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剛剛開頭就是充滿了荒誕的,讓人覺得不知道李闊想要搞什么,反正看著也沒有什么意思。
這個荒誕從主角變身成為一只大甲蟲就開始了…
所以大家都是覺得這個開頭實在無法理解,而且還是外國的。
但是越往下看,這種感覺就越來越在土崩瓦解,轉而變得毛骨悚然!
因為度過了最開始的那種荒誕之后,就逐漸變成了一種對于社會關系和人情關系的冷靜描述,所以大家越來越發現,在最荒誕的地方,卻反而隱藏著一種接近變態的真實。
于是,看到了中間階段,很多人已經感覺到了一種真實的東西正在逐漸包圍自己。
“太逼真了!這明明寫的是一件荒誕不經的事情,但為什么越看越覺得真實?好像就是在自己身邊發生的一樣。”
很多人看到之后已經產生了這樣的想法。
不過看過的東西比較多,而且還有著一定文學理論基礎的人,就會開始揣度這本書之中隱藏著的那些敘事理論。
所以他們逐漸發現了這篇之所以能夠給大家帶來目前這種感覺的原因——因為這篇里的敘述方式,是特別冷靜的,甚至冷靜到了變態的。因為在這篇里面,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冷靜的敘述,就好像說主角變成了一只大蟲子的事情,按道理來說應該是要恐懼或者是荒誕,或者是惶恐的…然而,在里的主角,雖然變成了一只大甲蟲,但一切依然那么冷靜,就好像只是在敘述鄰里長短一般…
這種純粹冷靜的“上帝視角”和不加悲憫,不帶任何感情的敘述,已經給了大家一個帶入的環境。
而之后,里面并沒有進行人性的拔高…大家都依然是那個樣子。
這里的主角親人,最開始的時候,是不敢相信,然后心里帶著排斥和厭惡的,隨著時間的增加,這種厭惡和排斥也與日俱增。
而主角最開始卻一直在惦記著自己的工作,還有惦記著各種款項以及一家人的生存,隨著時間增加,才慢慢轉變一些。
這一點也讓大家覺得相當真實…
資本時代,很多東西本來就是如此,你的身上早就不只是一個人了,而是附帶了許多人的生存關系,而且附帶了一系列的壓力。
許多的人身上都帶著巨大的壓力,可能都背負著房貸,車貸等,一旦失業,后果都是不堪設想的,到時候,一個人基本上也就破產了。
所以大家也就會想,說不定如果自己真的變成了一直大甲蟲的話,第一件要想的事情應該也是自己的生活和家庭該怎么辦…而不是去考慮自己的健康問題,現代社會很多東西都已經被綁定在了資本上,個人的價值也開始被附加在這些東西上,并不完全屬于自己。
而接下來,大家就開始看到了主角之后的體驗,而且大家都發現,現在這篇的敘述方式是前所未見的,有一種奇怪的張力,很多個敘述都能夠感受到這一點,反正就是打亂了很多東西,也割裂了很多東西,但最終結合在一起,卻變得特別勾人。
主角家人對他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到了后來,開始變得越來越厭煩,而且他們開始關心自己的生計,主角正在慢慢被淡忘。
而到了最后的結局,主角最終死去了,堆積成山的肉…
主角的親人,幾乎都已經沒有了什么難受的情緒,而只剩下一種慶幸的心理:幸好他死了…那很多事情就都解決了。
這個結局讓人覺得有些黑暗壓抑,喘不過起來。
但是仔細一想,也覺得這可能就是相對來說最好的結局了,畢竟主角已經經歷了這樣的事情,如果繼續讓他活下去,那之后會發生什么?
其實看到了這里,很多人都覺得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看到這個真是有點太浪費,他們都有一種想要和其他人傾訴,然后一起討論的渴望。
大家都發現,在最近李闊的和散文等很多種作品之中,這個《變形記》是目前為止在微薄上看到討論最多的,討論的人特別多。
目前為止點贊比較多的是一個普通用戶的評論——“這篇看得我真是揪心,反正玻璃心看到一半的時候就覺得很壓抑。不過,我一直感覺,按照一般的套路來講,這個結局最后應該是主角重新變回人,然后發生了一些改變,然后讓人明白了,變蟲只是讓他明白一些道理的道理…但這結局…真的猜不透啊!”
這篇評論被點贊和轉發什么的都比較多,顯然就是說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的確,許多對于這樣的大變故,通常都是一種固定的套路——主角曾經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之后他突然發生了巨大的變故,等這個變故解決之后,他重新恢復,但卻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這種三段式的套路,可以說屢試不爽。
只是,這個一直沒有按照這個套路來發展,所以才會有很多人對這樣的一條微薄評論有共鳴。
不過在這條評論下面,很快就有人回復——
“但我覺得,恰好是因為這個結局,才讓整篇變得特別深刻啊!李闊就是在描述一個人變成甲蟲之后的整個過程,還有其他所有人的各種不同的想象。這就是撕裂了所有正常的事物,把一個人放在極端環境下再去考驗所有人的人性和彼此之間的感情,所以我覺得結尾是這樣,反而讓更加真實可信——對,這也是這篇最讓人覺得有感觸的地方,明明就是一個荒誕的故事背景,但是為什么里面所有事情都那么真實可信?感覺真的會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這樣的評論再次引發了其他人不同派別之間的辯論和相互沖撞,一時之間,《變形記》的網絡評論也是越來越變得火熱起來,在微薄上也朝著熱門話題的方向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