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

  迎著蔡齊和李咨兩在在上坐下,徐平把桌上放西瓜的盤子推了推,道:“兩位相公,吃片瓜解一解渴。”

  蔡齊和李咨兩人相視一笑,也不客氣,一人拿了一片在手里。

  徐平家里種的西瓜既不賣也不送人,誰到了自己府上作客誰吃,不想這奇怪的規矩恰恰是坑了朝里的幾位宰執。這幾個人高高在上,沒有道理到一個三司副使的家里作客,他們夠能放下面子朝廷也不允許。宰執怎么可以跟朝里大臣私下交往?

  蔡齊和李咨兩人,還是借著到宮里議事的機會,沾皇上的光才嘗到了西瓜的滋味。

  這次到了徐平的莊子上來,剛才見到了地里種著的一二十畝西瓜,兩人心里都是大喜過望,可算是有機會吃個痛快了。

  吃過了瓜,聊過了幾句閑話,徐平看天邊的那一輪紅日已經西垂,便就吩咐莊客上了酒來。就在這游園里,擺下筵席,招待來到莊里的各位官員。

  這個季節,正是瓜果飄香的時候,徐平的莊里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先是五顏六色的葡萄放在盤子里面端了上來,給眾人下酒。緊接著是地里種的甜瓜、西瓜等等各式瓜果,再是各種各樣的諸凡桃、李、林檎,基本這個年代中原能種的水果徐平莊里都有。甚至一些野生的酸棗之類,也都上了讓人換口味。

  不一刻,光是各種瓜果就擺滿了桌子。緊接著,一些新鮮蔬菜,如黃瓜、嫩藕、蘿卜這些可以生吃的,也都切好了放在一個一個小碟子里,插花擺在各種瓜果之間。

  這些東西或許都不是多么稀罕,多么珍貴,難得就是一個多,一個全。換了另一個地方,很難在一張桌子上擺齊這么多東西。

  徐平對蔡齊和李咨道:“兩位相公,喝什么酒?我的莊里,最出名的自然是各種烈酒。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果酒,淡一些,但易于下口。”

  蔡齊笑著道:“今年京城里賣一種透瓶香,聽說是你莊里的第一好酒。”

  徐平聽了笑道:“相公說笑了。只要在外面賣的,怎么可能是第一等好酒?真正的好酒,都是不賣的,外面絕見不到。”

  “哦——那就拿你莊里不賣的好酒,取幾瓶來!”

  徐平應諾,轉身讓莊客去取莊里最好的酒來。

  李咨卻道:“我年事已高,烈酒飲不慣了,待制只管取兩瓶果酒來。”

  徐平點頭,一樣吩咐人去取最好的。

  蔡齊年不滿五旬,身材英武,神貌磊落,在大中祥符八年由真宗皇帝欽點狀元及第,連稱得人。謝恩之后,特賜衛士和諸般導從,并賜御馬給蔡齊去相國寺聚會。狀元唱名之后騎御馬游街,自蔡齊始。

  現在政事堂里呂夷簡和王曾漸行漸遠,爭論越來越激烈,幾位參知政事不管愿不愿意,不得不分成了兩派。蔡齊和王曾是一派,宋綬則是呂夷簡一派,章得象很少表意見,貌似中立,其實也是呂夷簡一派。

  獨相就要專權,兩相并立則不免植黨。這么多年,朝廷里的官員也好,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好,對這一點都心知肚明。不過對于帝王來說,權衡來權衡去,寧可讓臣下植黨,也要防止專權,兩相或者三相已經成為慣例。

  蔡齊是萊州膠水人,王曾是青州人,同是京東路,兩人家鄉相距不遠。當然他走到一起跟老鄉的關系可能也不大,還是性情政見類似。

  政治斗爭中拉幫結派稀松平常,靠一個人單打獨斗也很難做成大事。徐平對這種分黨分派也沒有什么看法,他防的是那種對人不對事的君子小人分黨。君子小人黨可不是簡單的政治斗爭,而是夾雜著思想學術和私人恩怨的大亂斗,真正的政事反而被放到了一邊,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斗爭的特點。

  倒是李咨,一是年事已高,樞密院到底還是跟政事堂有距離,再一個他獨來獨往的性子,不阿附,不結黨,反而是此時宰執里面最獨立的。

  這次兩府派蔡齊和李咨來,是因為他們兩人都是從三司使的位子升任宰執,都曾經長期主管過三司,也都在三司使任上主持過大的財政政策變更。

  不大一會,莊客取了酒來,放到桌子上。

  這是徐平莊子上的極品好酒,底子還是建莊的時候存下來的陳酒,經過了精心的勾兌。經過了這么多年,所剩的已經不多,只有四入頭以上的貴客來,才會拿出來待客。至于今天來的其他桌上客人,就喝不上這酒了,不過也比外面賣的透瓶香好就是。

  徐平親自給與自己坐在一起的蔡齊、李咨、晏殊、李淑和范仲淹、王舉正、鄭向幾個人倒滿,對李咨道:“相公,這酒十年陳釀,極是難得,您也喝一小杯嘗嘗味道。”

  李咨笑呵呵地道:“好,只是一小杯,想來也是無事。”

  至于其他客人,自然是王拱辰、韓琦和自己手下的幾個官員招呼。這么多人,徐平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沒有必要面面俱到。

  見眾人的酒已經倒滿,蔡齊舉杯道:“今日徐待制款待,甚是難得,且滿飲此杯!”

  眾人哄然應諾,喝了自己杯中的酒。

  把杯子放下,李咨咂了咂嘴,嘆道:“果然是好酒,老夫虛活六十余年,第一次嘗到這種味道。只是年已老邁,喝不得這酒了。”

  一邊說著,一邊連連搖頭,把手里的杯子戀戀不舍地放下。

  桌上的其他人都笑,想喝不能喝,實在是對酒鬼的折磨。

  李咨景德二年進士第三人及第,與張士遜是同年,名次還遠在張士遜前面。只是到了現在,張士遜從宰相降為樞密使,還是李咨的上司。

  酒過三巡,大家放開。徐平一向不喜歡行酒令,也不喜歡勸酒,只是讓大家盡興。

  此時夜幕低垂,白天的悶熱漸漸散去,涼風起來,到了一天中最舒服的時候。

  游園里點起了燈燭,亮如白晝。又在中間的空地上點起了一大堆火,火邊擺開一個大烤爐,邊上一個大案板,上面堆著新宰的羊肉。火堆的另一邊,則是幾個火光沖天的旺灶,邊上是新鮮擇好的蔬菜,和宰殺干凈的雞鴨魚,以及精修過的豬肉。

  那邊烤,這邊炒,食材豐富,想吃什么盡管吩咐莊客去現做。

  徐平的莊子里有耕有牧,跟一般的莊子不一樣,吃起來顯得粗獷而豐富。

  鄉下地方,比不得開封城里,農村好養的就便宜。像是徐平莊子周圍,現在隔些日子也有小草市,基本就是附近村里的人互通有無。在這種小草市上,豬肉是最貴的一種肉,比羊肉還貴一些,雞鴨與羊肉同價,再便宜一點的是雞蛋,最便宜的是魚蝦之類。這就是自然經濟,村民不以交換為生產目的,與城市迥然不同。

  徐平一直在觀察記錄自己的這個小村莊,從最開始的自己家里招幾個莊客,到現在有佃戶,甚至還有不種徐平莊里的田,而專從門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人,只在村里租房子,占個戶籍。莊主是侍從大臣,總有一些便利。

  喝著酒,閑聊幾句,幾個便就說到了莊里的棉花上。

  蔡齊對徐平道:“今天下午,到了之后我們在莊里附近轉了一圈,看了你說的棉花田。地里白花花的甚是可愛,只是看起來也沒什么稀奇,長得不如麻高大。以前我家里偶爾也買過兩次吉貝布,確實比麻布柔軟,又不像絲那樣的順滑。只是我以前聽人說,嶺南的木棉長得極是高大,如大樹一般,怎么你莊里的不一樣?”

  “相公有所不知,棉分兩種,一是木棉,一是草棉。木棉高大如樹,但其花里的絲綿卻短小脆弱,紡織不易。下官莊子里種的是草棉,雖然沒有木棉那般高大,但花朵卻肥,而且絲綿長且堅韌,最利于紡織。”

  蔡齊點頭:“哦——原來如此,還分木棉和草棉兩種。”

  徐平研究自己莊里的自然經濟,一直也注意到底有什么作物,能夠大規模的成為商品,打破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辟商品經濟的新時代。觀察了十年,現還是棉花是最佳選擇。傳統上布帛是輕貨,利于長途販運。可以分散種植,然后集中加工,市場又幾乎是無限大,可以大規模地工業化生產。

  原始的草棉,比如中國歷史上在明清時期廣泛種植使用的那種棉花,由于纖維短而且脆,是很難使用機器織布機的。中國歷史上的絲綢紡織業,很早就出現了水利紡紗織布,但卻沒有更進一步地展,也沒有大規模地推廣。不是古人太笨,而是因為絲綢紡織業的特點,要到工業化大生產的門檻太高。而門檻低的棉花紡織業,卻并沒有合適品種的棉花,無法用于機織。歷史上是直到現了美洲大6,美洲草棉和印度草棉雜交育種,經過了長時間的培育,才出現了適合于機織的棉花品種。

  徐平的莊上,有來自于他前世的棉花品種,跨過了最重要的選種階段,直接就可以用于大規模地工業化生產棉布,這才是最重要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這些棉花品種,徐平即使能做織布機,也只能跟歷史上的英國人一樣,先大規模地養羊,從織羊毛開始。

  (備注:自然經濟時代,豬肉是比較貴的。歷史記載開封城里豬肉羊肉價格相差不大,宋人說肉價一般豬羊肉一起說。鄉下地方,羊肉會明顯貴過豬肉。其實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不能用現在的經濟條件,去理解宋朝人為什么喜歡吃羊肉少吃豬肉。)(

飛翔鳥中文    一世富貴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