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一四章 氏族志

科幻第一一四章氏族志第一一四章氏族志  王珪是禮部尚書,這等關乎禮制的大事,他最有發言權。

  而且他的諫言合情合理,有理有據,李世民頓時無言以對。

  略微思量,確實有些問題,儲君之位乃是國本,關乎江山社稷穩定。

  哪怕只是假設,也得慎言,否則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畢竟這世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事情多了去。

  魏王李泰聞言,不免有些失望,王珪的話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朝臣們的態度——東宮不可動搖。

  有皇帝支持,朝臣維護,東宮地位穩固,哪里還有奪嫡的可能?

  偏生這話還是自己的老師口中道出,李泰更是氣不打一處來,表面上似乎能襯托自己高風亮節。

  但實際上,連自家老師都不幫自己謀劃,當真讓人失望,唉!

  更慘的,那點子親王的尊崇也從此不再有,和東宮太子陡然間有了更為顯著的差別。

  李世民沉吟片刻,點頭道:“叔玠所言有理,準奏!”

  貞觀十二年,朝堂第一聲驚雷響過。

  眾人還沒有回過味來,第二聲驚雷接踵而至。

  正月十二,皇帝李世民突然宣布議定皇親、宗室、勛貴大臣的等級,令其各統一方,世代相傳,除非犯有大罪,否則世襲。

  第一批以荊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勛貴重臣為世襲刺史。

  刺史乃是大唐州一級行政單位的長官,而今采取世襲制,等若父子代代相傳。該州仍舊是大唐國土,但相當于是該家族的封地,世代為其管轄。

  詔書一下,又是滿朝嘩然。

  有人樂見其成。打天下的時候拼命,或者現在立下功勞爬上高位,子孫就可以享福了。得到的不僅僅是爵位傳承,還有世襲的刺史官職以及相應的權勢。

  好啊。真好!

  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本就有顯爵,實力強大,子弟身居高位者也不少,再得到幾個世襲刺史,更可謂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但凡是都有兩面性,有人樂見其成。有人贊同,自然也就有人反對,而且很激烈。

  長孫無忌是首批勛貴代表人物,他立即上疏請辭,稱:“臣稟承皇恩以來,形影相吊,如履薄冰;宗族的人憂心忡忡,如同置身湯火之中。

  追溯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土,是由于力量不能制衡諸侯,便施利于他們。禮樂作為節制修飾,多非出自王朝。

  兩漢罷除侯國設置郡守,免除過去的弊病。深合事理。如今因為我們這些人的緣故,又重新變更,恐怕搞亂了王朝綱紀;

  而且后代愚幼無知的不肖子孫,有人會觸犯國家法令,自取滅亡,更因襲封的賞賜,而遭致滅頂之災,實在是可憐。愿陛下停止賜封世襲刺史旨意,賜我等保全性命為盼。”

  堅辭不授!

  于公于私。長孫無忌的理由都很充足,這項制度對國家不利。對后世子孫同樣不利,請求罷停。

  與此同時。房玄齡、魏征、長孫無忌、馬周、李百藥、于志寧等重臣皆極力反對。

  其中以于志寧和侍御史馬周言辭最為懇切,于志寧再三勸諫,稱此非長治久安之策。

  馬周更是舉出了堯舜亦有不肖子的例子,倘若讓刺史家未成年的兒子承襲父職,萬一驕橫愚鈍,百姓們遭殃國家也因此受到損失。

  如果想取消他的襲職,則其先人功勞尚在;如欲保留襲封事,則他的罪惡已昭彰于世。與其毒害蕓蕓眾生,毋寧割舍皇恩于已經死去的一個大臣,是很明顯的道理!

  就差直接明說——皇帝你難道不明白?沒犯傻吧?

  然后話鋒一轉,溫言稱:皇帝你愛護有功之臣讓人感動,但這樣做不好,到時候也會讓自己為難的,所以這么做不合適啊!

  總之,與長孫無忌的說辭大同小異。

  并且懇請皇帝慎重,可對勛貴之家多些恩賞,從其子孫中遴選優秀人才,量才而用,方不失為上策。

  言辭懇切,有理有據。

  然奏疏呈上,李二陛下不以為然,在這件事上似乎鐵了心,不管你們說什么,一句話——不聽,不聽,就是不聽!

  李二是剛愎自用的人嗎?

  謝逸這樣問自己,答案不能是絕對的是或否,有些時候確實是這樣。但凡是人,總有任性的時候,哪怕是君主帝王也不例外。

  不過眼前這件事,謝逸覺得很古怪,不應該啊,李二只要腦袋沒有被門擠,不會有這樣的舉措。

  華夏古代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中/央集權和君權集中才是,隋唐的三省六部不就是這樣嘛,宰相眾多,也就不會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柄重臣,以分權達到集權的目的。

  如今突然搞出刺史世襲制度,這不等于是搞分封嘛!

  漢朝的七國之亂的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傻乎乎地開起歷史倒車?

  何況史書記載明確,唐朝并未實行過此種制度,至少太宗時沒有。至于后來的節度使,那是玄宗實行募兵制以后的問題。

  李二犯這樣的糊涂,實在不應該,沒道理,謝逸覺得其中有貓膩。

  但具體是怎么回事,不大清楚。

  自己官居弘文館學士,職責中便有參議禮制沿革這一條,這件事要不要也上疏說一說呢?

  思考再三,謝逸決定還是算了。于志寧、魏征和馬周這些人的分量已經足夠了,自己就不必湊熱鬧了。

  最重要的是,名滿天下的謝學士壓根不會寫奏疏!

  看到從弘文館抄回來的馬周奏疏,謝逸連聲感慨,古代人經史子集,之乎者也真不是白讀的。

  看看馬周的奏疏寫的多好,引經據典,有理有據,言辭更是切中要點,字里行間偶爾還不忘拍上一記馬屁,而且文辭通順,語句優美。

  據弘文館的人說,這是大唐奏疏的標準文體,自己卻偏偏寫不來,以后還怎么在朝堂上混呢?

  真是傷腦筋!

  幕僚,淮陽縣伯府必須盡快招募幾個玩筆桿的幕僚,此事刻不容緩。

  淮陽縣伯府的招聘告示還沒貼出去,朝堂上的關于刺史世襲制的爭論尚未停止。

  所有人精神仍舊緊張,內容尚未消化之時,誰也沒想到,朝堂上又是一聲驚雷響起。

  申國公、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書成,呈皇帝御覽。

  …(未完待續)

  ps:第二章!

飛翔鳥中文    唐朝敗家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