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四〇章 軒然大波

  沒錯,牛痘之法需要在活人身上實驗。

  除非是腦袋被驢踢了,正常情況下,應該沒有哪個傻蛋愿意去冒險。

  但這項實驗對大唐,對天下所有百姓而言意義重大,至關重要。

  當然了,這是建立在謝逸不曾信口胡言的前提下。

  他不會,李世民和朝臣們都如此認為,所以不必有絲毫顧慮。

  只是人到哪去選呢?

  思來想去,有人想到了一個人選——死囚!

  反正是肯定要死的人,不存在風險一說,也不算傷天害理,完全可以解決標本問題。

  李世民沉吟許久,最終點頭答應。

  大唐的司法也有其嚴苛之處,每每有兇案發生,如果判處斬、絞等刑,都是要上報刑部審核。

  最終到底是殺還是不殺,則是要皇帝朱筆御批的,唯有皇帝御筆勾決的囚犯才會被真正處死。

  在這件事上,李世民做的很謹慎,勾決之事會詳細查看卷宗,慎重決斷。

  甚至多次詢問刑部、大理寺已宰輔近臣的意見,權衡審理是否清楚,有無冤屈,囚犯的所作所為到底是不是必須該死?

  李二陛下的謹慎落下了寬厚之名,去歲整個大唐處?死的囚犯僅僅只有二十九人。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講,這二十九人基本都犯有十惡不赦之罪,確實該死。

  讓這些人去給孫思邈實驗牛痘之法,有何不可?也算是發揮他們最后的余熱價值,為天下百姓做貢獻,也算是將功贖罪。

  為了激勵死囚坦然積極參與,朝廷也順便立下規矩,只要經過實驗不死,將不會再處斬。甚至可以根據所犯罪責的嚴重性,酌情減刑。甚至直接開釋。

  如此優厚的條件,應當可以吸引那些死囚主動參與實驗。也算符合謝逸所謂的人道主義原則,同時也不會因為心理上的畏懼影響實驗結果。

  為了消滅天花,為天下百姓的健康計,此舉完全值得,輿論不僅不會指責,甚至有可能多有褒揚。

  不賠反而可能會賺的好事,何樂不為呢?

  這事定下來后,一個問號出現在很多人心頭,包括皇帝李世民。

  自古以來。天花肆虐已經不是一日兩日,一直苦無防治之法;多少年來,有多少醫者志士都致力研究,毫無結果。

  連醫術高明的孫神仙都束手無策,結果牢獄中的謝逸三言兩語便有了主意。

  這事似乎不大合乎情理。

  雖說謝逸在醫術上有些造詣,但是天花這種惡疾…他從哪里知道牛痘之法的?憑空臆想便敢有如此把握?

  不應該!

  李世民也有類似的懷疑,他也下意識想到了一個答案——騎青牛的老仙翁。

  難道真是那位白須白發的老神仙所授?在李世民眼里,謝逸身上的很多匪夷所思之事只能用神仙之說來解釋。

  如果是這樣…

  難道此子真是太上玄元皇帝,或者說老天爺派來輔佐自己。輔佐大唐,可以濟世安民的人才?

  這是李世民第二次生出這樣的念頭,比第一次在陜州時更為強烈。

  一個人被“賦予”如此重任,所行之事基本處處有利于大唐。只因為他和杜伏威有點關聯,便會行行刺謀逆之事?

  李世民心中斷然否決!

  頃刻之間,獄中的謝逸又簡在帝心,那些所謂的罪責已經不那么重要了。

  “陛下。既然此番實驗如此要緊,不若先放謝逸出大理寺,親自參與實驗。畢竟方法是他提出的。親自參與,把握應該更大些。”

  蕭瑀不失時機地提出一個請求,一個頗為合理的請求,作為出身南方,身份最尊貴,資格最老的重臣,他終于發話了。

  “謝逸身陷行刺案,乃是驚天大案,尚未調查清楚,如何能放他出獄?”說話的這位還是姓韋,立場已經不必再說。

  蕭瑀道:“防治天花更為要緊,凡事當需靈活變通,何必墨守成規?”

  “說得輕巧,這方法是謝逸所言,就一定管用嗎?焉知他不是為了逃出牢獄,另行謀劃而出的鬼主意?”

  一時間,朝堂上再次起了爭執,而且是相持不下。

  蕭瑀開口,便等于是南方士族開口,但關隴貴族和山東士族如何能袖手旁觀,眼看著南方趁機恢復元氣,甚至坐大?

  所以他們即便是同情謝逸的遭遇,甚至私下里愿意幫他的,也不得不象征性地阻撓。

  結果先是勢均力敵,但慢慢的蕭瑀一方開始落了下風,不是每個人都是諸葛亮,所以“舌戰群儒”這種橋段旁人學不來。

  就在這個要緊的當口上,重量級砝碼挺身而出。

  “父皇,兒臣以為,應當暫赦謝逸出獄,與孫神仙一道主持牛痘實驗。”

  聽到說話的聲音,眾人回過頭來,看到英武偉岸的吳王李恪,一個個神情都有些變化,很精彩。

  尤其已經能日常行走的太子李承乾,以及胖乎乎的魏王李泰,一時間眼中都浮現出震驚和難以掩飾的不悅。

  “哦,李恪,說說你的理由。”李世民在一剎那微微的驚訝后,便神色如常,微笑詢問。

  “父皇,根據大理寺多日的調查來看,暫無證據表明謝逸有罪,長期關押本就不妥。何況他醫術高明,關乎防治天花的大局,也應當特事特辦。”

  “吳王殿下,謝逸的話未必確信,行刺他終究有嫌疑,萬一趁此機會行不軌之舉,豈非得不償失?”

  李恪道:“畢竟謝逸多次有功于國,大唐不能苛待,更不能冤枉了功臣,請父皇明鑒。”

  “嗯,李恪所言不無道理。”李世民輕輕點頭。

  “父皇,兒臣還有一事奏稟!”李恪不失時機地補充一句,頓時有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李世民欣然應允:“何事?你說!”

  “兒臣榮幸被父皇冊封為吳王,故而對東南吳楚之地多有關注;且兒臣亦駐防安州,荊襄亦屬南方。所以兒臣對南方百姓的心思有些了解。”

  李恪悠悠道:“隋末有不少首領割據南方,西梁蕭銑不知輕重,便不提了。但東南江淮的杜伏威,頗有名望,百姓至今仍多有懷念。

  認為其昔年所謂叛亂之事多有疑點,如今猜疑不斷,今闞棱現身,亦聞其女訊,勢必再起流言。為了安定江淮民心,以正視聽,兒臣請求再審杜伏威一案。”

  話音落地,朝堂上頓起軒然大波…(

飛翔鳥中文    唐朝敗家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