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當皇帝 第117章:海運優勢
科幻
ps:第一更到!30票加更,現在已經60票了,今天會加更一章,有三更。
建奴在遼東全面屠殺漢民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首先是《大明日報》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報道,同時在頭版揭露了建奴的各種暴行。
屠殺、剃頭、奸淫擄掠,簡直無惡不作。
建奴的行為經過報道后,果然引起了民間強烈的憤慨,緊接著朱由校在《大明日報》上發言表示:“建奴與遼東無法剿滅,當前最大的問題還是軍費不足。為了剿滅建奴,即日起朕將全面取消朝廷對皇室開支的財政支出,以減少朝廷的財政負擔。”
朱由校在報紙上又作秀了一番,不少東林黨在暗地里紛紛大罵皇帝無恥,這都能拿來作秀。
朝廷本來就沒錢給皇帝了好不,按照慣例確實是每年給皇室二十萬兩銀子。但是隨著皇帝自己想辦法開源,現在每年還要皇帝從內帑拿錢出來填財政窟窿。等于說皇帝這次作秀,就是拿實際上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來表裝自己的偉岸形象。
這種無恥的行為,和后來的小鬼子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頓飯,省下來的錢全部用來造軍艦是一樣性質的。
政治作秀向來如此。
盡管東林黨在罵,但是朱由校這次作秀顯然是很成功的,因為每年為朝廷省下了20萬兩銀子的開支。同時《大明日報》又有不少評論員在邊上煽風點火,指出皇帝有多么可憐、節儉,頓時煽情得不要不要得,讓很多人對皇帝的印象大為改觀。
實際上朱由校口袋里錢多著呢!特別是皇家資本開始發展之后,皇帝看不上朝廷那點拖欠多年的死工資,自然是非常正常的。
滿朝文武也都清楚。但是大部分老百姓不清楚啊!
《大明日報》連日報道遼東漢民的慘狀,以及朱由校對收復遼東的決心、付出,也讓老百姓開始接受上千萬兩的軍費開支。加上朱由校的一番作秀下來。倒是在各省弄到了二十多萬兩的軍費捐款,倒是把朱由校搞得一愣一愣的。看來大明還是有很多心系國家利益的百姓嘛!
與此同時。前線的宣傳則更加深入。
前線不僅用報紙進行宣傳,而且還成立了宣傳隊,給軍隊、百姓宣傳建奴的暴行,以及如何反抗建奴的侵略。
東江鎮自然不用說了,苦大仇深的一大堆,只是稍稍宣傳,就把全軍同仇敵愾的氣氛給調動了起來。
時間往往會淡忘一切,也會撫平傷口。歷史上毛文龍被圓嘟嘟砍了之后。東江軍陸續投降建奴,一來是朝廷讓他們心寒,二來也是仇恨逐漸被時間給沖淡了。
但是有人不斷的進行宣傳,那就不一樣了。再加上此時錢糧不斷的往東江鎮供應,賞賜也非常大方,這讓東江軍能沒有后顧之憂的進行作戰。
經過持續的宣傳,東江軍絕對是軍心可用。遼東方面也是差不多的情況,不過相比東江軍來說更加復雜。
此時全國上下都忙著秋收,南方各省官府開始征收賦稅了。
就在這個時候,濟民糧行再次跳了出來。開始在南方各省各州縣收購折糧。這個行為頓時如同捅了馬蜂窩,很快就遭到了南方各省官員的上書反對。
朱由校一律駁回,態度極為強硬的下了死命令。今年南方各省折糧只能賣給濟民糧行。
與此同時,錦衣衛和東廠已經開始在配合濟民糧行收購折糧了。南方各省地方官員一時間叫苦不迭。
這意味著他們將失去一筆灰色收入啊!
只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皇帝要把官府折糧指定賣給濟民糧行,那些官員除了喊幾句之外也沒辦法。
至于那些糧商,還不至于為了官府折糧去造反什么的,但對皇帝的造謠中傷是肯定有的。
反正虱子多了不怕咬,朱由校根本不在乎了。
在皇家銀行的資金支持下,濟民糧行很順利的在南方各省吃下了大量折糧,足有1200萬石稻谷。僅花了430萬兩白銀。
這些折糧絕對是就是白菜價,這些稻谷加工一下。起碼能有800萬石大米,北方糧食1.5兩一石。那就是1200萬兩白銀,利潤極為豐厚。
首先是國家稅收,依舊保證了有那么多。同時還能賺到一筆豐厚的利潤,扣除運輸、加工成本,起碼還能有500萬兩白銀的利潤。而加工、運輸的成本去哪里了呢?這部分成本,則發展了皇家資本的糧食加工、海上運輸等產業。
可謂是一舉多得,極大的挽回了稅收上的損失。
一番折糧收購下來,南方各省官員的倒霉日子顯然還沒過到頭,很快朱由校就下旨催繳田賦,并且下旨,今年濟民糧行收購折糧的州縣,一律使用濟民糧行所給銀元上繳田賦。
很多官員接到這個政令,當場就罵娘了。
特么的,火耗也沒了!
這次把折糧都賣給濟民糧行的州縣,拿到的全部都是皇家銀行鑄造的銀元,每個重八錢三分。
現在皇帝要他們直接把銀元上繳,不需要再鑄造元寶,自然沒辦法靠火耗的名目進行貪污了。
至于那些今年折糧沒有賣給濟民糧行的州縣官員,倒是暗自慶幸啊!好在他們治理的州縣位置比較偏一些,運輸不是那么方便。
最慘烈的還是長江一線的各省,因為水運發達,運輸成本低,成了此次濟民糧行集中收購折糧的‘重災區’。
以至于很多地方官員在一場秋收下來,自己竟然顆粒無收,簡直快要抓狂。不過也還是有一部分官員并不貪污田賦,而是有另外的收入渠道,所以也感覺無所謂。
濟民糧行這一票買賣是很劃算的,不過糧食要變現成銀子,還是得折騰一番,首先是在各省對這些糧食進行加工,可以分包給民資加工作坊或是加工廠去做。然后通過長江水運先運到松江府,再聯系各地海商將糧食運往天津、登萊、遼東等地,其中大部分還是運往天津港。
皇家海運公司,以及錢萬元的恒昌海運公司,當前船只都還不多。不過海商有船,這些海商也愿意攬貨,只看運輸價格是否劃算的問題,價格可以談,談得攏就運,談不攏拉倒。
海商貿易畢竟是被一些大海商壟斷的,這些大海商手下還養著很多海盜,因此大部分民資海商所從事的活動還是普通攬運,特別是在長江流域。
長江上有很多大船,這些船也能走海路,只是風險略高一些,但沿著海岸線行駛的話,只要不是趕在冬天出海,風險是很小的。
渤海、黃海這些地區的惡劣海況,基本上是發生在冬季風時期,冷空氣南下導致各種惡劣海況的出現,增加航行風險。不過冬天也還是可以出海的,只是風險大一些。
除了冬季海況不是很好,平時基本上也就是海霧問題。黃海中南部地區,以及舟山群島等地區,都是海霧常見海域,能見度較差,很容易發生船只碰撞等航海事故。
海運效率顯然不是漕運可比。
就海運還是河運的問題,明王朝兩百多年下來,實際上已經經過了許多次的議論。海運的便利早就為人所知。
河運一來運輸效率低,而且經常因為水患拉高成本,有時候運輸極為艱難,大量消耗人力物力。每年許多對運河進行維護等等,這些成本都是很高的。
海運則不需要什么運輸通道的維護成本,而且運輸效率高,而且可以一步運達,不需要像河運那樣,還要轉陸運,再轉河運,貨物要倒騰來倒騰去的,過程中還要看守這些貨物,河運顯然極為麻煩,海運這些缺點都不存在。只是有時候會延期、飄沒(海難),同時還會死傷兵丁,但成本依舊是比河運要低的。
但為什么最后海運爭不過河運?
這自然是和那些官員的利益有關,如果漕糧走海運,那么他們如何從中撈錢?首先一個是漕運的損害,還有一個是商家的夾帶,都是有油水的。特別是夾帶貨物,運輸成本是轉嫁給糧戶的,相當于這些商人通過夾帶,可以免費運輸貨物北上。
所以廢除海運之后,又有數次提議開海運,其中隆慶年間就開過一次海運,效果十分良好。
但是隆慶年間的海運損害了官員利益,還有通州等地商人的利益。于是發生了一次海難,死了十二人之后,官員們便以此為理由,上奏廢除了海運,那一年萬歷皇帝剛登基,小屁孩一個,什么都不懂的時候。而且事故中死了人嘛,要講起道理來,還有什么比死了人更大的道理?
再有一個,明王朝走海路運輸漕糧,所用船只的運量為1000石,相比河運的300石、400石淺船確實要高效率得多得。然而1000石的海船,排水量還不到150噸左右,這么小的船只,抗風浪能力自然差。
此時朱由校訂購的海船,排水量都是1000噸以上的,抗風浪能力強得多了,運輸效率更加強大。而且在北方運糧的話,只要不趕在冬天惡劣海況的時候航行,沿著海岸線行駛,基本上不可能出現什么海難。(未完待續)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