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為王 第572章 軍功授田
您的位置:第572章軍功授田
第572章軍功授田
熱門、、、、、、、
一起讀小說歡迎您!本站域名的完整拼音17duxs,很好記哦!一起讀小說
趙無恤躬身朝張孟談鄭重一拜,“今夜之事,多虧孟談了!你是定魯首功,卻只得了小小的家宰、田宅,真是委屈你了.pbtt.”
張孟談連忙避開還禮:“這本就是臣之所愿,主君能聽臣之言,行臣之策,下臣欣喜還來不及呢,怎會抱怨!”
沒錯,今夜的一切,其實是趙無恤和張孟談事先就商量好,又臨時發揮了一部分的雙簧。
這兩個月來,趙無恤一直在為定魯后如何分功的事情而苦惱,人心難測,在封土授勛如家常便飯的春秋,很難用后世的那套來要求春秋士人。就在這時,張孟談卻主動求見,主張不要將這百余里領地分割出去。
“將土地、民眾集中在主君手里,御敵時才能像一個拳頭似的打出去,若是分割得四分五裂,就成了自行其是的五指。此處一個邑大夫,那兒一個封君,雖然得到城邑的是忠心耿耿的功臣們,但人皆有私心,一旦要征召他們出人出財出力,便不會盡力。“
“孟談所言正合我意!”
兩人不謀而合,趙無恤大感欣慰,沒錯,雖然歷程已經改變,但年輕的張孟談依然是歷史上那個說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國士。晉陽之圍后,張孟談既固趙宗,便奉勸趙襄子限制家臣的封地、名望,他甚至不惜舍棄自己的首功,拋下領地和權位,帶著家人避讓隱居,直到趙氏遭到齊、楚、魏、韓圍攻時,才出面解圍。
在歷史上,是他的犧牲讓趙氏完成化封建之家為集權之國的最后一步!
而現如今,張孟談那淡泊名利的性情,促使他在魯國,在趙無恤面臨困境時,做出了同樣了選擇。
趙無恤又道:”但若公然如此表示,恐怕將士心寒,群臣失望……“”同樣的事情用不同方式說出。效果大不相同,下臣有個建議,不如如此這般……“
于是便有了今夜的這場表演,趙無恤感激張孟談之心真誠。張孟談推讓封賞之意也發自內心,所以眾人也沒看出作偽之處,反而十分感動。
在樹立張孟談這樣一個居功至偉卻推辭了封賞的道德楷模后,其余眾人便不好夸功開口要這要那了,而趙無恤的計劃才能徐徐展開。
兩人對坐。開始商量家事國事,趙無恤道:“孟談說的沒錯,效仿周室分封的賞功之美乍一看很不錯,但卻與齊家、治國之道沖突,將功臣們封為世襲罔替的邑主,不但無利于整合魯國,而且容易引發晉人邑主與魯民的對立.pbtt.長遠來看,更是后患無窮,趙氏小宗的坐大,魯國家臣的謀逆。歷歷在目啊,這些教訓,我不敢忘記!”
“那主君打算如何解決?”
無恤道:“我想了想,渴求封功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人,且容我從下到上說起罷。”
“武卒的主體從宋、魯招募的職業兵卒,他們本是為了追求田土、錢帛而加入的,從其所欲就是了。“”從其所欲?“”沒錯,我想把軍功授田的制度,以成文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并在領地上推行!“
……”其實這是軍中早已實行的制度,武卒按照所立功勛,可以得到多寡不一的封賞。容我打個比方,立了三等功的。可以用功勛換取田十畝,宅一處,同時還能因功升職,享受更多的軍餉。不想升職也可,則能得到相應錢帛。二等功,一等功依次遞增。還能得到隸臣。”
“妙哉!”張孟談贊道:“如此安置,不以親、故封賞,而是食有勞而祿有功,則士氣大增,武卒聞戰則喜。長此以往,武卒在魯國娶妻,扎根,在各處鄉里里閭成了有土有田的世代從軍者,他們的子孫將是擁護趙氏最堅定的一批人,如此,便能與排外的國人抗衡了!”
其實第一批武卒已經到了與趙無恤的三年之約期限,多數人選擇了留下,只有少部分選擇離開歸鄉。從宋國新招來的那些人,趙無恤半蒙半騙地讓他們簽了五年長約,魯國籍貫的武卒,則要一直服役到打不動才能退役。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才是職業募兵!
趙無恤笑道:“孟談,你還是一直站在晉人的角度,不要將武卒與魯人徹底對立起來。因為武卒遲早會擴編,屆時會收納越來越多的魯人,等武卒老兵在邑兵、亭卒中成為基層軍吏,并且每一旅都分配兩個記錄功過賞罰的士師后,就可以在右軍推行這套軍功授田的制度了。”
張孟談嗟嘆道:”萬人奮起,為了功勛田宅而努力作戰的場面,真是不敢想象……“
趙無恤的部下們,田賁、虞喜、穆夏、伍井等人,本就是發于壟畝、隸妾的社會下層人士,靠著能力和功勞一步步混到今天。只要趙無恤稍作宣傳,有這幾人以身作則,這項制度很快便能取得右軍底層兵卒信任。戰陣之上,他們不再是打醬油的徒卒,而是為了田宅錢帛而戰的虎狼……
在“世卿世祿”的魯國,在選拔人才,包括軍事將領時,除了靠鄉射禮里出色表現升上來的那點基層士人外,主要走“親親尊尊”路線,主要在士大夫中選取。
城邑鄉里的各級封建主,戰時就是各級軍官。戰場上軍功一概錄于領主名下,會不會將好處分給手下的領民就看個人節操了。一般來說,普通民眾無論在戰爭中立下多大功勞,都被看作是義務,軍功不會改變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地位。
但軍功授田宅,升職位卻不一樣。
趙無恤有意效仿秦國的軍功授爵,但他底盤尚小,爵位也只是一個卿,別說什么二十等爵,連十等爵都鋪展不開。在春秋時代早早提出上首功,是會被道德君子們狂噴,讓對手有借口殺來圍毆的,所以只能變相實行……
但僅僅如此,便足以讓手下的武卒老兵們成為魯國第一批軍功地主,他們將從基層開始。讓魯國改頭換面!軍功授田,它可以在不動聲色間,有力地打擊魯國舊貴族特權,攪動社會等級的沉浮。洗刷沉滯膽怯的民風。
若長此以往,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魯國或將一改羸弱的禮樂舊邦形象,一變為好戰求戰的上功之國!
主臣二人虛席而談。燭燈漸漸融化,廳堂內的兩人卻越說越興奮。
曾幾何時,他們在新田對著一塊棋盤推演戰陣,暢談志向和諸侯時勢,現如今,昔日少年終于到了真正執掌一國的時候了。
說完了對底層兵卒的安置,趙無恤又說到了立功更多,僅僅田宅恐無法滿足的軍吏們。
虎會、羊舌戎、田賁、虞喜等晉人作為老班底,對趙無恤的忠心毋庸置疑,他們一直沒忘記太行山以西才是自己的故土。不少人的家室還在晉國。趙無恤打算以張孟談為例子,勸說他們“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晉人家臣若在趙無恤誘導下,以輔佐主君歸晉為目的的話,那他們在魯國追求的便不是帶不走的領地了,而是廣土田、多臣妾,再就是獲得榮譽勛爵,多得些錢帛而已。
趙無恤手里有食田百萬畝,還把持了魯國財政。以上欲求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甚至于,為了不讓軍吏們失去進取之心,還能封以百戶食邑。“張孟談補充建議道。
所謂食邑,并非世襲統治的實封。僅僅取其賦稅的虛封,名義上是領主,卻僅僅能去收谷子,沒有治民之權,士死后食邑就會被收回。這種情況也是晉國諸卿普遍實行的,總的來看。晉國的制度要先進魯國一百年!到了戰國,三晉和齊國一樣,也是科技、文化、思想爆發的核心區域。”可!如此則將士不會寒心,等回到晉國后,我自會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地位。“
再然后,就是子貢、冉求、公西華、樊遲、宰予等人了,在趙無恤看來,這些孔門弟子反倒是最容易打發的一群人……
他們出身社會中下層,而且多為文職,受孔夫子多次推辭封地影響,孔門功利派的弟子們抱著”學而優則仕“的念頭,對名望和權力的渴望很強,對封地的野心卻不那么大。
以子貢為首,這些人似乎主君待之以禮,再給足俸祿就心滿意足了,這些知足常樂的儒臣是幫趙氏在魯國站穩腳跟的重要媒介,無恤在以軍功地主為魯國換血的同時,也不得不利用這些人。
子貢將作為行人以及分管貨殖的官員,公西華將去接替孔子職務,宰予會調任費邑,冉求已經是師帥了……一群窮士幾乎一躍跳到了大夫階層,多數人心滿意足,他們刻意避談孔子與趙無恤的分歧,兢兢業業地在職務上努力著。
到了雞鳴時分,燭火即將燃盡,趙無恤已經將三種不同的封賞辦法徐徐道來,最后,只剩下一些貪得無厭,還不太好打發的人了。”那些參與西魯盟會的大夫們,秦邑、高魚、郿邑等,甚至是我的岳家,甄邑甄氏,以及各邑氏族長老,如今都成了實打實的趙卿封臣。“”他們自覺有功,于是便生出了更大的心思,邑宰、司馬想做大夫,下大夫想當中大夫,中大夫想做上大夫……除了爵位外還想要實封,小邑想換成大邑,一個邑想增加到兩個邑。這些人習慣了魯國的制度,恐怕接受不了軍功授田和虛封食邑。對這些人,殺之不能,封之亦不可,主君可有什么想法?“
趙無恤笑道:”很簡單,我要在魯國設縣,只需將小邑合并為大縣,若不想被新官上任的縣吏凌駕于頭上,這些人就只能乖乖挪地方!”
ps:今天我這天黑得早,嗯……另外作者后臺換成新版了,上傳時看不出雙引號是正還是反,有問題告訴我下
(未完待續。)
ps:感謝書友唐免航,zdh424,男兒行31,孤寂小石頭,書友1622412561536,劉明1996的打賞!感謝各位的月票!手機用戶請訪問
一起讀小說
別人都在看什么...
/白面殺才/凝視紫眸/隆基努斯/將臣之名/江南一夢/瑞恩/風月血殤/牛斗/赤雪/七月新番/ntr騎士/憤怒煙圈/三十六帝/鏡/輪回石上/大個馬鈴薯/劍西來/妖怪閑者/榴彈怕水/酷匠網thin丶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