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請訪問 “此片只應天上有,為何墜入到凡塵!”
《好萊塢報道者》報紙用了一個驚悚的標題來評論這部電影:
“電影的視聽語言是頂級教科書,是一部可以被用來反復拉片的電影。《第六感》電影以一個燈泡開場,既交代了環境,又有一種拉開帷幕的感覺,從暗到明,意味這電影開始了。從地下室開始,電影的視角就如同鬼魅一般,比如酒架后的鏡頭,這不是任何一個人的視角,更不是全局視角,包括主角上樓,在樓梯下面那個低角度的仰視鏡頭,一切都讓你充滿緊張感,但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
“這就是鏡頭語言的魅力,而電影中這種運動無處不在,完美至極。而劇作方面,懸念的設計也尤其出色,這絕對是一個你猜不出結局的故事。而片尾的鏡頭移動也是堪稱一絕,與影片開始融為一體,那種設計感會讓你感慨,此片只應天上有,為何墜入到凡塵啊!”
陳天都預料的沒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回去后,口碑發酵已經開始了。
而第一批吃螃蟹的,更多的還是媒體人、專業影評人。
斯皮爾伯格、卡森伯格等人知道《第六感》這部電影很棒,卻也沒預料到媒體的爆發式反應。
《洛杉磯時報》也發出了實時影評:“一部電影怎樣才能做到扣人心弦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樣才能讓影片情節出其不意細細想來卻又在情理之中?怎樣才能給觀眾帶來心靈的喚醒與震撼?看看《第六感》你就會有答案了。《第六感》雖然是驚悚懸疑片類型,卻摒棄了好萊塢驚悚片一貫的血腥暴力與惡心,摒棄了感官上的直接的強烈刺激,而采用深入內心的手法牢牢揪住了觀眾的心。筆者觀看了午夜試映場,走出影院的時候渾身起了一身雞皮疙瘩,被這精妙的影片結構震驚。這是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電影,它的優秀與《拯救大兵瑞恩》是兩個不同類型。而且,筆者并不認為它是一部恐怖片…”
陳天都瀏覽著雅虎論壇等地方,這些論壇都多了很多關于《第六感》觀影感受的帖子。
雅虎娛樂評價:“片中九歲的小男孩,眼神幾乎是悲哀深刻的。他說他能看到死者,市政公所吊死的冤魂向他哭告,被后媽殺害的小女孩托他報仇,無助的、自以為遭棄的心理醫生,通過他了解生命殘忍而溫暖的真相。他的母親,像大部分母親一樣,心疼但無奈地打斷他,決定帶他去看醫生看牧師,總之要讓他正常起來。只有做了母親之后,才漸漸較為懂得人生,理解片中母親的做法。雖然是一部恐怖片,卻是滿滿的社會問題…”
imdb上一則10分的滿分專業影評人帖子,“本片是一出頗富‘電影感’的驚栗片。結局的轉折令人驚訝錯愕,然后大家都試圖理順前面的情節和伏線。換句話說,絕對令觀眾回味。最令人贊賞的是:通過小男童的角色,誘發觀眾的同情心;在驚嚇之余,寫情寫得深刻,譬如男孩與心理醫生之間的友情,男孩與母親的親情,心理醫生與太太的恩情等等。”
“冷峻之余,充滿人情味。該片最值欣賞的就是當中電影類型的轉換,由開頭的驚栗片格局一轉再轉,中段鬼怪出沒而后段急轉直下成為溫情洋溢的家庭片,及致最后五分鐘的揭謎底戲,真令人意料不到。”
“這并非一部簡單的鬼片,而是一部家庭問題電影,再加上鬼異邪說的包裝,片中大人不信孩子見鬼的說法,就跟大人老是不聽孩子說話的盲點一致。相互聆聽,這點兩代溝通的重要法門,雖然老套,在近片末兩母女的交談中越發放清晰。”
imdb上《第六感》的分數一度飆升到9.1分,雖然評分的人數不多,也足以叫人驚訝的。因為這個分數已經超過了《拯救大兵瑞恩》。
連斯皮爾伯格看到這個評分,也陡然驚訝,“我忽略了什么嗎?”
湯姆漢克斯,馬特達蒙等人看到,似乎一夜之間,媒體的風向突然被《第六感》取代,都有些錯愕。“這就是圣誕的那部電影,真的有那么好看?”
可惜大部分觀眾只能看到瘋一樣的評價,卻無法看到電影,因為電影還處在試映期呢。
上映第一天的票房統計,在下午的時候出來了,北美院線的票房統計都是聯網系統,賣一張票就記一張票,自然又方便又快捷。陳天都從夢工廠得到的數據是,第一天收到了4.5萬多票房。
30家影院都是通宵營業的影院,《第六感》只占一個電影廳,平均下來的座位數有500,從午夜12點到清晨6點,每天播放三場,而電影的首輪票價是6美金一張,4.5萬多的票房,表示著《第六感》在30家影院的90次放映只有平均20的上座率。
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屬于夢工廠意料范圍之內。
考慮到的媒體的良好評價,夢工廠決定繼續觀看接下來的票房情況,再決定該以多大的規模排片上映。畢竟三千萬的投資,可不會只在乎試映這點票房。
《第六感》第二天的票房成績,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90次放映的平均上座率居然升到了45。而午夜第一場,更是高達了80。第二天的票房,竟然到達了17.5萬多美金!
增長速度超過三倍,這分明是一部會大賣的黑馬電影姿態!
“夢工廠挖到寶了!”
“此前還有質疑夢工廠啟用新人編劇執導一部三千萬投資的恐怖片,而且這個人還是個中國電影學院的學生,現在電影以良好的質量,驗證了夢工廠眼光不俗。”
前兩天累計的票房已經超過了20萬美金,這個成績不要太好,這表示著夢工廠接下來會給《第六感》安排不少于兩千家影院的上映規模。
口碑簡直是井噴,網絡上許多數落為什么他們小區附近的電影院里沒找到這部電影。
這種情況下,連本來并不在乎的查理茲塞隆,也忍不住給陳天都打了個電話,詢問電影的情況。她的確戲約不斷,可參演了這么多電影,似乎還沒有一部電影能有《第六感》的好口碑。經紀人都在慫恿她,跟導演聯系一下,是否需要參與宣傳。
口碑持續發酵,媒體上,網絡上一些影評也越來越多:
“‘我可以看見死人。’——小男孩在最后車上,告訴他媽媽關于外婆的事。特別是當他媽媽得知已經去世的外婆對女兒在墳墓前問‘自己是否讓她感到自豪’的答案是‘everyday’時,相信大家都被感動了吧。反正我是不知不覺落淚了,覺得很溫暖,也許那些死去的親人一直都在我們身邊默默的支持著我們呢!比起讓更多人驚異的最終結局,更欣賞這個溫馨的插曲!”
“看到最后眼淚嘩啦的鬼片”、“反轉王加催淚王”、“本年度最大的驚喜”、“最溫情的鬼片”、“我認為,這是我看過最好的電影,超過《拯救大兵瑞恩》”、“我們假裝可以明天見面嗎?”…
“人與鬼的對話,一部可以聆聽內心聲音的電影。”“神啊,我在深淵向你哭喊。”…
“秘密中的秘密,你找到了多少?”
“一、喜歡這部片子中故事套故事的手法,秘密中有秘密。二、受到了些許的小驚嚇,不過,倒也剛剛好。三、人的善,如果真的可以延伸到另一個世界,活著的人會少些孤獨。四、那個小男孩兒的無助和恐懼,突顯出他的堅強,勇于擔當,感動。五、有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傳授,使得我莫名的平添了好多信心。六、小男孩兒的母親很了不起,在故事結尾兩個人相擁而哭,是幸福。七、電影有很多積極的東西傳遞出來,令人欣喜。”
“導演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
“最近總是受孤獨影響,不論是電影還是現實。其實,孤獨的人是有內容的,是不失底蘊的。學會了和孤獨相處,自己會迸發出更多對生活的熱情和期待。其實,快樂和孤獨是不沖突的。孤獨的人有孤獨的快樂。我想,導演要講的就是這種情懷吧…”
陳天都每天看到這樣的影評,自己都提心吊膽。
他并不是被感動了,而是提心吊膽的在看影評,擔驚受怕,“呼還好!”
“什么還好?”凱特端著咖啡走進來問道。
陳天都解釋道:“我擔心大家都忍不住劇透,提前說出了電影的結局。那樣會損失很多票房,好在目前的帖子中并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大家都很有道德,就算劇透,也并沒有把最后的結局這個最大的驚喜提前公布了。”
“這部電影票房究竟能走到哪里,就要全看這個結局能保密多久了。”
凱特聳聳肩,“會不會太狹隘,把電影票房寄托在觀眾保守結局的秘密不劇透下。”
“哈,這里面的關系可大了,等著看吧。就算要劇透,也不能等到還未大規模公映時就劇透。”
手機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