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三十二章 同仇敵愾的熱情

  新七軍!收編孫殿英的部隊!

  楊天風拿著電報,并沒有喜形于色,而是陷入長長的思索。

  有了正式的番號,這自然是好事。用后世的言語進行解釋,那就是臨時工轉正了,由國家財政拔款了。

  而孫殿英的部隊有一萬多人,如果能夠整編消化,則使軍力有很大的提升,關鍵是如何操作。顯然,國府那邊已經替他盡可能地掃除了障礙,剩下的只是一些小問題。

  “我要打散原新五軍的編制,軍官進入訓練班,士兵分散補充各部隊。”楊天風思慮已定,抬頭看著馬玉名。

  “只要孫殿英等高級軍官聽令調動,那些中低級軍官和士兵好處置。”馬玉名對楊天風的辦法很贊賞,笑道:“新五軍在敵后進行游擊作戰,境況不佳,官兵們過得很苦。去年冬天因為棉衣短缺,還凍死凍傷了不少人。”

  這是一種提醒,楊天風聽明白了,他其實也是這樣的思路。在敵后進行游擊作戰,在組織、動員、宣傳上都遠遠不如八路軍、新四軍,處境艱難是肯定的。所以,在待遇上想辦法,確實是收服官兵的有效手段。

  “還有這些物資,蔣委員長對于楊兄的褒賞和看重,那真是沒的說。”馬玉名早已從戴笠的密電中得到了指示,對楊天風的態度更加親近。

  “還要感謝戴老板的美言和大力幫助啊!”楊天風接過物資清單,邊看邊表示著感謝,“回報是肯定會有的,這一點,還請馬兄放心,并轉告上峰。”

  “這不就見外了?”馬玉名擺了擺手,停頓了一下,試探著問道:“三夫人的病情如何了,用不用從別的地方請名醫診治?”

  “已經有所好轉,感謝馬兄的關心。”楊天風沉吟著說道:“馬兄上次說過,雷達的研制已經開始。而作為電子科技方面的基礎,中央電工器材廠的生產卻沒有提及。”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國民政府為加強對日戰略部署起見,于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在南京的參謀本部內成立了“國防設計委員會”。后來,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并,易名“資源委員會”,隸屬于軍事委員會,主要管理資源的調查研究、開發和調配。

  戰略資源是戰爭勝敗的關鍵,電力資源自然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電力工業建設又是保障國防和民生的重要支柱。而電工器材能否自給,則關系到電力資源的發展程度。

  有鑒于此,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將創辦中央電工器材廠列為重工業三年計劃中“十大廠礦”之一。

  一九三六年七月,資源委員會于南京市珠江路水晶臺成立了籌備委員會,著手籌建中央電工器材廠,以惲震為主任委員,計劃設立四個廠,分別生產電線、電纜、收發電子管、燈泡、有線電話設備、變壓器和開關設備,附帶生產電池等產品。

  一九三七年三月,中央電工器材廠進口了德國的生產設備,并在湖南省湘潭縣下攝司選定廠址,開始破土動工。但隨著抗戰爆發,中央電工器材廠籌備委員會由南京遷往湘潭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淪陷后,又緊急遷往桂林繼續生產。

  一九三九年春,中國自制的電子管在桂林首次與國人見面同年七月十一日,中央電工器材廠結束籌備工作,正式宣布成立。

  楊天風腦中有很多資料,但苦于沒有相關的生產設備,自己制造又有很多困難,便只能求助于從外采購,或者幫助有能力的工廠進行生產。

  中央電工器材廠能制造收發電子管,說明在技術和設備上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水平。楊天風便拿出了一些資料,希望他們能生產制造出大功率的三、四極電子管或磁控管,甚至是研發還未面世的晶體管。

  如果有了這些電子器件,不僅雷達技術能得到迅速發展,楊天風也能制造出更多的高科技武器和設備。比如火控系統的自動跟蹤雷達,無線電近炸引線等等。

  馬玉名當然不知道楊天風的長遠計劃,聽楊天風問起,立刻表示要追問結果,并加強重視。

  “馬兄有所不知,這些電子器件的作用極大。”楊天風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給馬玉名掃掃盲,“英國已經發明了大功率磁控管,地面和飛機上如果裝備了這種磁控管的微波雷達,我軍在空中作戰方面將獲得極大的幫助。還有”

  馬玉名似懂非懂,但確實要比以前更加重視了。

  楊天風頗感無奈,工作效率啊,實在是令人心急,可他除了追問,除了推薦幾位專家學者,還真是做不了什么。

  其實,楊天風是有些苛求了。

  在當時,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而且處于戰爭環境之中,發展工業之環境較西方國家惡劣百倍,工業之發展幾乎完全依賴于熱心人士的努力。

  雖然歷經千難萬險,但先輩們仍激情未減,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繼續生產,保障供給軍需民用。以中央電工器材廠為例,當時幾乎每天都有日本飛機來轟炸,妄圖摧毀我國的后方工業。每次飛機轟炸的時候,大家就躲到防空洞里,等警報解除后,繼續生產。

  而為了及早完成工作,工人們有時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有的人都累吐了好幾回。但大家同仇敵愾、生產熱情高漲。

  而在整個抗戰時期,中央電工器材廠面對戰時物資緊缺以及對外采購交通線中斷的情況,通過研究人員的自主研發,已經能生產多項電工器材,打破了完全依賴進口的僵局。

  在當時全民抗戰、同仇敵愾的氛圍中,象中央電工器材廠這樣的動人故事還有很多。以昆明為例,作為抗戰的大后方,為了負荷涌入昆明的全國各地的同胞,并為抗戰前線提供大量抗戰物資,昆明乃至全省的農民努力開荒、生產、節衣縮食,可以用“以一隅而荷天下之重任”來形容。

  同時,戰爭帶給全國一場災難,但也給昆明帶來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抗戰爆發后,內地一些企業遷來昆明,為昆明現代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形成了昆明的四大工業基地馬街、茨壩、海口、安寧。

中國工業的很多“第一”都誕生在昆明:中國第一根電纜、第一臺汽車、第一架軍用望遠鏡、第一爐電力煉制的鋼水  送走了馬玉名,楊天風又仔細地看了一遍將要運到的物資清單,盤算著利用價值,覺得已經大大超出了自己的預期。只是對國府的慷慨,感到了疑惑。

  需要不同程度維修的、戰斗機十余架,一批飛機零部件,包括被擊傷擊落的各種型號的戰機發動機等等還有鎢、銻等礦產,槍枝彈藥還有人員上的援助,包括各兵工廠的熟練工人和技師,還有楊天風屢次招募的南洋機工,甚至還有一批飛行學員。

  損壞的飛機、飛機零部件,楊天風有用,國府卻覺得沒什么價值。當時中國的飛機產業不僅受制于基礎工業的落后,在飛機的維護保養等后勤保障方面也很差。

  要知道,戰斗中飛機或遭受敵人攻擊,或由于連續飛行,機器設備都會出現很大的損耗。這在工業發達的國家不是什么大的問題,該換的部件可以很快更換,該修理的地方可以很快的修好。

  但這些小事對來說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因為沒有完整地航空工業,零件不能制造,甚至稍大些的修理都不能完成。

  更無奈的是的飛機購自多個國家,各種飛機標準不同,后勤壓力極大。而又缺乏合格的機械師、維修員,很多很小的故障就能致使一架寶貴的戰機無法正常作戰,成為廢品。

  此外,除了少數尖子外,飛行員的素質也不敢恭維,導致在訓練、飛行、轉場中事故頻出,損失不小。

  而且,抗戰初期作為戰斗機絕對主力的、戰斗機不僅落后,還所剩無幾,現在至一九四一年,是蘇制伊15和伊16戰斗機翱翔在中國上空的時代了。

  這兩種戰斗機都很尤其是后者又粗又短,從而得到了一個“小驢”的外號。

  伊15戰斗機是老式的雙翼戰斗機,低速水平盤旋能力非常強,但速度太慢,甚至還沒有日軍的大型轟炸機96式飛得快370公里。

  伊16戰斗機用了一些先進技術,如懸臂下單翼構造和收放式起落架,還有從西方購買的功率強大的新式發動機。不過,該飛機仍然使用了很多老式技術,比如半開放式座艙,雙翼飛機殘余結構,木質硬殼結構等等。難以操縱是它最大的缺點,優點則是它的速度很快,垂直機動性很好。

  盡管這兩種飛機已經是過時落后的,但楊天風還是寄希望于它們的發動機,重新制造更好的飛機。

  而且,楊天風想到了很多原因,但還是對國府的突然慷慨存有疑問,可他卻不準備繼續冥思苦想了,有很多工作正等著他呢!況且,還有一個香取小忍需要打發呢!

飛翔鳥中文    抗戰驚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