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當皇帝 第347章:狂奔的經濟
在這種相親活動結束之后,東江軍順利的被朱由校給拆掉了,普通士兵大部分都退伍了。
軍官和留職提干的士兵都被送進皇家軍校進修班進修。
毛文龍顯然是想要繼續征戰沙場,所以在調入進修班之前,孫傳庭把情況報告了上去,朱由校直接給毛文龍任命了一個西北軍區軍長的職務。
西北在未來是作戰核心地區,或者說前站。大明在陸地上的擴張,將會繼續向西、向北蔓延。
中亞細亞的游牧政權,以及俄國毛子,都將成為大明未來的主要對手。
順利的拆掉了東江軍之后,朱由校終于是完成了軍事集權,南方的衛所和一些守備部隊盡管沒有裁撤,但是這些部隊顯然構不成任何威脅。畢竟南方地區商品經濟發展比較早,衛所早就腐朽了,戰斗力非常低。
在北方地區,如今軍事已經全面抓在了朱由校手上,沒有一個不可控的軍隊。同時也徹底解決了北方地區武官圈養家丁的陋習。
如今的新軍是完全不允許軍官擁有家丁的,甚至是家奴都不行。一旦發現有這樣的行為,就是觸犯軍法的重罪。
沒有了家丁制度,加上如今采取的義務兵役制的制度,如今的新軍已經變成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天啟七年,大明還算是比較‘風調雨順’,盡管各地小規模災害還是比較多,但是這一年卻沒有出現什么大災大難。地震啊!大規模旱災什么的都沒有出現,小規模的旱災和水災都是發生了一些,不過影響范圍并不是很大,在朝廷的賑濟之下,也都安然度過。
各地區的夏收也比較順利,北方各省歉收的地區不是太多,加上這幾年水利設施的修建,農業相比幾年前是好了很多。
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周邊地區,這幾年下來朱由校持續投入資金對黃河進行治理。盡管還不能根本性的解決黃河的問題,但起碼遏制了情況的持續惡化,并且有了一些改善,對黃河周邊的農業影響也很巨大。
取得大豐收的則是東北地區。這年夏收收獲了大批的商品糧。不過維度偏北的地區,因為氣溫比較寒冷,冬小麥不能種植,因此收獲還得等到秋收時節。也只有遼寧一帶有冬小麥收獲,因為氣溫的持續下降。遼寧的冬小麥播種面積相比幾十年前是少很多了。
北方的夏糧收上來了,顯然是不夠支撐北方地區的糧食消耗的。
經過持續的圈地運動,北直隸的夏糧大幅度減產,山東的夏糧同樣也出現了減產,一方面是人員的變動。一方面是土地用于發展養殖業,因為北直隸和山東的工業持續發展,城鎮化的提高,人員大量集中在城鎮,也需要更大規模的養殖業。
另外如今北方各省工程遍地,到處都是抓緊施工的工地。大量農業勞動力離開土地,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農業減產。
不過從鎮東省漁場以及沿海漁場捕撈回來的漁獲,以及從臺灣、南洋運回的大米、蔗糖的規模都開始增長,維持了如今北方地區的大規模建設動工。
隨著改革范圍的擴大,就業崗位的增加,改革地區的工資水平在天啟七年出現了新一輪的大幅度上漲,從事體力付出較大的青壯男工,一天的工錢上漲到了80文,一個月下來收入達到4.8元。
這樣的工資水平,實際上還是很低的。人口紅利空間依舊比較大。
此時朱由校顯然有點不怕人口多了,而是擔心人口不夠。計劃生育的想法,已經徹底從腦子里淡去了。
原本朱由校的想法是,采取溫和一些的計劃生育。即允許兩胎。不過現在突然感覺,貌似也不需要這樣了。
畢竟如今朱由校走的是后世的新社會主義路線,保障的是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并不會把福利待遇定得太高,而是提供一個競爭的平臺,讓那些愿意做事的百姓能夠富裕。不愿意做事的只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利。在這樣的制度之下,不會因為人口過多,而導致國家福利支出方面的開銷太過夸張。
只要能夠養得起,人口多一些也問題不大。而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日子過得沒那么悠閑安逸,事情比較多了,而且撫養成本的提高,自然而然的就少生少育了。
新征地區工資水平的上升,主要也和通膨有點關系,隨著紙幣的投入使用,鑄幣廠是加班加點的印刷紙幣。投入市面上的紙幣數量雖然有控制,但每個月都有比較龐大的增發貨幣投入市場。
通膨最為明顯的就是食品價格,這個是必然會上漲的,因為食品是消耗品,是需要不斷的生產的,人工成本的上升,價格必然也會上升。
但是在鋼鐵之類的商品價格上,并沒有出現價格的快速上漲,只出現了緩慢上漲。這是正常的市場現象,盡管人工成本上升了,但是冶金業的技術水平是在不斷發展的,國有鋼鐵企業的煉鋼爐如今是越建越大,加上一些副產品的開發利用,利潤空間依舊非常大。
就像是后世那樣,食品價格總是不斷在上漲的,但是電子產品什么的價格卻是不斷在降低的。
而鋼鐵價格的緩慢上漲,主要是因為大量的工程建設增加了鋼鐵需求,市場火爆才使得價格緩慢上漲,所以這是非常正常的市場現象。
食品價格的上漲,讓國有資本財團大賺特賺,因為很多食品是從海外運回來的。海外食品生產成本低啊!
不說海外,就算是東北地區和臺灣地區,盡管工資的上漲增加了人工成本,但是這些地區是商品糧生產基地,大規模的生產商品糧,個人勞動效率很高,人工成本對商品糧價格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南洋地區的種植園的人工成本就更低了,那些南洋土著在大明的三品九等制度下,基本生存權是可以保障的,但是工資待遇比較低,而南洋等地農業產出也比較高。
產業的分工是越來越明顯了。效率也是越來越高。
國家增發的貨幣用于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好處就是把錢發放到了那些肯做事的百姓手上,以及對國家經濟有補充意義的民資商人手上。
但是這些錢,如果國有資本財團收不回來。就無法進行循環,也會造成民資商人暴富,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問題。因此國有資本財團該壟斷的地方是必須壟斷的,如此一來錢才能通過百姓消費收回來,然后再放出去。從而使得財富流動起來。財富只有流動起來,社會才是充滿活力的。
如果國有資本財團不對一些行業進行壟斷,民資一旦掌握這些財富,是不愿意再把錢流向底層百姓的,明末那些商人非常富裕,滿清入關之后在江南地區隨便查抄一個富戶就是幾十萬兩銀子、十幾萬兩銀子。但是明末不僅出現了大范圍的自然災害,還出現了嚴重的通貨緊縮,這就是因為財富過度集中到那些民資商人手上的原因,這些民資商人不愿意把錢放出去投資,市面上流動的錢就少了。工作崗位也少了,百姓甚至找不到活干。
在這么一個沒有外部壓榨的國家,百姓還會過得那么貧窮。而且還是在中國這種百姓比較勤勞的國家,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不正常的現象。最主要的問題,也就是資本主義的崛起,這些資本主義商人壟斷了財富。
國有資本財團的崛起,則可以避免這種問題。
社會資源大量掌控在國有資本財團手上,金權得到了國家政權的約束,利益上與國家穩定、發展達成了一致,賺到了錢必須投資建設。經濟不好的時候。國有資本財團也會站出來到處投資拉動經濟。
所以在這種新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再困難,也不可能出現像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那樣的廣泛失業狀況。
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產能就是放在那里的東西。相當于這個時候,只要讓老百姓有事做,經濟再困難,社會也是比較穩定的,只不過沒那么多的偏財,手頭再拮據。也能活得下去。
建設項目也很多,可以搞基建,可以搞軍事建設,也可以搞科技研發等等。把基本的產能帶動起來,財富再分配一下,大家的日子都能過得下去。
國有資本財團最大的好處,首先就是建設商品產能,國有資本財團可以獲得大量低利率貸款來快速建設商品產能。商品產能足夠大,意味著對社會的商品供應足夠多。財富實際上就是商品,貨幣只是代表商品價值的東西。有足夠多的產能,意味著財富分配一下,老百姓都能富裕。
分配財富的重要手段,就是大量的建設、研發活動,沒事做也找事給老百姓做,基礎設施建設是什么時候都可以做的,基礎設施也會老化,也要更新換代。軍事建設也是什么時候都可以做的。即便這些都沒太多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建設總有一大堆事情做了吧?
所以在國有資本財團的宏觀調控之下,百姓大量失業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而建設活動,實際上也不需要像后世的美國國際財團那樣,大量貸款給民資去搞投資,然后再玩徹底的收割。
相當于,經濟繁榮的時候,不可能像美國經濟那樣繁榮得讓人難以置信,經濟泡沫不會吹得太大。但是在蕭條的時候,也不可能像后世美國經濟大蕭條那樣困難。總體上是比較平穩的,但是在建設速度上,效率卻是最高的。
如今國有資本財團壟斷的項目,也就是交通、大宗商品,以及一些暴利行業。農業上并不采取壟斷政策,農業也不可能壟斷,但是國有資本財團也大量介入農業生產,進行了大量的農業產能投資建設。
而在投資總額上面,東北地區依舊占據半壁江山。自從天啟四年開始,國有資本財團的建設主力就轉移到了東北。
道路、城鎮、水利等方面的基建活動規模一年比一年大。
經過三年的建設不斷投入,東北人口突破了一千萬的規模,資源正在不斷的被開發出來。
礦產、商品糧、木材的產量不斷增加。
東北地區的冶金、木材加工、造紙、糧油加工等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如今已經可以向關內輸入糧油、鋼鐵、木材產品、藥材等等商品。
只有一千萬人的東北,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個經濟非常繁榮的地區。
地方人均資源很多,百姓可以獲得的資源也很大,只要肯做事,吃穿是完全不愁的。城鎮也是全新建設,因為資源比較多,城鎮街道設計得比較寬,地下排水系統也投入了較大的人力物力進行建設。
經濟繁榮自然是有原因的,大量移民來到東北之后,需要安家立業。
開發東北投入大量資金,這些資金通過勞動分配到了這些移民手中,立業是解決了,安家之前只是簡單的安家,不少移民還是住在隨便搭蓋的小房子里。如今工作沒問題了,自然是要購買房產、添置家私和生活用品之類的,進而產生了龐大的市場需求。
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就是市場需求,建設只能穩定經濟,但如果百姓的需求大部分得到了滿足,那么只能起到穩定局勢的目的,并不能使經濟走向繁榮。
有了旺盛的市場需求,才是經濟繁榮的風向標。
東北被建奴肆虐了之后,很多東西都被摧毀了,如今重新建設,需求就非常旺盛,經濟迅猛增長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而改革的結果,就是讓經濟在狂奔。所以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北直隸,成為大明經濟增長速度最為快速的地區。
關內隨著山東、山西、河南三省進入改革階段,也成為了國有資本財團投資的重點地區。
山東經濟在天啟七年表現的極為強勁,山東因為地處關內,人口規模相較此時的東北有優勢,加上地處華東沿海地區,這個時代又是海洋經濟占優勢,而且又適合發展重工業,總總優勢之下,山東經濟開始一路走高,增長速度不用幾年就可以超過東北地區。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