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五八七章 絹畫

第三五八七章絹畫第三五八七章絹畫  張天元聳了聳肩,歐陽曉丹這丫頭,到現在還是如此雷厲風行啊,真不愧是做警察的。

  等柳憐將東西拿過來的時候,張天元就迫不及待地湊了上去。

  “喂喂喂,不是吧,這難不成是黃賓虹的山水絹畫?”

  張天元看到桌上展開的這幅畫,整個人眼睛都在放光,如同深夜之中的野獸一般。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上,黃賓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畫家。

  其畫風與豐富多變的筆墨中,蘊涵著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與自然內美的美學取向。

  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帝都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并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黃賓虹1865年生于江浙,卒于1955年。

  名質,字樸存,擅長山水、花卉并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

  50歲以后,他的畫風逐漸趨于寫實,80歲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

  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

  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由于黃賓虹在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在他90歲壽辰的時候,被國家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稱號。

  幾十年來,黃賓虹的繪畫一直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并逐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影響著當今中國畫壇。

  這幅《黃賓虹山水畫》2.6平尺的絹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黃賓虹的作品。

  這副畫作于絹上,絹的光澤度更好一些,而且耐染,適合多次渲染層次分明的作品,而且一般情況下不能制作特殊技巧;熟宣紙更大眾化一些,幾乎適合一切畫法。

  此幅山水鏡心取高遠式構圖,主體為近處的青山草木郁郁蔥蔥,山路順山谷蜿蜒而上。

  遠山以濃淡結合的水墨寫出云霧氤氳。

  高山與民居,繁與簡,虛與實,對比互相襯托中畫面更靈動。

  正如賓虹先生之言:“作畫實中求虛,黑中留白,如一燦之光,通室皆明”。

  近幾年文化產業成為了地方經濟新的增長因素。

  整個書畫市場,尤其是花鳥畫市場,書畫作品正以每年30到50的漲幅遞增,其中真品中的精品的漲幅則還要高得多。

  美國經濟最好的時候,畢加索的畫可以賣到幾個億。

  目前投資渠道相對匱乏,這使得大量資金正在進入中國的書畫市場。

  張天元早就發現了,無論是帝都還是錦城,書畫拍賣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生面孔。

  他們出手闊綽。前來拍走書畫的買家大多為30到40歲的成功人士,但也不乏20多歲的富二代以及為求投資保值的余錢戶。

  書畫市場正呈現一片繁榮景象,盛世古玩字畫一點都不假。

  黃賓虹認為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在意境不在外在表現,極力追求“內在美”,他認為國畫最高境界就是“有筆墨”。

  他的這副《黃賓虹山水畫》正是展現其筆墨特色的代表作。

  筆墨上,黃賓虹以重墨細筆勾畫樹木茅屋,再用墨層逐漸積累,由輕而重,直至濃墨打點,突破了畫面墨色的限制,作品一派色漬漫溢、流彩飛揚,色墨渾然一體,令山水意蘊散發出別樣的魅力。

  黃賓虹的中國畫,畫面染色不多,突出赭石和草綠色的鮮亮,其崇山峻嶺,山路曲折,遠景蒼山之蔥蘢,近景茅屋之孑然,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

  2011春拍,黃賓虹的精品《黃山湯口》以300萬元起拍,4772.5萬元成交,超估價十倍,并創下黃賓虹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

  2012年在香港秋拍上,黃賓虹的一幅《山水軸》以1120萬起拍,最終以3250萬成交。

  這幅畫如果是真的,那當真價值不菲啊。

  “大叔,我知道你們說的這個黃賓虹,我父親那里還有他的作品收藏呢,只是絹畫是什么?難道畫不都是畫在紙上的嗎?”

  溫蒂好奇地問道。

  “絹,是一種薄的絲織物,它既是古人華麗服飾的主要材質,也是古時書畫作品的重要載體。而在絹上作畫,便是絹畫。”

  張天元解釋道。

  其實由于各個時代書畫家所使用的絹不同,掌握各時代絹的工藝特征以及書畫家用絹的習慣,對于鑒定書畫作品的時代與真偽有很大幫助。

  在我國,用絹作畫已有數千年歷史。

  據記載,我國最早的絹畫是周穆王時的《八駿圖》,這是見于記載的第一幅絹畫。

  新中國建立后,考古發掘也多次出現絹畫。

  如在沙城出土的戰國墓中發現的帛畫。

  同樣,在1972年沙城市郊“馬王堆”西漢一號墓中也發掘出來一幅覆蓋在內棺上的帛畫。

  東晉顧愷之的名畫《女史箴圖》也是在絹上作畫。

  不難看出,伴隨著中國絲織業的產生與發展,中國絹畫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

  “原來絹畫是你們中國的傳統藝術啊,真是漂亮,可是這樣的畫,鑒定真假的方法跟紙質的一樣嗎?”

  溫蒂作為一個古董行里的小學生,態度顯然要比歐陽曉丹好得多,最起碼不懂的時候,她是會問的。

  張天元對這個,也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判斷絹畫的真假,同其他載體的字畫一致,最主要的憑證是署款、印章、印色。

  不同的是,絹畫以絹為載體,絹的年代遠近、生熟、粗細成為鑒定真偽以及時代的重要佐證之一。

  如何判斷絹的年代遠近,有些人想當然的認為絹的顏色是一個重要指標。

  按一般人的想法,年代越遠就越黑,有一定道理,但不盡然,因為保存的如何才是關鍵。

  清代末期的絹畫,到現在年代并不遠,可是有的已經很黑很破爛。

  它的絹色雖黑,其黑色卻顯著浮,并沒有深入到絹素的肌里,不難識別。

  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幾乎是深麥黃色。

  宋代趙佶的《聽琴圖》,如新絹,只是絹表面上的浮光失掉了。

  可見,絹的年代遠近,并不決定于絹色深淺,而是決定于絹絲收藏的如何,絹色是否深入絹素的肌理和絹絲的韌性。

飛翔鳥中文    鑒寶秘術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