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有許多介紹性的東西,可能有人不愛看,老驢特地多寫了許多免費字。—頂—點—小說ww.{2}{3}{w}{x}國內的情況,就寫到此了,以后會出現很少,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這是什么年代,2001年,中國“沒有電影”的年代。
一部國產片小成本喜劇愛情故事,能夠在第一周拿下4150萬元的票房成績,簡直堪稱神跡,超越了以往的所有票房紀錄。
在新東安商場6層的百老匯影城售票柜臺前,一對青年男女購買了標價25元的兩張《我的野蠻女友》電影票。《法制日報》記者問這對年輕人是否知道“票房”、“首日票房”、“首周末票房”、“總票房”等概念。
他們說從博影網、電影報道中有所了解,知道“票房”即指電影在影院上映期間賣出電影票的總額,但國內好像沒有這回事,都是在看好萊塢的電影報道。知道陳天都的電影又拿到了周末票房冠軍,才知道這個概念的。
大華電影院距新東安商場不遠,一位準備觀看《我的野蠻女友》的中年觀眾告訴記者,他讀報了解到一些有關電影票房的事,“中國還沒有統計票房的吧,也是因為以前沒有國產片。而且即使有統計,這里邊好像也挺亂乎的,弄不清真假,反正都為中影自己搞的吧。”
在這個年代,如果有哪個導演敢說自己的電影票房過億,那一定是天荒夜談。哪怕得到金球獎最佳導演的李案回來,同樣不敢說這種話。
但這一切都不適用于陳天都身上。就全然不管用了。從第一部電影《第六感》創造了差點打破《拯救大兵瑞恩》的八千萬票房時。這就注定成為一個奇跡創造者。果不其然。第二部電影《黑客帝國》直接票房過億,成為近年來少有的票房過億影片。
直到如今,多年的媒體吹捧,多年的觀眾追捧,多年的固定影迷粉絲培養,到他一部小電影的《我的野蠻女友》上映,亦取得了讓人望塵莫及的票房,著實讓媒體記者“滿眼金星”。
但是這一切依然叫人難以置信。然后自然就是懷疑了,相當一批人質疑這個票房的真實性。
“影視界嘴大成風,媒體盲目追捧,公眾將信將疑。”已有30年影視界報道經驗的資深影視記者任學路對此感到困惑。與其映襯的是另一番“風景”———“票房傳言”以其尖銳的攻擊性不時刺激業內各方敏感神經,作為發行方的中影也出來聯合矩陣,召開發布會回應這種質疑。
林芝玲在發布會上說,“大家都知道國內統計票房的各種漏洞,其實我們寧可不去統計票房,但為了網站最新數據,卻依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做這個工作。幸而得到中影集團大力幫助。饒是如此,博影網上依然雇傭了全國四百多個大學生。參與票房統計。沒想到也查出了許多臟亂的現象。”
隨后發布了幾張照片,上面一張票是《我的野蠻女友》,可后面打印的卻是另外一部幾乎聽都沒聽過的電影名字。有一張影院排片排了十場,結果只上報兩場。
“哇,好黑呀!”記者們一片沸騰,“這是怎么回事?林總監,請詳細說說吧。”
林芝玲表情微微沉重,可她一口娃娃音,讓人嚴肅不起來。清脆悅耳的聲音說道:“其實在《無間道》上映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有注意到這種問題了,直到如今我們才公布出來。為防止《無間道》票房偷漏報事件重演,《野蠻女友》加大票房監督力度,派專人監管監督。”
她隨后給出了證據,“這也是矩陣反盜版基金會的功勞。偷票、漏報、瞞報,甚至勾結販賣盜版,誰還能知道其中還有多少問題。影院偷報漏報的現象十分普遍,只因為我們的《我的野蠻女友》這次與院方發布之前,打破了院線方與制片方分配不合理的制度,比往常多增加了5個百分點。這個協議簽下之后,刺激了一些人的口袋,就如此鋌而走險,做起這種勾當,實在讓人不恥。”
“嘩!居然還有這回事,怎么之前一點消息都沒有。”、“打破既有的院線分配比例,這可是大事啊,這么大的事,事前居然一點消息都沒有。”
其實這也不怪媒體,因為此前誰沒事去關注國產電影的票房啊,陳天都也不太在乎國內的票房數據如何,這些全是范氷氷上位之后做的主張。可這是一譚深水呀,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貿貿然就捅了進去。
如果換成王忠君之流,肯定會打打嘴仗,找中影來解決。但陳天都偏偏也是一個激進分子,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還能當沒看見?有了老板支持,她們才不管其他呢。
“林總監,林總監。能具體說說不合理的制度嗎,究竟哪里不合理,矩陣電影的具體分配比例又是如何?”
林芝玲馬上微笑閉口不答,這種問題誰會來挑明,矩陣自己還要開院線呢。
合不合理要看從誰的角度,先來看下目前的計算方式。假設總票房收入是100,其中電影專項基金為總票房收入的5,營業稅為總票房收入的3.3,剩余的91.7中影院和院線占據57(其中院線可分得35),制片和發行方最多只能占到43。
發行和制片如果不是一家人則發行方先扣除拷貝洗印和宣傳推廣成本和其他相關費用再將剩余按五五與投資方分成。由此可見離收錢最近的是影院,花錢最早收入最晚的是投資方。單純從這點看,對于投資方是不合理的。
但這又是一個合理的鏈條,現在欠缺的是對影院的票房監管,對發行方的合理宣傳投入監督和評估。即便制片和發行多爭取兩個點。對整體的改善是沒有特別意義的。
除非有一天像美國一樣。當票房對影院不是絕對收入指標的時候。在影片上映前兩周大幅度的調高制片和發行的分配比例的時候,再來談談合理性吧。
“影院全懵了。”林芝玲其實還有這一句話沒說出口呢,想了想,還是少得罪些人。然后甜美的將電影發行方之一的中影發言人引薦出來。
中影韓三品親自出馬,宣布道:“今年年末就要頒發適時新的院線制度,加快統合全國閑散影院,就是為了祛除這種爛相。我們有志于打破目前國產電影的僵局,也愿意與所有志同道合者一起為國產電影崛起而努力…競爭讓觀眾重回電影院!”
也無怪中影這次會支持。誰到了這份上,都會要尋找出路。
前幾年國產影片的票房不到全國總票房的一半,院線制的成立,將會有一個真正市場化的更好的業績。其實,1993年我國電影發映發行進入市場化以來,始終沒有擺脫事業化管理的影子。
國民在呼吁繁榮國產影片,上頭也厭惡看不到國產電影。
所以,國產影片的放映發行的票房收入,也是政府管理部門考量一個電影反映發行機構年終業績的非市場化的指標。在各機構重視這一非市場化的指標同時,必然落入違背市場化運作的怪圈。《我的野蠻女友》就是其中得益的幸運者。
今年的《速度與激情》、《珍珠港》等大片在國內上映,引發票房狂潮。但畢竟還是屬于好萊塢電影。國產影片的票房一直不振,與同年度國外大片收入形成嚴重反差,如何讓這個反差在年終總結報告中不至于特別尷尬?
《我的野蠻女友》成了救命稻草。
這是一部完全的國產片,而且誰能確定陳天都以后還拍不拍國語片呢,這可是難得的機會。中影配合矩陣強勢推出,雖然直接負責該片發行的不是中影公司,但中影公司卻作了最大配合,把原定同時發行的李聯杰的《宇宙追緝令》等大片的發行期挪到了春節后,給《我的野蠻女友》讓道。
《我的野蠻女友》受益,別人都沒話說,誰叫能拍出大票房電影的只有他呢。
當然,另外一部跟著受益的電影,還有馮笑剛即將上映的《大腕》,他們完全是沾了光。矩陣在前面開路,他們在背后享福,興許這會兒還正偷著樂呢。
這個配合讓京城觀眾在近一個月內,走到哪家影院,都有機會看這部影片。這種含有非市場化成分的舉動的成功實現,也依賴于一個城市院線的壟斷。
所以,對院線改革最為關心的,莫過于內地導演、制片商,包括馮笑剛、張一謀、王忠君、張衛平等人。張藝謀的《英雄》早就關機,為何秘而不宣,他在等來年底內地的公映檔期,如果影片內容提前走光,在這近一年的等待中,保不準誰會就此依葫蘆畫瓢,拍出一個《英雄》的雙胞胎來叫板,那幾個億的投資就泡湯了。
比張一謀更累的還有《天地英雄》,這部已經完成的影片,把公映期放在了明年,為的就是等一個類似于《大腕》的運氣。
導演張一謀對此格外欣慰:“票房不一定是評判好電影的主要標準,但只要你的發行放映體制是市場化的正常多元競爭,那好電影肯定有好的票房回報。”
次日,這些新聞再次引起轟動。記者去影院一看,果然發現了許多學生監察員。有人告訴記者,每天都來,與影院的人都熟了。
其實矩陣為何如此費力“痛剿”票房?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按照國際慣例,片方與影院的票房分賬,是按照放映時間,片方分成逐漸遞減的方式。
“如首周票房分成是片方第一周拿到80至90,影院分到10至20;第二周片方拿到70,影院分到30,依次遞減下去。國內的票房分賬比例一般是片方得到30至40,院線與影院拿到60至70。這筆賬是明擺著的,如果一部電影票房1000萬元,制片方得到400萬元。”上述工作人員如是說。
那么稍稍瞞報拖延一下,哪怕是晚報上一兩周,其中分出的利益就會全歸電影院。直接跟錢有關系,鬼才不上心。
近日來接連爆出的影院黑幕,也讓全國觀眾側目。難怪國產電影起不來,都是這幫蛀蟲在作祟。
可改革已經拉開了帷幕,細心的京城人就會發現,中影電影院、京城劇院兩家影院,悄然從京城影院電影預告表中撤離,而北三環雙安商場對面,原澳華影院已裝飾一新,更名為華星國際影城。
這三家影院有個共同的大家———中影星美院線,這個新成立的跨省院線在京的這三家影院,打破了京城新影聯對京城電影市場的長期市場壟斷。這是中影集團積極響應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關于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的舉措。
而身處這場改革春風之中的《我的野蠻女友》,就在這種無比照顧的環境下,賣力的蔓延,散播。
可這一切,作為正主的陳天都其實并不關心。完成了香港行之后,就稱作飛機直飛韓國,為他的新電影展開宣傳。而此刻韓國機場內,已經等待了一片密密麻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