏風,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而桌椅擺放看似隨意,其實與環境融合,給人充分個人空間。

  燭臺精美光芒,讓這充滿暖色調,室內盆栽的使用,賦予生命活力,正中央專門有一個區域擺放大大小小的編鐘,樂工在輕輕敲打,配合琴師的撫琴演奏,讓咖啡廳充滿清脆柔和的旋律。

  張良感到非常的新奇。

  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裝飾風格。

  這也難怪張良會吃驚,咖啡廳擺設采用的是后現代簡約風格,又有明顯歐洲中世紀地中海風情,其中編鐘、燭臺、屏風的使用,則具有華夏本土特點,

  咖啡廳的整體設計,有一種擺脫時空、擺脫距離、擺脫現實,擺脫俗塵的魔幻感,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文明的文化,似乎都在這里被恰到好處的糅合在一起。

  張良可以肯定!

  華夏最具匠心的設計師。

  他也別想設計出這種環境。

  這不是說設計師工匠不行,活在這個年代,活在這個地區,其思想難以超脫局限之外,所以能打造出這樣的咖啡廳,其思想與眼界早已超然世外絕非凡品!

  張良在雅間見四個人。

  其中秦歌和貂蟬在鴻門軍營見過了。

  其他兩個就有些奇怪,其中一個黑紗蒙面,另一個光頭素袍,其打扮明顯有別常人,不過張良是何等人物,只是看一眼就知,兩人絕非泛泛之輩。

  “子房,好久不見,快快就坐!”

  秦歌說話間招招手,侍者立刻送來咖啡。

  張良坐進椅子,雖然有些不習慣,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比跪著要舒服放松,他發現秦歌幾個月沒見變化巨大,可是究竟哪里變了,卻一時間又說不上來。

  “真沒想到秦兄就是炎黃商會的創始人!”

  “秦兄開設書局,名利雙收,惠及學子,實乃利國利民利己的好買賣,如今開這開咖啡廳,未來又是大大財路。”

  張良就是張良。

  一般人走進來看見這樣子,恐怕都要罵老板是白癡。

  因為耗費如此之巨的投資,就靠賣賣咖啡這種東西,能夠賺得回來嗎?咖啡這東西本來就是新生事物,能不能被接受還難說,而商品如此的單一,又怎么可能有盈利呢?誰會來這里浪費時間,喝昂貴卻不飽肚的飲料呢?

  然而張良卻看出來了。

  咖啡廳賣得是咖啡,更是氛圍、地位、優雅。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有錢人。

  咖啡廳建在書局旁邊,那些不愿與寒門學子呆在一起的貴族士子,他們完全可以帶著書,點一杯咖啡在清凈環境里悠閑閱讀。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服用雅俗的人。

  咖啡廳建設如此別出心裁,所代表的品味與檔次,一定會吸引富商官員來此,以體現自己與眾不同。這個娛樂設施短缺、社交資源匱乏的年代,咖啡廳將成為雅士交流的場所。

  其次就是真正對咖啡廳有需求的人。

  張良自己領略到咖啡廳氛圍,品嘗到咖啡的風味以后,恐怕以后閑來無事,都要進來坐一坐看看書,張良這樣的名人都出入咖啡廳,自然會帶動咖啡廳的知名度,讓咖啡廳的逼格進一步提升。

  總之咖啡廳的出現,彌補高雅之士社交場合的空白,咖啡又是秦歌獨此一家的資源,只要炒作炒作,想不賺錢都難!

  “一個咖啡廳而已不足掛齒。”

  秦歌擺擺手,滿不在意的樣子。

  咖啡廳和書店又怎么夠?歌劇院、酒吧、火鍋店、甚至銀行、超市,秦歌都準備嘗試去做。

  秦歌想要打造秦文化商圈,未來這套商業配套成熟后,就能直接拷貝輸送到歌城各地,甚至輸送到各國各地,讓有大秦文化城的地方,就是城市中心!

  這個年代殺伐氣息太重。

  華夏族被壓抑的太厲害!

  人們精神與娛樂文化太缺乏了!

  秦歌期待未來能打破宵禁制,重返先圣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大同盛世,還要做到像后世一般繁華的文化與經濟,這不僅會讓大秦脫胎換骨,更會深刻影響全世界的。

  當然這些想法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太瘋狂!

  哪怕是張良這種開明先進的人都未必接受得了,所以秦歌只是在心里想一想,倒也沒有當場說出來,有些話說一半反而更有效,滿嘴跑火車吹牛逼,反而可能讓人覺得輕佻。

  張良越發覺得秦歌高深莫測了。

  他很少有看不透的人,哪怕是劉邦項羽都不例外,惟獨在面對這個秦歌的時候,每一次都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張良有九重以上把握可以肯定,秦歌就是鴻門宴前,他以問天鏡聯系到的神秘力量,而秦歌似乎又是三秦出身,其背后有秦地諸侯王的背景,可這個人究竟是什么來歷就連張良都看不透。

  不過張良并沒有直接問。

  大家都是聰明人,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一清二楚,有些不該問的話題,還是留在心里,保持著默契為好。

  “今天找子房敘舊,順便介紹一個人。”秦歌隆重的介紹身邊這位,手里拿著佛珠,始終沉默寡言,老實巴交的和尚,“這位是華夏西方的高僧大德玄奘,他乃是當代佛教大德,孔雀王朝圣人釋迦摩尼弟子金蟬子的轉世。”

  佛教?

  孔雀王朝?

  圣人釋迦摩尼?

  張良自問還算博學,這些名詞一個都沒聽過。

  玄奘聽見秦歌的介紹,趕緊雙手合十,滿臉謙卑說:“阿彌陀佛,無名小僧,有何法力?秦兄謬贊了!”

  秦歌半點沒有虛言。

  玄奘此人,返璞歸真,普通人看不出任何特異。

  張良暗中以道家望氣加以觀察,以半圣且隨時徹底入圣的道家造詣,立刻看到讓他感到震撼的一幕。

  玄奘周身金光籠罩。

  其形赫然是一尊佛陀!

  無上威嚴,無上莊重,無上慈悲!

  張良萬萬沒有想到,異域之地有如此大能者,他更沒有想到的是,這種人物會被秦歌發現,并且被秦歌帶進華夏大地。

  秦歌笑著說:“華夏之地,未聞佛法,今日有緣,玄奘法師可否在這咖啡廳內開壇講法,也好讓我們這些人長長見識。”

  玄奘始終保持雙手合十的姿態:“傳佛頌法,本是功德,可各位都是高人,小僧佛理所學有限,唯恐不能詮釋佛經奧妙…”

  秦歌忍不住翻了翻白眼。

  玄奘是著名講經大師,曾經在西行取經路上,將一位信仰異教的國王,一夜間說服皈依佛門,若連他都不行的話,華夏佛教史沒人敢說自己行。

  “還請玄奘法師講解佛學奧妙。”

  張良對這門深奧的異域學說,實在是非常的感興趣,所以不等秦歌開口,主動要求玄奘講解。

  玄奘念一聲佛號:“既是如此就獻丑了。”

  秦歌、貂蟬、黃月英、張良,四人靜靜地聽著。

  玄奘非常仔細講解佛教理念以及對世界看法,非常深入淺出的講解幾卷佛家入門經書,讓其他四人都感到嘆為觀止,萬萬沒有想到佛學之中,竟蘊含如此大智慧。

  不知不覺,講到半夜,城中即將宵禁,店鋪不能營業。

  秦歌決定親自送張良,邊走邊對張良說:“子房以為佛教如何?”

  張良非常客觀的評價道:“佛經浩如煙海讓人驚嘆,其博大精深與智慧不輸儒道,足為華夏百家,增加一道強音!”

  “不止!”秦歌表情有些嚴肅:“佛教比之華夏百家,最大優勢是傳教性質,一旦流行起來,蔓延極快極廣,華夏諸子百家,除儒道兵法這些經世實用之學,其他恐怕都要被佛家給壓下去。”

  張良眉頭皺了起來。

  秦歌的說法沒錯,佛教的智慧也很深奧。

  張良想到以后這種異域學問,有機會力壓華夏百家,心里多少有些芥蒂的,不過正在這個時候…他似乎感覺到了什么。

  “秦兄專程帶著玄奘高僧前來,恐怕不是湊巧吧!”

  “不愧是子房,這么快就發現。”秦歌發現與聰明人交流就是省心省力,他不賣關子,開門見山說,“我們不能阻擋歷史,佛教傳入華夏是必然,我們也不能固步自封,正因為有強大的外來文化,所以可以刺激華夏百家更進一步成長!”

  張良隱隱約約想到一道靈感,只是太過驚世駭俗,以至于連他自己都難以相信。

  秦歌卻說出來:“道家文化淵源流暢,為什么不能以道家思想為核心,成立道教呢?若說華夏當代人物中,誰最可能建立道教,此人非子房莫屬了!”

  沒錯!

  秦歌希望華夏道教提早問世!

  道家和道教完全是兩碼事,道家是黃老之學,也就是黃帝老子,所提出的哲學思想,而道教則是帶有宗教性質的。

  道家早在黃帝時期就形成,道教體系正式出現,還在四五百年后,由張良的九世孫張道陵所創建,張道陵就是后來人們口中的張天師。

  佛道看似截然不同,其實很多理念不謀而合,甚至可以互相融合,如果張良可以創建道教,為什么非要等到四多百年以后呢?

  秦歌對未來治國方針已經有一個大概的規劃。

  大秦帝國依法治國,法律法制依然是核心!

  法家法制能約束人的行為與欲望,佛教道教兩教卻能改善思想,儒家禮學提升道德,最終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

  另外道教為什么就不能像成為世界級宗教呢?

  (ps:感謝尼摩船長萬賞,并成為本書第一個長老。)找本站搜索"CM"或輸入網址:

飛翔鳥中文    仙魔大秦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