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四十四章 知難而退,下坡路

第二百四十四章知難而退,下坡路第二百四十四章知難而退,下坡路  感謝天龍之戰,鐘1315545...,讀書的人,山外還是傷,摩人,64634641...等書友的打賞和月票,祝朋友們萬事順意。

  停頓了一下,孫殿英苦笑起來,繼續說道:“幾十年的煙癮,我是戒不掉啦,也不想留下來犯了癮,讓個年輕后輩笑話。所以,我走,去重慶,去洛陽,去西安,謀個閑職,倒也安全自在。”

  “孫總走,我也走。”康祥附和道:“從現在看來,楊天風是不會重視外來人的,與其在他手下受氣受冷落,不如找個舒心的地方,落個清閑。”

  孫殿英猶豫了一會兒,無奈地點了點頭,但隨即伸手指了指刑肇棠,說道:“肇棠不要走,我向戰區請示,把這個副軍長的位置給你。新五軍雖然沒了,但那些老弟兄也不能不管,有你在,他們也有個訴苦的地方。有副軍長的名義,楊天風也不能太過份。”

  “可是”刑肇棠心中愿意,但總要推辭一下,顯示戀主的意思。

  “沒有什么可是。”孫殿英擺了擺手,說道:“為了老弟兄,你要忍辱負重,難為你了。”

  “后面那些人怎么辦?”康祥問道:“要不要通知他們共進退?”

  “不,不。”孫殿英搖了搖頭,說道:“他們留下,別讓肇棠孤掌難鳴。嗯,就這么定了,你們下去安排吧!”

  夜色已深,楊天風懶洋洋地坐在椅中,正與梁末青等人商議著事情。剛剛離開為孫殿英舉行的歡迎宴會,雖然沒有喝太多的酒,但他連日費心勞神,多少都顯得有些疲憊。

  “孫殿英能把幾十年的鴉片癮戒了?”梁末青不相信地連連搖頭,笑道:“軍座這一手高明,讓他自己主動退去。”

  “新七軍不容許吸鴉片,這是一直以來的紀律和軍法。”楊天風淡淡一笑,說道:“我不能因為他而開這個先例,倒不是故意要逼走他。嗯,我說得還夠含蓄吧,也得讓人聽得懂吧?”

  “夠含蓄,也絕對能聽懂。”梁末青暗暗撇了撇嘴,岔開話題,說到了軍事方面的問題。

  “招兵擴充比較順利,從目前的進度看,應該能夠超額完成。再加上收編的新五軍,數量將會有一個很大的躍升。不知道軍座有沒有上限的要求,還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豫東平原,不僅是糧倉,人煙稠密也為招兵買馬提供了條件。加上黃泛區不斷的逃難人群,超額完成并不意外。

  正規軍,游擊隊,聯防隊。梯次的軍事組織已經成形,只要不遭到太過沉重的打擊,后備兵員也是可以迅速補充部隊的。

  楊天風沉思半晌,根據專員公署提供的各項數據,他簡單計算著根據地能夠供養部隊的規模。

  “今年年底前,我軍以不超過三萬六千人為準。”楊天風緩緩說出了一個數字,“這樣的話,三個師就基本齊裝滿員了。從根據地的糧食,以及兵工廠的產量,這差不多就是極限了。”

  “除非我軍能占領更多的地盤,奪取更多的繳獲。”梁末青補充了一句,“并繼續擴大兵工廠的規模。”

  “地盤會有的。”楊天風看向墻上的地圖,卻不知道他又看上了哪里,“關鍵還是要保持戰斗力,擴充得太猛,物資消耗大了,戰力卻要下降了。”

  “軍隊的訓練抓得很緊。”梁末青想了想,說道:“只是北面的形勢不算樂觀,八路軍恐怕抵擋不住鬼子的筑路蠶食。新鄉的鬼子也對豫西形成壓力,第二、三集團軍要支援我軍,還是有困難的。何況第二集團軍要被調走,兵力上并不占優。”

  “我的參謀長,你不要光看到兵力上的對比嘛!”楊天風淡淡一笑,說道:“咱們的武器可沒斷了支援第二、三集團軍,如果他們能勤加訓練,與鬼子的戰力對比還會是原來那樣嗎?況且,因為光復開封有功,軍委會不是給了第三集團軍一個暫編師的番號來安置宋克賓所部嘛!至于第二集團軍,雖然調走,但76軍不是能補上缺嘛!”

  “集團軍換成一個軍,嘿嘿,不算樂觀啊!”梁末青苦笑搖頭。

  光復開封,孫連仲又立一功,蔣委員長不能不應付一下,便決定把孫調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作為李宗仁的副手。因為李宗仁是個老將,讓孫連仲做他的副手,比做“后起之秀”衛立煌的副手在面子上要好看些。同時蔣還把第六十八軍劉汝明部編入孫的第二集團軍的序列,使孫的第二集團軍有了五個師和兩個獨立旅。

  而七十六軍原來下轄第8師、第24師、第196師,為了彌補第二集團軍調走的空缺,并基本保持兵力不變,衛立煌又將暫編第57師調至鄭州,作為后備。

  這樣一番調動后,從表面上看,豫西的**數量并沒有減少,反倒象是增多了。按番號計算,共是六個步兵師,兩個暫編師,還有休整中的騎一師和騎十四旅作為預備兵力。

  但番號是番號,由于各部隊的人數并不一樣,實際上,豫西的兵力確實是減少了。

  同樣,新鄉的日軍也不是一個師團了。多田駿是借著換防的空當,得到了雙重配置的短暫時間。反攻豫西受挫后,第十四師團奉命調走,第三十五師團只好抽調出一個旅團,化整為零,分散駐扎,承擔起地方守護的任務。

  這樣一番調整布置之后,敵我雙方又處于一個平衡的對峙態勢。

  但在楊天風看來,這種軍事上的平衡總是要被打破的,不是日軍抽調出兵力進攻,便是**的實力增長之后再展攻勢。

  “往前看,看得遠一些,想得深一些,樂觀可能還言之過早,悲觀卻是極為錯誤。”楊天風微微一笑,說道:“鬼子在走下坡路呢,我的參謀長,你沒有看出來嗎?”

  從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的特點來分析,以武漢會戰作為頂峰,以后,日軍的素質和戰斗力在整體上是逐步下滑的狀態,畢竟歷經數次會戰,傷亡很大,特別是老兵,那可是日軍的中堅。

  短期內滅亡中國的幻想破滅,迫使侵華日軍拉長戰線,分散兵力。在曠日持久的全民抗戰中,侵華日軍戰前累積的高素質兵員和軍需物資逐漸被消耗掉,導致其戰斗力逐步下降。

  直接的表現便是一九三八年以后,日軍開始大量編成負責后方警備任務的獨立混成旅團。這些部隊以征召的預備役軍人為主體,不僅編制裝備比現役師團差,戰斗力也與現役野戰師團有相當差距。

  在戰爭初期,日軍士兵中百分之九以上為現役兵或預備、后備兵,年齡多在二十至三十歲之間,并經過較充分的軍事訓練,動作機敏、射擊技術良好,身體也健壯。

  但從一九三八年四月起,日軍中開始大量編入軍事、身體素質較差的“補充兵”,以補充部隊減員。補充兵一般僅經三個月左右的訓練,軍事技能較差,身體素質也遠遠不如原先的現役兵和后備兵。

  戰爭初期,新兵入伍體檢非常嚴格,其后逐年放寬。一九三八年,侵華日軍新兵平均身高1.66米,體重56公斤一九三九年分別降至1.58米,52.5公斤一九四零年又分別降為1.5米,50.6公斤一九四一年分別降到1.49米、50公斤到了一九四三年,則分別降至1.46米和47公斤。

  而到了四三年,入伍的新兵按抗戰初期標準,合格率僅為百分之十。甚至連許多跛子、近視、獨眼、花柳病患者也被征入伍。特別是在華北地區,日軍于一九四零年以后,還補充了許多十六、十七歲的“娃娃兵”。這些“娃娃兵”行軍就掉隊、上戰場就后退,僅能擔任警戒等一般任務。

  按照正常編制,日軍的步兵中隊人數應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人之間。但因戰死、傷殘、疾病等因素,又得不到及時補充,編制人數逐年下降,甚至在后期只有一百二十多人。所以,就侵華日軍同一戰斗單位而言,因兵力減少,在不同時期,戰斗力則有很大差別。

  據岡村寧次回憶,至一九四一年前后,日軍中“老兵所剩無幾,只有現役兵和年青的補充兵”被稱為中國派遣軍“王牌部隊”的第3師團與第13師團,一九四四年時“再無鋼筋鐵骨之威”,而“其他兵團的裝備、戰斗力等均較前明顯降低。全軍建制已感力不從心。”

  到了四四、四五年山東抗日根據地對日軍發動反攻的時候,情況就非常明顯了。抗戰初期、中期,往往是三四個中國兵才能夠壓住一個日本兵,現在則變成一個八路軍一把刺刀,能夠壓住三個日本補充兵動彈不得。

  說到這里,很多人會產生疑問。既然日軍的素質逐年下降,為什么還能始終壓住中**隊打,四四年還能發動“一號作戰”呢?為什么就沒人注意到鬼子不行了,要提前發動反攻呢?

  這個問題很復雜,抗戰后期“保存實力等勝利”的消極思想自然很關鍵,而中**隊未能提前發動反攻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實力上的差距。未完待續。

飛翔鳥中文    抗戰驚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