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五九五章 地攤考古學家

都市言情第三五九五章地攤考古學家第三五九五章地攤考古學家  一邊喝著小酒,還有美女相伴,這小日子也算過得不錯。

  但張天元講的故事,并不是他的故事,而是大學時候認識的一個藏家的故事,這人跟他是同學又是好友。

  只不過把這人的事情嫁接到了自己身上而已,免得李云璐聽起來不過癮。

  “我和藏友們交流的時候常常自稱‘地攤考古學家’,意思是研究地攤真下工夫,因為我第一沒錢,第二有閑,可以堅持逛地攤,所以這么多年下來,撿漏的事情也有過不少回。

  我常和藏友們學著郭德綱相聲段子調侃:‘今兒出門沒撿漏就算賠了!’

  古玩江湖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許正是如此才更有樂趣,要都是真貨,豈不是只需要比誰財大氣粗,而不需要比鑒定眼力了?

  帝都報國寺在古玩市場里算是真品率比較高的,但就是這樣,打眼買假貨永遠比撿漏兒淘寶貝的人要多,因此,來地攤不能老想著撿漏,而首先要提防打眼。

  有一次,我親眼看到一個花白頭發的老先生從懷里掏出一大疊錢就數起來:1、2、3…68、69、70。

  整整7000元!

  旁邊的看客都看傻了眼,但古玩行的規矩就是不能插嘴,所以沒人說啥。

  等那老先生把一個古怪離奇的玉器從賣家手里拿過來的時候,大家趕緊把目光移開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

  為啥呢?假貨唄!

  批發來就50塊錢的東西。

  還有一次,我和一位好友逛報國寺,一起來到一個攤位前。

  好友伸手拿起一塊白玉牌子,問攤主:‘這多少錢?’

  攤主正色回答:‘最低200!不講價啊!這可是從村里收來的,我看好像還是個玉的。’

  好友啥也沒說,掏出兩百元,拿貨走人。

  我隨后對朋友說:‘你手夠快的啊!’

  他嘿嘿一笑,美滋滋地請筆者吃了一頓涮羊肉。

  后來有人給好友出了2萬元買這塊玉牌子,他都不賣,還說:‘這么白的玉牌子,塊頭大,雕工細,還能升值呢!’

  如今地攤的好東西越來越少,一些有資歷的收藏家和古玩商都對逛地攤嗤之以鼻,甚至覺得所謂的‘撿漏’也是天方夜譚。

  這反倒讓我對地攤淘寶更有興趣,每當撿漏的時候,總有一種笑傲江湖的成就感。

  我從潘家園鬼市到報國寺市場都逛過。

  所謂帝都的古玩‘鬼市’,最早指的是在清末民國之際,地安門外的煙袋斜街上,天不亮就有很多人交易古玩,因為不少寶貝都是富家子弟或者盜墓賊售出的,前者怕丟祖宗臉面,后者怕吃官司,都是摸著黑去市場出售東西,所以稱為‘鬼市’。

  后來在潘家園形成比較規范的市場之后,周六是大集,凌晨4點半開門。

  有一撥從張家口來的商販為了不交攤位費,一開門就來擺攤,早上7點多就收攤,每周總會來幾個人,常年不斷,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鬼市’。

  紀曉嵐逛過地攤,魯迅逛過地攤,王世襄逛過地攤,喜歡收藏古玩的人,誰沒逛過地攤呢?

  人們在逛地攤的過程中,可以和好友喝茶聊天,也可以品評古玩優劣,考證其真偽與歷史。

  這樣一來,古玩就成了文人交游的重要項目,誰要有一雙鑒定古玩的火眼金睛,就連王公大臣和翰林鴻儒都要敬佩三分。

  帝都地攤經歷了多年的變遷,從革新開放后的荷花市場和朝內小街等地,到現在的潘家園和報國寺。

  如今很多寶貝出自上世紀80年代的帝都地攤,那時候真文物都賣不出去,哪來的假貨?

  我曾聽一位前輩說:“有個雍正官窯的粉彩盤子,要200塊錢!可我那時候哪找200塊錢去啊?如今這東西怕是200萬元也拿不下來吧!”

  說這話的時候,前輩還是一臉的遺憾。

  在帝都奧運會之前那幾年,每到周六,我都4點起床,迷迷糊糊打車去潘家園,然后直奔手電筒光最亮的那個區域。

  這些張家口商販很有經驗,他們不會把好東西一次都拿出來,總是磨磨蹭蹭,為的就是吊大家胃口,攢點人氣。

  基本都在5點半以后開始了白刃戰,眼疾手快很重要,因為在6點半以后,好東西可能就沒了。

  在帝都奧運會以后,由于潘家園市場的攤位費漲價,不少從鄉下收老貨的商販無力承擔,就不約而同地轉戰到報國寺地攤。

  如今,有經驗的收藏愛好者和部分古玩店主,都會在每周四報國寺大集的時候去逛一下。

  報國寺位于帝都南城,始建于遼代,在明末清初形成著名的書市,而后在琉璃廠書市興起之后逐漸衰落。

  前些年,報國寺一直主營舊書、郵票和錢幣,如今古玩收藏熱升溫,古玩雜項成了報國寺文化市場的主角,甚至在每年的錢幣交易會期間,錢幣也并不是主角了。

  如今報國寺市場每周四大集,每個季度還有錢幣會,其名氣越來越大,引得全國各地很多古玩商販都聚集到報國寺。

  我結識了幾個從各地鄉下收貨的商販,但想要買到好東西也得碰運氣。

  你們知道吧,逛地攤也得守規矩!

  古玩行是個江湖,既然走江湖,就得守規矩。

  逛地攤的時候,要把平時那些身份地位全都拋諸腦后,但要牢記兩個字:一個是‘眼’,一個是‘義’。

  假如東西看走眼,就賠了;假如不講究點江湖義氣,也沒人愿意賣你東西。

  在古玩行的歷史里,最守規矩的時期要數清末到民國,那時候的琉璃廠古玩商大多都是非常守信的,講好了價格絕不反悔,說好的抽成絕不少給,甚至讓不熟的人把鎮店之寶拿走鑒定,想買了再回頭來送錢。

  如今雖然人心不古,但是有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

  最基本的規矩就是東西在誰手里誰說話,比如你拿起一個碗來端詳,我就只能看,尤其是當你跟賣家討價還價的時候,我就算想要也不能插嘴。

  不然,我說這東西好,哄抬了價格;我說東西差,砸了別人買賣――兩頭不討好。

  無論我多想要這個碗,也得等你把東西放下,然后我再拿起來,這個時候我才好說話。

飛翔鳥中文    鑒寶秘術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