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岑侍郎的話我聽到一些!”柴令武很誠懇,直言不諱。
至于到底是無意聽到,還是蓄意偷聽,沒有明說,也不好說。
李恪不置可否,對“隔墻有耳”之事仿佛渾不在意,反而輕聲問道:“令武,此事你怎么看?”
“這個…”
“他來的太突兀了,讓本王一時反應不過來。”李恪起身走到窗邊,輕輕一嘆。
柴令武低聲道:“不過岑文本所言并非全無道理,此事若成了,對殿下有好處。”
“好處?!確實有些。”李恪的語氣中隱約帶著幾分戲謔。
“岑文本久在中書,最懂圣意,或許是陛下有此意不便明說,被岑文本揣摩到,然后來找殿下。”
柴令武猜測道:“畢竟岑文本沒有坑害殿下的動機,依他所言,此舉若能得圣心,殿下倒是應該抓住機會。”
“機會?”李恪似問似嘆,神色有些悠悠,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是啊,殿下難道從來沒想過嗎?”柴令武道出一句很有煽動性的話語。
“啊?”李恪輕聲一驚,輕輕搖頭道:“母妃的身份你知道,這輩子我只能…”
“殿下,錯了,您身上有隋唐兩朝帝室貴胄血脈,出身最為尊貴,最有資格…”柴令武道:“太子的天資才能本就不及殿下,何況現在還斷了一條腿,若沒了東宮,諸皇子中以殿下居長。”
“自古以來,嫡子優先,除了太子,還有魏王和晉王。”
柴令武道:“殿下,他占著嫡出,您占著年長,皆非嫡長子,各占著理。到時候就該擇賢而立了。
魏王能與殿下相比?岑文本說的不錯,在謝逸這件事上,東宮和魏王都犯錯了,殿下若上疏為君父解憂。得陛下青睞,對往后或許能壓著他們一頭。”
“這份奏疏是會得罪人的?”
“沒錯,是會得罪李孝恭,那又如何?”柴令武不以為然道:“這些年,河間郡王領兵在外。飛揚跋扈慣了,只怕陛下早有心敲打。
何況他素日眼中也只有東宮和魏王府,何曾正視過殿下?河間王府要是垮了,對殿下而言其實是好事。”
李恪悠悠道:“對我好?何以見得?”
“大唐以武定國,武將驍勇,為了制衡,肯定要有宗室掌握部分兵權;往日里李孝恭是宗室軍中第一人,如果他倒下去了,誰來接替呢?”
柴令武道:“從親疏和長遠之計來看,殿下無意是最合適的人選。”
李恪斷然搖頭道:“不。你幾時見過皇子手掌重兵?如果李孝恭倒霉,那么江夏郡王李道宗將會被父皇重用。”
“這倒也是…不過對殿下而言并無壞處。”
柴令武道:“關鍵是此舉殿下也能得到很多,就像岑文本所言,南方民心,南方士族的擁戴,他岑文本也算欠殿下人情,謝逸更會對殿下感恩戴德。”
“謝逸…”
“是啊,此子年紀輕輕,才學出眾,東宮和長孫無忌爭相拉攏。家父篤定此子是個人才,前途不可限量,不想出了這檔子事。”
柴令武道:“不過殿下若是出面,將他保下來。那就完全不同了。殿下可還記得,岑文本剛才特意強調一句話?”
李恪輕聲道:“才華橫溢,與諸皇子年紀相當。”
“岑文本言下之意,謝逸是陛下為后世儲君留下的人才…殿下如今若雪中送炭,施恩于他,將來…”柴令武沒有說下去。但言下之意已經十分明確。
李恪笑道:“照你這么說,父皇最看中的該是九弟才是,別忘了,謝逸可是晉王府長史。”
“晉王?怎么可能?”柴令武當即搖頭道:“晉王年方十歲,能看出來什么?謝逸那個長史,不是那么回事。”
“此事…”
“殿下,機不可失啊,多難得的機會,一封奏疏換取諸多好處。”柴令武道:“往后,我與巴陵(公主)定會全力支持殿下,家父那邊,我也會盡量爭取。”
“可你別忘了,岑文本適才特意叮囑本王,恪守本分。”李恪悠悠道:“母妃也是這意思,所以本王…”
“殿下,這不沖突,現在行事是為江山社稷,若東宮穩固,殿下恪守本分,做個好親王便是。”
柴令武道:“如果有所變動,今日之舉,來日自會多有回報,何樂不為呢?殿下好好考慮下!”
岑文本出了別院,心里也不是滋味。
吳王李恪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這封奏疏的分量最十足,在維護謝逸的同時,也會在朝堂丟下一塊大石,必然引起軒然大波。
更糟糕的是,無意之間觸動了李恪敏感的心思,岑文本無法料定這位英武的三皇子是否有堅定的心性?
如果因為自己的一番話,讓他蠢蠢欲動,生出非分之想,甚至有非分之舉,導致他陷入奪嫡的漩渦,甚至害了他,那…
岑文本不由有些內疚,自己的這個做法難免有些不妥,奈何眼下情勢如此,不得已而為之,實在是…
但愿吧!
但愿自己那兩句叮囑他能聽進去,能夠盡量恪守本分。如果將來,他真有那個福氣,倒真是歪打正著。
該做的自己都做了,對杜若主人也算有所交代,接下來會怎樣著實難以預料。
李恪會不會聽從自己這般突兀的勸諫還是個未知數,素來穩重的岑文本并不覺得自己有十足把握。
一切聽天由命,也讓謝逸自己去決定吧!素未謀面,不曾有過只言片語的交談,如此相助已經算對得起他了。
至于幫他許出去的人情,終究還是得他自己還…
鄭麗琬又去了一趟大理寺,這次低調了很多。
上次鬧得滿城風雨,她一直很奇怪,不知是何人在背后散播誅心流言,想要害人于無形。
幸好皇帝圣明,沒有因此而惱羞成怒,但行事低調些卻很必要。
還是像上次一樣,鄭麗琬和謝逸私下談論許久,外人不知其相談內容。
只知道鄭麗琬表情歡快,腳步輕松,匆匆出了大理寺,直奔樂游原上的千金藥廬。
而孫神仙聽到鄭麗琬的幾聲耳語之后,更是發瘋一般,到處尋找染了天花的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