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升號”攻擊貨船的橋樓頂部遠遠看去,烏沉沉的海面盡頭,隱約可以見到有閃爍的燈火。。23u。看最新最全小說通過雷達探測,彼此間的距離應該在二十五公里左右。
楊浩現在也算有點經驗,稍微觀察一會兒,確定那些艦船的確是朝著這邊開來。現在的黃海北部水域,敢如此明目張膽活動的船只沒有別人,只能是日軍。
“奇怪了,他們怎么會找的那么準?”
放下望遠鏡,楊浩有點難以理解。因為他知道,楊海衛帶船隊出來,為了隱藏行跡,一則開啟雷達掃描并規避各國船只。再者,便是盡量或者不啟動蒸汽機,只用柴油機驅動的話,黑煙很小,稍微遠點就散了,很難發現。
楊海衛道:“你在陸上鬧騰那么長時間,足夠他們把消息傳回到漢城,告知日軍了。他們只要順著大同江口岸一路往北,總能把我們找到。再者,他們也要前來圍堵北洋艦隊,正好順路。”
“圍堵?他們怎么知道北洋艦隊出動?我都把大孤山守軍寫給豐升阿那封信給中途攔截了。”
歷史上,因為發現了這封信,讓日軍判定北洋水師的準確方位,從而迅速從大東溝水域搜索到他們的行蹤,并搶的作戰先機。
楊浩在洞仙嶺和黃州堵了日軍那么久時間就是為遲滯他們的進攻,順帶著也聯絡海上炮艇把那封信從民船上截下來。但沒想到,日本人該知道的還是知道了。
楊海衛淡然道:“日軍可不是光靠這一個消息來源。有英國人幫他們長著眼呢。威海衛就那么大地方。稍微一動就容易被人看到。我們也不知道日本人的情報滲透到底有多深。”
“這可真是…。”
楊浩還真說不上來。日本人的功夫用到什么程度?往前的就不提了,往后的半個世紀里,他們孜孜不倦的尋求把留日學生培養成親日派,好調理的都洗腦,太聰明的就禍害。
一直到20世紀的后五十年里,他們的余毒都在深深的毒害中國的軀體,影響著好幾代人的思維。無論大抽風前自以為是的那幫官僚學者,還是改開后第一批熱衷引進日本“先進思想”的精英。其骨子里的日本烙印實在是太深了。
甚至整個學術界,文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他們的影響而胡言亂語,誤導下一代,擾亂視聽,迷惑民眾。
雖然現在還沒出現那個群體,楊浩也一直在防微杜漸。他折騰來折騰去為的是什么?還不是盡可能從源頭上斷絕后來的種種影響?現在看,他想的還是太樂觀。
出現在雷達屏幕上的信號有四個,說明有四條日艦在逼近。看他們的航速,保持在14節左右。不快不慢,用來對付這時代的艦船卻都足夠了。
楊浩再看自家的船隊。速度并不比對方慢,尤其是“東升號”,只用兩臺共4800馬力的柴油機工作,平穩輕快,一點也看不出吃力。
還好,看樣子不會被日軍追上。
他稍微松了口氣,使勁揉揉酸澀的眼睛,深吸一口涼風刺激下疲憊的神經,不無憂慮的道:“如果小日本緊追不放,咱們能把他甩掉嗎?”
楊海衛搖頭:“有點困難。不過我打算給他們來把陰的。如果能讓這四條日艦加速追擊,讓其余后方本隊艦群拉遠了距離,然后把他們帶進北洋艦隊的埋伏里,說不定能讓他吃個大虧!”
楊浩精神一振:“這個辦法好。不過他們能上鉤嗎?上次他吃那么大虧,這回一定得提高警惕了吧?”
楊海衛冷笑:“日本人要知錯能改,也就不會讓人稱為榆木腦袋了。總之對我們沒壞處,試一試。”
船隊所在的海域,距離北洋艦隊可能在的大鹿島不過一百公里冒頭,可說是相當近了。事關重大,楊浩再累也得抗住,換乘一條炮艇后,以三十節速度往那邊趕。楊海衛則帶著“東升號”以及剩余四條快艇,繼續逗引日軍在海上繞圈子,慢慢靠近大東溝水域。
雖然只是一條200噸的小艇,雷達聲納一樣都不少。艦艏還新裝了一門76mm炮,雖然遠遠沒有ak176先進,并且還只能手動裝填,不過那最高25發/分鐘的射速,超過13公里的射程,對當代的艦船來說都是超級機關炮的水平。
兩臺更新的大功率柴油機發出刺耳的高速運轉聲,后方噴濺的水花咕嚕嚕的一片白。速度飆起來后,船身在波濤蕩漾的海面上疾馳如飛,直奔北方。
之前“東明號”和x201的雷達都探測過,目前大鹿島那邊還不見北洋艦隊身影。現在這條x203艇的雷達暫時是民用級的,也有96海里的探測距離,不怕找不到目標。
告訴艦長注意向壽龍島、長山群島一片以雷達搜索,楊浩不顧噪音和顛簸,跑到船長室抓緊時間瞇一會兒。這幾天實在是累慘了。
后方,距離船隊二十多公里的海域,以“吉野號”為首的第一游擊隊,正不斷地提速,徑直追上來。
坪井航三咬牙切齒的模樣,把艦長河原要一嚇得不輕。他不得不提醒:“少將!我們的速度太快,本隊會跟不上來的。另外,您確定前面就是那些幽靈船隊嗎?”
坪井航三兩眼唰唰放光,擰著眉毛哼道:“不用擔心本隊的事。不是已經派人通知他們,并獲得回報了嗎?總之沿著我們的航跡前進就不會錯。現在的任務,是抓住前方那些該死的家伙!你應該知道,他們的裝備和情報對帝國有多重要!”
河原要一審慎的點頭,不過臉上憂色并未消失。
吃過虧才知道危險。這一點對日本海軍來說。堪稱是刻骨銘心的教訓。
在上次作戰失利后。海軍上下做了很長時間的深刻檢討。他們認真分析戰斗中的所有失誤,最終得出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他們居然敗給了一條武裝貨船和一條幽靈船的組合!
“東明號”的機動炮戰,是導致“浪速”和“高千穗”沉沒的元兇。
未知的幽靈船,則是施放水雷阻礙本隊追擊的主力。這兩者恰到好處的干涉,導致聯合艦隊的前后脫節,主次失控,繼而慘遭失敗。
同樣引起他們重視的,還有對兩條船的動力、武器的發現。
一條貨輪可以靈活的像巡洋艦。而其配備的火炮,居然打得前所未有的遠!其穿透力,連“浪速”的裝甲都扛不住。那可是在10公里距離的打擊啊!如果逼進到三五千米,天知道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通過英國人他們也弄清楚了,其口徑充其量有6吋。那么意味著,必然是一種全新的火炮技術,再加上其可怕的精準射術,英國人都極其的感興趣!
只不過,英國人這些日子都沒找到楊浩,也沒找到機會制造“事故”來找茬登上“東明號”。到現在他們還在孜孜以求,如同其他各國一樣。
如果日本海軍可以得到關鍵技術的話。那么帶來的提升將是何等的巨大呀!
一想到換了那樣的快炮后,日本戰艦所向披靡的雄壯威風,坪井航三忍不住一陣陣的熱血上涌。這可比單純的打贏一場海戰,要更有價值的多。他的許多先進理論戰術,正要靠這樣的裝備來實現呢!
吃一塹長一智,這次的出擊,第一游擊隊和本隊之間,始終有兩條以上的通信快艇來回奔走,確保聯絡。對此結果大為放心的坪井航三,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前面的船隊上。
楊海衛始終緊盯日艦的行動,慢慢地放緩速度,讓其追進到20公里以內。然后,就始終保持若即若離的姿態,開動一臺蒸汽機,故意弄得黑煙滾滾,一副出盡力氣在奔跑的架勢。
這時候,“東升號”的航速,已經提升到16.5節左右,與“東明號”上回的表現基本吻合。
兩條船的外形太相似了,除了尺寸稍大,從遠處看模模糊糊的影像都差不多。他吃定日本人一時半會反應不過來,刻意的加以誤導,能糊弄多久算多久。
另外,在這樣的速度下,大后方的本隊是一定追不上的。他們中間摻雜了“扶桑”、“比睿”這樣的老掉牙船只,平均航速只能保持10節。再想快了,那就得拋下兩條舊船,或者與附屬艦隊改變編成。
另外還有一個用意,便是以高航速來折騰日艦的鍋爐和主機。
十九世紀的蒸汽艦船,其鍋爐老化的速度很快,基本上有個十年差不多該大修或者干脆換掉。比如北洋水師那些戰艦,連外殼都開始生銹了,鍋爐更是快要到報廢的極限。以至于他們編成艦隊出行時,只能保持平均七節的“驚人”航速。打起仗來,能拼到十節勻速就算超常發揮。
反觀日軍的戰艦,不算新購入的那七艘,原來最老的兩條“浪速”和“高千穗”上次被干掉了,剩下的下水多半在五年左右,航速下降一兩節充其量。
去掉“扶桑”、“比睿”和附屬艦隊開外,本隊其余戰艦的整體性能都不錯。但要說在15節以上的航速連續跑一天,他們也受不了!
楊海衛卻不擔心這一點。他的船都是蒸柴聯動的,兩種發動機輪換著開都沒問題。再加上都是剛剛進入平穩運行的機器,又是在前頭領跑的,根本不怕損傷。
假如在與北洋艦隊碰面之前,先把這幫孫子好好地遛一陣猴兒,到時候也許能幫著減輕一部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