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十五章 駕!

  第六十五章駕!

  幾天后,娥鉞終于準備好了禮物,派出了一些族人攜帶著禮物,跟隨著那幾名騎手一同前往陳健的城邑。

  草河沿岸三百里之內最強大的兩個部族,終于開始了第一次的交流。

  娥鉞最喜愛的妻子也一同前往,在男權還沒有完全壓制女權的時代,負責占卜的女人是部族里地位極高的存在。

  這是一種重視的態度,也是為了更好的了解陳健的部族。

  女人想看看陳健見到九數圖時皺眉沉思的表情,也想陳健問她那圭表的表盤是如何用的。當然,或許自己也可以問問那一根布滿星痕的木頭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遠在三百里之外的陳健并不知道這次回訪的規格。

  這幾天他一直焦頭爛額,弟弟妹妹們每天跟在他后面,讓他履行當初的承諾。

  這些孩子做出了稱,而且和第一桿秤的準度相差不多,表面涂滿了油脂和松脂用來防水,雖然是依樣畫葫蘆,可能做成這種水平已經遠超陳健的預期。

  孩子們是未來,所以陳健只能學曾子殺彘。

  他承諾過,如果弟弟妹妹們做出了稱,自己會給他們一個很好玩的東西。

  如今能鎮住這些孩子們的也只有車輪了,金屬工具已經出現,做出車輪并非不可能的事。

  只是,真正動手的時候才知道,怪不得這東西是改變世界歷史的發明,怪不得很多種族數千年的時間都沒有點出這個科技,做起來實在太難了。

  如果說種植是文明萌發的嫩芽,那么金屬、車輪和水井,就是文明的花蕾,有了這三樣,才能讓文明的種子布滿整個世界。

  金屬的意義自不用說,井讓沒有河流的地方成為可以居住的地方。

  而車輪的意義不僅是一種代步工具,更是讓人類有能力離開河岸,將遠離河岸的土地開墾出來。

  開墾出來土地的目的,是為了糧食堆積在自己倉庫里,而不是在地里爛掉。

  沒有車輪,想要把糧食運回只能依靠河流和船。

  打仗也是一樣,沒有車輪,出征的范圍只有三百里,再遠食物供給就跟不上,除非靠河。

  可以這么說,沒有車輪,對人類而言,有河的地方才是有意義的世界。

  無論是為了踐行以前的承諾,還是為了自己的部族是一個真正方圓二百里的方國、而不是一條沿河二百里的線,他都必須要把車輪弄出來。

  對于古代車輪的理解,陳健只停留在木直中繩、輮以為輪的地步,所以他知道車輪應該是彎曲的木頭拼接成的。

  不拼接的話,直接用原木鋸開當車輪太沉重,很容易損壞。

  拼接的話,很顯然需要有輻條,以幫助車輪承重。

  構想出車輪的形狀,一個人顯然無法完成,于是找了二十多個人一同忙碌。

  既然車輪是用圓弧木頭拼接出的,那么第一步就是要確定車輪的直徑、拼接圓弧的數量。

  木質車輪不可能是圓的,應該是一種不規則的圓形,想要盡可能的圓,就需要增加拼接圓弧的數量,但是拼接數量太多又影響車輪的抗壓能力,所以最好是六塊或者八塊。

  選了一根一米二三左右的繩子,以此作為車輪的直徑。

  然后將繩子對折為半徑,在地上畫出一個圓,用矩尺和規尺將這個圓八等分。

  再利用薄木板,仔細用刀削出來一個切開的披薩的形狀,正好是一個頂角為四十五度的圓弧。一共做了八個,分給了族人。

  再去挑選鮮木頭,利用吊線和彈墨線取直,鋸出厚度約有半個手掌寬的木板,浸濕后放在火上烤。

  在火焰的蒸烤下,木頭會自然彎曲,彎曲的大小并不完美,這就需要用數量來彌補幾率。幾十根,總有七八根是適合的。

  選出一些看起來差不多弧度的木頭,利用做好的弧度尺比量,將來要拼接的切面用鋸子沿著圓弧尺的兩條邊截開,再用刀修整圓弧,盡量和那個弧度尺近似。

  外面拼接的八塊圓弧是車圈,或者叫輪輞。

  內部還需要一個輪轂和車圈之間用輻條連在一起,輪轂就比較容易了,用原木鋸開在中間挖洞就行。

  除了在修整車圈的人,剩下的每人給了一根輻條長度的繩子,讓他們每人打磨一根輻條。

  連接還是要靠卯榫,輻條的兩端刻出榫頭,盡可能保證每根輻條的長度都是一樣的。

  在等待車圈干燥的幾天內,陳健和族人將大車的車身框架做完。

  這個要簡單的多,利用魚鰾膠和卯榫完全沒有問題,車軸也選了一根沒有癤子的鐵桿樺,轅桿的寬度以一頭牛為準就行。

  除此之外,陳健叫人把幾頭騸牛綁了起來,用鐵打了幾個鼻環。

  牛是必須要套鼻環的,因為牛不是很聽話,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俯首為孺子的,但一旦發起瘋來幾個人也拉不住。

  鼻環好穿,綁好牛之后,用手摸到牛鼻子里最柔軟最薄的地方,對準了,用力一刺穿過去,牛最多也就嚎幾嗓子,流幾滴鼻血,隨后就會習慣。

  穿好了鼻環,又準備了挽具和牛套,牛是靠脖子的力量,牛套就是一個三角形的彎木頭,卡在牛的后頸上。

  木鞍子放在背上,纏上肚帶,將來車的重力就要背上的木鞍子撐住。牛脖子上的挽具只提供向前的力量,這是比較科學的做法,可以讓牛車拉更多的東西。

  現在后續都準備完了,剩下的就是等待最重要的車輪了。

  幾天后,那些烤彎的木頭終于干燥了。

  在連接面上刻出卯眼,用短一些的木棍作為雙頭榫,里面涂滿魚鰾膠,將兩個車圈弧黏合在一起。雙頭榫的長度正好等于兩個卯眼的長度,保證兩個圓弧的無縫連接。

  最后一個沒法用卯榫,就直接涂滿魚鰾膠,塞進缺的最后一塊餡餅中。

  用打出的鐵鋦子勾住固定好,外面再包上一層銅皮,整個車圈就算是完成了。

  車圈的內弧刻出了卯眼,將準備好的輻條和當做輪轂的原木連在一起。兩個個簡單的車輪就算是完成了,用了二十個人,花了七天的時間,陳健看了看不算太圓的弧度,自己還是很滿意的。

  雖然很粗糙,可為了這兩個車輪,部族準備了太久。

  從金屬到魚鰾膠、從矩尺到圓規、從征伐奴隸有脫產人員到織網捕魚食物充足…缺一不可。親身體驗過,才知道前世先人的偉大和智慧。

  陳健頗為感慨地抱起了一個車輪試了試,足足有二三十斤,很是沉重。

  《史記》中記載,****人嫪毐能夠把車輪安在下面還能挺起來,由此得到了祖龍媽媽的青睞。雖然司馬遷大神沒有那玩意,更不可能實踐過,但或許是可信的。

  在略微嫉妒了一下嫪毐之后,陳健看著這兩個車輪,心說血肉之軀都能挺起來撐住,這車軸應該是沒問題的。

  這時候是沒有滾珠軸承的,也根本做不出來,想要讓車輪轉動,只能干磨軸,損壞率奇高。

  好在部族現在有銅有鐵,在車軸安放輪子的地方用薄金屬包住,這輪兩側用木頭和鐵鉤固定住,高出輪眼的直徑,防止輪子亂竄。

  包好后摩擦的就是金屬,而不是脆弱的木頭,轉動了幾下,發出了讓人牙齒發酸的吱吱聲。

  找來些動物油脂涂抹在了車輪和車軸之間,作為潤滑。據說蓖麻油和鯨油都是上好的天然潤滑油,但是部族附近沒看到有蓖麻,而族人更是連個大一點的湖都沒見過,更別說海了。

  涂抹過油脂,一輛嶄新的大車出現在族人的面前,找了一頭最大最聽話的騸牛,將提前準備好的挽具套上,騸牛從沒有拉過車,很不習慣,不滿地轉著身子,不想讓挽具套在脖子上。

  城邑內的族人們紛紛趕來觀看,孩子們拍手叫好,一窩蜂地坐在了牛車上。

  陳健折了一根柳條,一如老電影中的車老板子一樣,盤著腿坐在轅桿上,吹了聲口哨,甩了下柳枝,喊道:“駕!”

  老黃牛回過頭,茫然地看了眼陳健,完全聽不懂陳健在喊什么。

族人的哄笑聲中,陳健灰溜溜地跳下車,牽著拴在牛鼻子上的繩索,邁步向前。愛尚

飛翔鳥中文    從酋長到球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