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武敦儒為了尋找孤獨求敗的隱居之所,竟然在襄陽城外足足尋了三天,吃盡了苦頭,最后方才找到“劍冢”。
按理說獨孤求敗的隱居之地原不該這么難找,只是因為武敦儒進山的方向有誤。武敦儒是按著那個小二告訴他的方向進山的,不想卻與后來楊過遇到神雕的那個山谷根本就是兩個方向。一南一北隔了好幾座山頭,直線都要差上二十余里,武敦儒又怎么可能一下就找的到劍冢所在?
而且因為怕驚動了神雕,武敦儒又不敢獵取獵物生火炙熟,吃的都是進山前在集鎮上買好的干糧與熟牛肉,喝的也是山里溪水泉水,更有一次在休息睡著的時候遇見了一只豹子,險些把命都送掉,著實是辛苦之極。
不過現在既然找到了“劍冢”所在,這幾天來的辛苦頓時就被武敦儒拋在了腦頭。只要能得到獨孤九劍,眼前吃的這點苦頭又算了什么?抖擻精神,武敦儒持定手中短劍,舉步便向那座峭壁走去。他還沒走出幾步,忽然間就聽到有“咕咕估”三聲極其蒼勁古怪的鳴叫聲傳來,忙俯下身形,隱在一株粗大柏樹之后,向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
又是幾聲古怪的鳴叫,隨之就見在那峭壁的東南方向,邁著大步走過來一只大雕。這雕的體形甚巨,比人還高,形貌丑陋,釣嘴彎曲,頭頂還生著個血紅的大肉瘤。它全身的羽毛稀疏,雙腿奇粗,但羽翼卻又甚短,看上去古拙雄奇,相貌雖丑卻自有一番威武氣概,想來定是獨孤求敗的那只神雕了。
這只神雕來到峭壁之下,伸爪抓住峭壁上的洞穴,接連一陣縱躍已經上到了平臺之上,應該是去看那“劍冢”去了。
武敦儒躲在樹后,一動也不動,連呼吸聲都壓制的極為細微,他可不想與這神雕直接打上照面。以他現在的武功,若是對上神雕恐怕還真不是對手,能保住一條小命就算不錯了。不覺間又是兩天過去了,在兩天后的一個清晨,距離劍冢兩里之外一個山洞口處,武敦儒正在小心的進入了洞中。
原來自兩日前見到這只神雕開始,武敦儒便偷偷跟著它來到了獨孤求敗隱居的山洞,一直躲在暗中觀察著這只神雕。經過兩天小心的觀察,武敦儒已經摸透了這只神雕的習性。這神雕喜歡每天清晨出去,到這山中的一個瀑布之下飲水,飲完水后它會去劍冢待上一會,如此一去一來大概要兩個時辰左右,然后它才會回到山洞口待上一天,直到晚間才去覓食。
想要找到獨孤九劍,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尋找,那就是這個山洞。劍冢金老爺子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里面只有幾把寶劍,沒有劍譜。而清晨和晚上這兩個時間段神雕不在洞中,最適合摸進去。但晚上洞中黑暗,尋找劍譜多有不便,點火又怕把神雕引回,故此唯一的機會的就是在清晨潛進去,搶在神雕回來之前找到劍譜。
武敦儒今日便是待神雕離去以后,才小心的潛進了山洞。這個山洞頗為寬敞,里面擺放了一張石桌一張石凳,洞壁上還刻的有字,洞角處堆著一堆亂石,做墳墓狀。武敦儒走到這堆亂石前,拱手躬腰施了三禮,跪拜他是不肯的,他這個人極度討厭膝蓋軟的男人。
施完禮后,武敦儒也沒有再耽誤時間,上前便去扒那堆石塊。據他的推斷,那獨孤求敗乃一時之人杰,生前縱橫天下未逢敵手,故去后他也未必愿意讓人發現自己的遺骸。況且那神雕即使再過通靈,它也不見得就能懂得人死之后需要掩埋的道理。因此這堆亂石中不見得就真有獨孤求敗的尸骨,或許這墳墓還是他親手壘成的。獨孤求敗真正的尸骨應該另有隱秘之地埋葬,也或許就隨意拋灑在深山大澤之中了,如此倒也與他的身份相符。故此武敦儒也沒考慮太多,一陣急扒之后便將那石堆扒了開來。
果不其然,石堆扒開以后,里面真就并無人的尸骨,就連獸骨也是一塊沒見,里面只有一樣東西,是一個尺許長的粗糙石盒。武敦儒將石盒打開,就見盒內放著一冊絹書,絹書的封面寫有四個大字:《獨孤九劍。不消多說,趕快把石塊再堆回去,轉身出了洞口,武敦儒認準方向便急奔而去。
“縱橫江湖三十余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柰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劍魔獨孤求敗。”
翻開獨孤九劍的劍譜封面,里面第一頁的內容就是這幾行字,話語不多,字跡不大。但看著這幾行小字,武敦儒心中卻著實是為之嘆服。遙想獨孤求敗當年,一劍在手,橫掃天下,無人可阻其鋒銳!那是何等的威風?何等的霸道?做人能到如此地步,真可說是不負此生,似這等英風霸氣,怎能不令人心神往之?
武敦儒看著絹冊出神良久,過了半響沸騰的心緒方才平復下來。將劍譜翻開至第二頁,就見上面又寫了幾行小字。
“余六歲習劍,弱冠前便可與朔群雄爭鋒,年至四十已橫行天下,再無敵手。后隱居絕谷,以雕為伴,自此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漸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獨孤九劍乃余一生習劍心得之大成,共為九式,余自信憑此九劍當可破盡天下武功,無人可抗。如后輩小子有緣得我劍法,彼當苦研其中精義,持之橫掃天下,勿墮我之威名,獨孤求敗。”
武敦儒看到此處,唇邊不由得掛出了一絲笑意,想這獨孤求敗雖然名為求敗,又號稱能得一敗當喜不自勝。但實際上他也未必就是真心要求一敗,否則何必又在劍譜中留下此言?定要后人不要墮了他的威名?呵呵,難道真的是“高處不勝寒”嗎?未必!真正站在頂峰的人絕對不會希望自己再落下去!“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句話才是真正說出了人的天性,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站在頂點。
接下來再看,這劍譜的第三頁便是記載著獨孤九劍的心法口訣了。破劍式、破刀式、...乃至破掌式,共是九式劍法,三千多字的總訣。
武敦儒大致把心法口訣看了一遍,發覺這心法口訣中的含義極為艱澀難懂,什么歸妹趨無妄,無妄趨同人,同人趨大有....等等等等。卻都是些《周易六十四卦上的方位與名詞。獨孤求敗便是用這些來表明劍法的方位變化,可武敦儒連《周易是什么內容都沒有看過,又如何會懂得這些?
沒辦法,武敦儒只好收起劍譜,到鎮中四處打聽起來,總算是給他尋到了一位懂得《周易的老夫子。給了老夫子三十兩銀子,然后武敦儒便每天去請教他關于《周易六十四卦的方位,最后再回到客棧配合獨孤九劍的口訣加以參研。
所幸的武敦儒對這獨孤九劍的興趣很大,又知道以后修習身法輕功等等都必須要懂得方位變化,故此這六十四卦的方位雖然艱澀,但他還是狠下心來一門心思和老夫子苦學。用了十多天的時間終于是把這六十四卦的方位給死記硬背下來,而獨孤九劍的第一式總決式也被他研習出了二、三分的火候。
獨孤九劍的要旨很簡單,就是料敵先機而已,說到底還是一個“快”字,千破萬破,唯快不破。至此,武敦儒的那把短劍終于不再是擺設了,總算是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