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騰在生意場上奔騰十年,也是掙扎十年。
這么多年,他的那種好斗和內心的狂野個性,確實給自己挖了很多坑,有些神坑填都填都不平,直接虧損幾億歐元棄坑,絕大多數的坑,他還是在不斷吸取教訓的過程中,慢慢填平了。
以他的這種風格,沒有TheS魂Famliy在美國的巨額投資回報,沒有國家、各省地方政府和國內三大政策性銀行的強力支撐,他可能早就將自己玩死了。
這是實話。
有一點也不可否認,徐騰聰明,超乎常人的聰明,否則光靠那點預知能力,光靠家族財力就想坐在華銀財團理事長的寶座上,這是胡言亂語。
這些事,有機遇,有背景,更多還是靠悟性。
徐騰該快的時候一定很快,甚至是不惜代價的快,比如收購沃瑞克,那就是別人無法理解的快,銀瑞達財團報價多少,他都不還價,直接拿下。
正常來講,這是作死。
但是,該靜的時候,該慢的時候,該有耐性的時候,他總是很寂靜,很有耐性,就像是蟄伏在草叢里的獵豹,靜靜等候最佳的出擊時機。
或者這么說吧,徐騰確實擅長作死,但他更擅長在極其混亂的局面,死到不能再死的局面里,自己救自己。
華銀財團在徐騰監管下的這些年,就是這樣不停的作死,又不停自救,還發展的特別快速,有幾年不穩,又有幾年迅速變得很穩。
因為華銀財團在徐騰的監管下,一直能將兩個核心優勢發揮的很好,一是擅長資本操作,這個能力不僅是國內第一,在國際財團層面也是前三水準;二是擅長融合,這是華銀財團的合伙人體制所具備的天賦特長。
華銀財團和國內的私企、國企、央企相比,甚至比之國際上最優質的那些巨頭集團,在并購、整合、融合的能力上,那都是別有特色的厲害。
這個就叫體制優勢。
既有錢,有國家的強力支撐,還有這種體制優勢,那真是任由徐騰作死,最后也死不了啊。
所以,徐騰的膽子就比較大了,很多事情都敢做,敢作敢當啊。
至于搞傾銷這種缺德事,這也是徐騰的拿手好戲,玩了多少年,屢試不爽,哪怕對手技術水平高,也扛不住他有錢啊,餓的對手發不出工資,餓的對手人心渙散,挖人都易如反掌。
他這幾年在神州電器集團的液晶彩電領域,用華騰電子的液晶產業虧損補貼TCL的大屏幕液晶電視,不客氣的說,別說東芝、松下、三星,國產的海信、康佳都餓的不敢動彈。
科龍本來是做冰箱,為了不和容聲競爭,半路轉行做空調,打著“中國制冷專家”的旗幟,瘋狂降價逼的海信將空調業務賣了,格力、美的、海爾三巨頭都在罵娘,罵了幾年。
剛開始,格力的董小姐罵的可難聽了。
徐騰臉皮很厚,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直接打電話,邀請她和團隊到科龍負責空調、中央空調和壓縮機業務。
一開始,董小姐也是拒絕的,后來聽說徐騰給她4的創業股權,7的分紅權,而且有機會接替李東盛的位置,Duang,她就不說話了,辭職跳槽。
不過,董小姐還是挺講規矩的,孤身上任,格力的團隊一個不挖。
話說的很漂亮,科龍這邊的團隊都是徐騰和李東盛親自招聘的,精挑細選,本來就是國內空調領域最好的隊伍之一,她能換誰?
再說了,經銷商都跟她跑了啊!
講真,董小姐絕對是搞家電產業的天才,營銷之道的頂尖存在,這幾年國內空調廠全部在漲價,畢竟通貨膨脹的厲害,她就高調宣布五年不漲價。
這還不是變相的傾銷嗎?
李東盛和徐騰玩了一套很絕的體系,神州電器的各個品牌全部是TCL采購、代工、物流和售后,小天鵝、容聲、科龍、美菱只負責設計和營銷。
華銀財團2010年撤出永樂電器,但早在2008年就乘機入股國美,兩邊都是第二大股東,渠道控制的很好,最好的位置,最便宜的營銷成本。
神州電器和天天商城的物流體系又是合并的。
這一套體系就是專門為價格戰設計的,沒辦法啊,老李94年就開始打價格戰,要說價格戰這套東西,李董事長還是徐騰的師傅,手把手教。
科龍2006年才轉行做空調,2009年就殺到行業第一的占有率和銷售額,2012年,終于連利潤也高居第一,占有率還是美的、海爾之和。
價格戰怎么了,傾銷怎么了?
神州電器集團這么些年,從國產殺到日韓,三星\LG在國內的家電業務都虧的扛不住,什么高端、中端,采購量低,成本壓不住,光靠高端扛什么呀?
再說了,LG有什么高端的,電機也是從三洋買的。
要說資本操作,華銀財團一直很強勢,神州電器集團的電機業務此前一直是分離的非上市業務,虧本做中高端電機,支撐上市公司小天鵝,終于搞定技術問題,不比三洋、松下的電機差了,出口國外揚名立萬了,立即換個“新電科技”的牌子去創業板上市。
美菱做小家電怎么了,換個“美菱創意”的牌子照樣在創業板上市,市盈率42倍的神股。
做生意,無毒不丈夫。
話說回來,不搞價格戰也不行啊,國內產能過剩現象是真厲害,就拿PX說吧,過去一直是要進口的,日韓新搞了多少NGO組織做宣傳,限制國內PX投產。
結果也沒用,永泰化工和三桶油在2010年集中投產4條線,不僅滿足所有內需,還得去搶日韓新加坡在東盟的市場。
永泰化工在馬來西亞有一個80萬噸的PX項目,隔壁新加坡可是300萬噸的產能,韓國更是夸張,居然有530萬噸的產能,過去都指望向中國出口…中國到2012年是2140萬噸,永泰化工就占一半。
PX上游的PTA、石腦油,也是爆表級別的產能。
三桶油本身就夠厲害了,再加上一個融資能力無限化的永泰化工,Duang,過剩了。
中日韓集體搶占東盟和亞太市場,大打出手,誰賺誰賠很難說,反正永泰化工憑借體量基本能穩住…因為永泰化工的上游是FMG國際資源集團,永泰化工賠了,FMG國際資源集團賺了啊。
日本還好說,韓國在海外能有多少石油資源,賠的最慘就是韓國,大財團有錢嘛,賠咯。
新加坡本來有港口和地理優勢,可永泰化工在大馬的石化基地也是一樣的港口和地理優勢。
徐騰當然知道產能過剩的問題,他就是故意不停,憑什么停止投資讓日韓新臺賺錢啊,對方投資,他也跟著投資,臺塑搞PTA,他也搞PTA,比臺塑更大更先進,硬拼。
華銀財團是家大業大,東邊不賺西邊賺,石化不賺,石油賺。
日子不好過,沒關系,炒股啊,A股漲個20,今年就混過去了,韓國那些財團怎么熬過未來的幾年,那就不是徐騰需要操心的事了。
憋,憋死對手,你就贏了,死一個韓進,全球航運巨頭就能賺錢了,死一個LG,永泰化工就賺錢了。
什么叫去產能,真正的去產能就是憋死對手的產能。
這些年,日韓臺在大陸的機床產業撈了不少錢,光是臺資的雜牌機床廠就有十幾家,國內的雜牌廠更多,要去產能是吧,先憋死這些產能。
徐騰從2009年進入機床業,前面幾年都在整合,初步整合完成了,2012年就開始降價憋對手的產能,先將這些雜牌部隊全部憋死再說產業升級的事。
他不憋,大家都能賺到錢,都賺到錢還升什么級?
什么叫自由市場經濟?
你錢多,你資本雄厚,直接將小玩家全部憋死,你就能贏得自由的市場需求。
韓資和臺資的這些機床企業能憋的發那科、西門子放棄中端數控機床市場,徐騰也能憋的韓資、臺資放棄中端數控機床市場,憋的有經驗、有技術、有客戶的企業不干了,他就贏了。
徐騰真正懂得做生意的真諦,那得謝謝三個老師,他跟王佦聊品牌、形象和團隊精神,跟李東盛聊成本管控和價格戰,跟梁緯艮聊產業整合和差異競爭。
這才是他學著做生意的三位老師,和徐總、老蔣的關系都不大。
所以,徐騰就學成了今天這樣,他賺不賺錢不重要,重點是不能讓競爭對手賺錢,做生意,能打攻堅戰,能打三大戰役,就堅決不能打成14年抗戰。
徐騰做了十年生意,客觀來說,也是在華銀財團當了十年學徒,天天跟著李東盛、梁穩根、王佦這幫人學做生意,十年時間,勝得過別人幾十年。
早就領悟了做生意的真諦。
做生意,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有技術有裝備有品牌有口碑有客戶有格調,那又如何,我他媽能打的你賺不了錢,打的你生活不能自理,打的你關門倒閉。
等你關門倒閉,你的技術,你的裝備,你的品牌,你的口碑,你的客戶,你的格調都是我的。
所以,徐騰搞了這么大的銀魅計劃,基本也沒什么可慌的,臨危受命來搞中國的機床工業,更沒什么可怕的。
在汽車行業和匡特家族在寶福華聯盟內部明合暗斗十年,對方不講理,不講智商情商的次數多的去了,徐騰依舊不急,直到有把握翻盤,他才立刻翻盤,沒有任何猶豫。
真正算下來,徐騰實際花了210億歐元才拿下奧迪公司的全部產權和斯堪尼亞1/3的股權,而在2012年全球汽車品牌價值榜上,奧迪是120億歐元,華騰公司旗下的捷豹路虎總價值也接近110億歐元。
而且,徐騰還將自己好不容易才插入大眾集團和保時捷家族之間的釘子拔出去,讓大眾集團有機會先安內,再攘外。
這又如何?
拿下奧迪公司和斯堪尼亞公司,加上華騰汽車,這就意味著徐騰用十年時間建成一家全球市值第三,中高端轎車、跑車、卡車、客車產品線完整無缺的中國汽車集團公司。
這就意味著他贏了。
徐騰對于生意的另一個重要領悟就是別在乎別人怎么想,重點永遠是要做他自己想做的,他認為值,那就值!
在英戈爾施塔特這座名副其實的奧迪之城,徐騰住了兩天,沒有去奧迪博物館,一直是在羅芬希納機床廠,中間也抽空去了卡斯托機床公司考察。
人生總是階段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
汽車、PX,這些都已經是徐騰的過去式,有其他聯席合伙人就行了,徐騰永遠是看著下一件事在努力…華騰汽車集團的聯席合伙人,陳志辛明年可能會退休,因為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太好,歸根結底不是自家的企業,干到80歲還是小股東。
陳志辛也不缺了,20億的身家還是有的,從上汽集團的一個下屬合資公司的老總干到這個份上,還是很滿意的。
實際上,徐騰對陳志辛,對陳志辛下面的那七個高級合伙人都不是100的滿意,他也不可能讓柳俊生擔任華騰汽車集團的聯席合伙人。
所以,徐騰這一次低調考察羅芬希納公司位于英戈爾施塔特的總部,其實也是要私下單獨會晤奧迪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魯佩特施泰德。
這件事,徐騰沒有告訴任何人,只是在羅芬希納董事長的家里,晚上9點左右才讓奧迪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兼CEO施泰德過來。
這個人57歲,剛好比陳志辛年輕10歲,看起來還是挺年輕的,五十歲的樣子都沒有。
徐騰這一次是非常慎重的,事先將所有合適的人選資料都看了一遍,尤其是身體健康數據,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病史,或者其他較為嚴重的慢性病都絕對不能有。
因為華銀財團聯席合伙人的位置,除非你是李東盛、梁緯艮這樣創始人,或者是李達霄這樣的財團元老,否則基本上都是最拼的位置,每天至少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周期,一年至少360天的連軸轉。
李東盛和李達霄都65歲了,照樣每天14個小時的工作,哪天不是四五枚進口藥?
陳志興就是身體真的扛不住了,再扛下去,再多的錢也沒有用啦!
所以,身體素質很重要。
最后排下來,只有三個人選。
陳志辛推薦的人選中,陸志豐、高培慶是另外兩個健康的人選,這兩個人選,徐騰都很熟悉,陸志豐脾氣不太好,高培慶脾氣又太好。
徐騰想來想去,借著拜訪老羅芬希納一家的這個契機,晚上將魯佩特施泰德喊過來談一談。
結果,談的很不錯。
這個人對全球汽車市場的整體預判,特別是對大眾集團和華騰汽車的這一次交易,觀點和華騰汽車內部截然不同,但和徐騰很接近。
魯佩特施泰德談了自己的想法,經過這一次的交易,華騰汽車收縮了品牌數量,華騰、奧迪、斯堪尼亞、阿斯頓馬丁四個主力品牌的產品定位和分布接近完美,唯一稍弱的地方是阿斯頓馬丁在豪華跑車、轎跑的市場占有率較低,影響力較弱,失去捷豹之后,華騰汽車在這個領域顯得過于單薄和孤掌難鳴。
事實上,除了奧迪,華騰汽車已經拿不出更能支撐全局戰略的品牌線,而奧迪在ABB歐洲三大豪華轎車品牌中,確實也是相對較弱的一個。
沒有了大眾的支撐體系,奧迪能不能在歐洲繼續保持現有的市場占有率,恐怕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相比之下,大眾集團并未減少高端品牌,在大眾、賓利、保時捷、蘭博基尼、捷豹、路虎、斯柯達、MAN的品牌體系上,絕對是向著更高端的方向邁出一大步,同時可以放棄對克萊斯勒的收購計劃,專注于路虎的SUV體系,減少了集團內部斯堪尼亞和MAN的資源競爭。
魯佩特施泰德的觀點并不是很直接,很隱晦,但是徐騰大致明白這個人的意思,如果華騰汽車是以一家中國汽車企業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當然是很成功了,但如果是以全球車企市值第三的巨頭來衡量,危機很多,差距很大。
談到最后,徐騰有一種感覺,估測這個人其實能將華騰汽車集團帶到一個新高度,陳志辛、陸志豐、高培慶都無法達到的那個高度。
怎么說呢?
徐騰其實覺得這個施泰德有點像自己的影子,或者說是50歲的他,大概因為是金融專業出身,長期擔任奧迪公司和大眾集團的首席財務官,中間擔任過大眾金融服務公司的CEO,對生意的本質看的很透徹,很精明,不緊不慢,風趣隨和,但在內心深處藏著很強烈的事業心,以及一種很難得的危機意識,一種缺乏安全感的敏銳度。
這個人如果擔任華騰汽車集團公司的聯席合伙人,會有一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能順利實現徐騰的計劃,將華騰汽車、福特、寶馬四家汽車貸款領域的金融服務公司整合起來,組建成全球最大的汽車貸款服務公司。
這是徐騰現在最想做到的一件事。
一直聊到了晚上12點,徐騰才準備讓施泰德回去,這會兒,他才想起另外一件,問施泰德,“華銀財團收購奧迪的事,奧迪公司下面的員工怎么想的?”
“奧迪一直以來都是一家獨立的企業,控股權屬于哪一家財團,對我們的影響不是很大,我們擁有很好的營銷體系和現金流,擁有很好的技術。所以,員工們很平靜,并且,所有員工都很清楚華銀財團在全球而言意味著什么,我們都知道,如果奧迪公司需要重新選擇一個老板,華銀財團是最好的選擇。”施泰德說的很有自信,仿佛確實就是這樣。
徐騰其實心里很清楚,魯博士比棱鏡系統厲害的多,輕易就能統計所有奧迪員工的推特、博客,判斷每個人的心情。
大部分人都很震驚,有些人很驚訝,有些人覺得更好,有些人則憤怒大眾集團出賣了奧迪公司的員工,還有人則質疑華銀財團是否有能力運營奧迪這樣頂級車企…至少他們自己相信奧迪是全球最好的車企。
施泰德說的是他自己的判斷,因為他是金融業出身,對華銀財團的實力有著更清晰的判斷,比之大眾集團,實力要強幾十倍。
“用你的判斷照顧好你的人,讓他們明白,奧迪的明天會更好,我保證,并且,我們都應該保證這一點。”徐騰提醒他一句,讓他盡快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統一共識,鼓舞士氣…看,明明就是這個事,用兔子的話一說就土鱉了。
“我保證,我們的員工都會明白這一點,這對奧迪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施泰德很自覺,知道會晤老板的時間結束了,這就準備起身告辭。
徐騰想了一下,決定親自送他離開。
很快。
徐騰回到書房,估計海默森羅芬希納老先生應該睡了,就沒有請對方過來說說想法,自己在書房里權衡了幾分鐘,給陳志辛發了一條信息。
徐騰的決策是要求陳志辛繼續擔任兩年的聯席合伙人和華騰汽車集團公司的董事長職務,由魯佩特施泰德擔任集團的全球執行總裁。
他的這個要求并不過分,這意味著陳志辛就不用像以前那么忙,幫施泰德穩定住其他高級合伙人即可,慢慢退休。
當然,徐騰肯定要親自和每一個競爭人選說清楚,別搗亂,已經定了,出事就是你走。
他也要將柳俊生從美國調回來擔任施泰德的副手,中國的生意要怎么做,柳俊生肯定比施泰德熟稔。
在英戈爾施塔特這座奧迪之城,徐騰考察了三天時間,很想去奧迪公司和奧迪博物館看一看,因為他對于擁有奧迪公司的這件事還是非常得意的,很開心,只是考慮諸多因素,最終還是沒有去。
因為這個交易的合同雖然已經簽署,但還是要需要等中國、德國、歐盟審批之后才能正式生效,哪怕都是走個過場,也需要三個月時間。
歐盟的效率,說出來就是一個笑話。
反正來日方長,徐騰也不著急。
華騰汽車集團在擁有華騰、奧迪、斯堪尼亞、阿斯頓馬丁四個主力品牌后,完全是一個中國版本的大眾集團,但和豐田、大眾、通用三巨頭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現階段的市值雖說是超過通用,也只是得益于市盈率較高,全球車企2012年的銷量排行,華騰汽車集團減去捷豹、路虎,加入奧迪也只是位列第六,超過了福特。
如果將雷諾日產聯盟拆開計算,華騰汽車集團的總銷量排行則是位列第五。
奧迪的CEO魯佩特施泰德說的沒有錯,失去路虎還不算什么,畢竟華騰自身的SUV業務已經很強,失去捷豹就真的有點傷。
在華銀財團的全力支撐下,捷豹這些年發展的很快很穩,在歐洲已經是銷量僅次于奔馳、寶馬、奧迪的第四大豪華轎車。
當然,話說回來,大眾集團也不缺現金流,沒有捷豹這個次選項,憑什么將奧迪賣給你?
古話說的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對華騰汽車集團來說,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快速調整戰略,將資源分配好,確保華騰奧迪阿斯頓馬丁斯堪尼亞的四品牌陣營完美契合,尤其是在奧迪阿斯頓馬丁的高端豪華車陣容,盡快彌補阿斯頓馬丁的營銷力不足問題。
在中端車型,華騰也要牢牢鎖死豐田。
華騰汽車集團在英國伯明翰的羅孚汽車設計中心,實質上就是將羅孚、阿斯頓馬丁、MG三家公司的設計部門整合在一起,只是MG品牌很早就轉賣給了上汽,羅孚品牌目前也基本被雪藏,僅用于生產英國特色的出租車和兩廂車型。
相比過去的品牌和產品線稍顯復雜,相比過去在技術和平臺上對寶馬集團的過度依賴,華騰汽車目前的狀況還是值得肯定的,十年的快速增長,在全球擁有羅孚、奧迪、華騰、斯堪尼亞四大技術中心,整體技術和營銷實力相距豐田、通用、大眾三巨頭并不算遠。
另一方面,憑借技術上的獨立,以及母公司的資本實力,華騰汽車現在也控制著“寶福華汽車聯盟”的主動權,同大眾也展開了汽車聯盟的廣泛合作。
“不急,別怕,繼續創新,繼續挑戰,再用五年時間沖擊全球第一!”在離開英戈爾施塔特這座奧迪之城時,徐騰基本確定了華騰汽車集團新一任全球執行總裁的人選,給華騰汽車全體員工發的一條短信。
其實吧,汽車產業就和淘寶刷單一個道理,一定要用兩廂車、緊湊型三廂車、高性價比的中級車將賣單刷的飛起,才有可能躋身全球五大車企,甚至是三大巨頭的行列。
擠到了這個位置,在全球的銷量就有一個基本保障了。
過去的豐田,現在的現代,這都是刷單的高手,賺不賺錢是另外一回事,先將訂單刷的飛起。
錯,今天的豐田依然是全球第一的刷單高手,牢牢雄踞世界第一車企的寶座,成本控制和質量管控的能力堪稱汽車業之王。
沒有這個頭銜,豐田在全球車市能發展的這么好?
做生意,所有的道理都是大同小異,干哪行,你都得從刷單做起,從走量做起,刷單走量還不虧錢,你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