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九二章 請旨長安

  漢初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到了景帝年間釀成大禍。

  諸侯王與漢朝廷和皇帝因為種種利益糾葛而產生對立和摩擦,矛盾越發激烈,最終引發了“七國之亂”。

  好在漢景帝反應迅速,又有周亞夫和梁王劉武奮力抗敵,最終平定叛亂,沒有讓大漢王朝分崩離析。

  但漢朝的諸侯分封問題依舊存在,強大的諸侯王對朝廷和國家安定始終是個威脅,漢武帝時的淮南王之亂便是例子。

  為了徹底解決諸侯封國問題,而又不引發諸侯王強烈的反抗,漢武帝采取了一種溫和的方式——推恩令。

  簡單來說,就是皇帝以關懷所有的劉姓子弟為由,認為原來僅僅只有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毫無繼承的處境表示同情和撫慰,并加以改變。

  為了表示對所有劉姓皇族子弟的關懷,朝廷推恩眾人,諸侯王死后所有的兒子都有繼承權,封國由幾個兒子均分。

  表面上看似的朝廷多分封了幾個王,實際上除了年節多點賞賜,死后多修幾座規格高一些的王陵之外,朝廷實際上沒有什么損失。

  實際分封出去的土地面積還是那么大,原本可能對朝廷產生威脅的封國越分越小,抱團的筷子被分成一根一根。

  比如梁孝王劉武死后,梁國便被分為五個諸侯國,于是乎中原地區再也沒有一個可以和朝廷叫板的諸侯了,皇帝也便能心安。

  這樣的方式比較溫和,老牌的諸侯和嫡長子肯定不樂意,但其余原本對王位無望的兒子自然高興,會多加支持,執行起來也容易多了。不至于讓諸侯王們同仇敵愾,聯合起來反對大唐。

  溫水煮青蛙,殺人不見血的招數,還美其名曰推恩令,但效果當真不錯。

  適才李道宗提及真珠可汗夷男的兩個兒子不和。可以加以分化,謝逸便想到了這個招數。

  王子不和睦,爭奪的本質是什么?

  不就是王位嘛!

  毫無疑問,薛延陀的兩位王子肯定盯著老爹夷男的可汗之位呢!

  但夷男正當盛年。可能不會過早決定王位繼承人,所以兩位王子爭斗尚且有限,不足以內耗。

  但如果提前催化,那就不同了。

  草原部族和中原王朝不同,草原上是部落制。每個王子都會統領一部分人馬,都頗有實力。夷男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兒子的幫襯,率部拱衛并地方別人。

  這一點,與中原皇子不掌軍政,爭斗起來主要是打打嘴仗,相互攻訐,爭取大臣的支持和皇帝寵愛不同。

  草原上要是起了沖突,是可以真刀真槍你死我活的,對大唐而言。這便是機會。

  兩位薛延陀王子大抵早就有這個心思,但苦于沒有合適的名義,也不敢輕易開罪老爹夷男,所以多有隱忍。

  然而,如果大唐給個封號的話,那就不同了,所謂名正言順嘛!

  畢竟對草原部族而言,大唐的封號還是很值錢的。

  薛延陀崛起之后,夷男的實力一度可以和昔日的頡利可汗相提并論,但仍舊懇請得到大唐皇帝的冊封。

  西突厥何等強大。新可汗上位,也有朝貢長安求取封號的舉動,吐谷渾和吐蕃亦是如此。

  好像沒有大唐的封號,就名不正言不順一樣。

  既然如此正好。那就給薛延陀的兩位王子也來個封號,給個可汗的名頭,反正不花錢,只需要一道詔書即可。

  有了這個封號,那兩位王子就有名正言順能夠爭奪薛延陀繼承人的身份,甚至與自己的老爹夷男爭一爭。

  如此一來。草原就成了三股力量,雖說是父子。但在王位面前,還能擰成一股繩嗎?說不定還會彼此內斗,那樣一來消耗可就大了,還有力量對大唐造成襲擾嗎?至少威脅度會大大降低。

  如果運作得當,再加上點好運氣,甚至可能讓薛延陀分崩離析,從此一蹶不振,畢竟是有成功例子存在的。比如突厥,不就分了東西兩部嘛,西突厥內亂多年,也是剛剛才停歇的。

  毫無疑問,這是大唐君臣最希望看到的場面。

  因此當謝逸首先提出這個觀點,聯想到推恩令時,老謀深算的李道宗和狄知遜很快便想明白其中緣由。

  紛紛拍手叫好,當真是個好主意。

  “謝逸…逍遙啊,在長安時便聽說你頭腦靈活,想法多,今日一見,果不其然啊!”李道宗連連稱贊,言談間對謝逸的稱呼也改了。

  作為尊貴的長輩,以表字相稱,明顯有看中親近之意。

  謝逸謙虛道:“王爺謬贊了,不過是靈光一閃想到了而已,王爺以及朝中袞袞諸公深謀遠慮,必定也有此類想法,只是小子搶先一步道破而已。”

  “嗯,袞袞諸公或許有想法,但實話實話,本王確實沒想到。”李道宗倒是實在,一點都不裝模作樣。

  狄知遜笑道:“謝學士所言甚是,但推恩冊封之事需三省商討,陛下圣斷下旨,時間來得及嗎?”

  說到這話,眾人都有些犯難了,而今算是個緊要關頭。此番出使除了打探消息,最好是連挑撥分化的事情一起做了。而且既然是以推恩的名義,使團前去賀壽時宣布最好不過,起到的作用也最為明顯。

  然而這事是在靈州才有提議,上奏長安,三省的宰相與皇帝商討決斷還需時日,加上路上傳遞耗費所需時間,多少有些緊張。

  此等大事,沒有皇帝點頭,三省明發詔書,誰敢私自行事?再說了,沒有蓋上傳國玉璽的詔書,薛延陀人肯定也不會相信。

  李道宗沉吟片刻,輕聲道:“這樣吧,你們在靈州小住一兩日,稍微晚些出國境,耽誤不了大事。

  然后本王飛速奏報長安,請陛下盡快圣裁,若得應允,定有詔書傳來。然后本王派快馬追趕,定當趕在使團出境前將詔書送到,兩位以為如何?”

  謝逸和狄知遜當即贊同道:“王爺所言甚是,有勞了。”

  李道宗聞言走到書案旁,奮筆疾書寫下一份奏疏,出門交給親信。隨即一隊戰力超強的王府親兵快馬出城,直奔長安。(

飛翔鳥中文    唐朝敗家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