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五八二章 假古董

正文第三五八二章假古董正文第三五八二章假古董  廟里的和尚說,這刀重一百八十斤,長一丈四五尺,刀桿周長約七八寸,刀脊很厚。八一中文81

  天啟元年有個總兵讓幾十名士兵一起拔刀,愣是沒拔出。

  旁邊的碑文記載,這刀是關羽過襄樊的時候隨手插在這兒的——刀都不要了怎么打仗啊?

  這不合邏輯。

  要說關羽的刀,還有邪門事呢,竟然在廣省順城現了一把——正宗青龍偃月刀。

  清代羅天尺寫過本《五山志林》,講到順城本來沒有西門,后來開了西門,往外鑿山修路時,挖出了一把大刀,“有青龍偃月字”。

  正好看風水的說西門不利于城市展,干脆,就建了個關帝廟鎮著。

  大刀自然也供奉起來。

  你瞧,關羽的刀不少啊,而且還到處扔。

  不知道怎么著,看書看到這里,總想起“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來。

  孔子穿的鞋誰見過?還真的留下來一雙。

  可有文字記載,這雙鞋放在晉朝的倉庫里,后來與劉邦的“斬蛇劍”一道焚于戰火。

  可奇怪的事情出現了,到了唐宣宗年間,又有命令仿照孔子鞋制作“魯風鞋”,宰相以下都穿,又叫“遵王履”。

  到了北宋末年,金兵攻占汴梁,擄走的皇家文物中,又出現了孔子履、女媧琴。

  元朝也有記載,說大都鐘樓街有個富人家,家藏有“宣圣履”。

  孔子到底留下了多少鞋啊,怎么誰都有呢?

  還有一個著名的假古董,是“孟嘗君鐵鍋”。

  唐朝筆記《封氏聞見記》說,在青州城南佛寺里,有一大一小兩口鐵鍋,還有一個釜(也是鍋)。

  相傳這地方是孟嘗君的家宅,鍋和釜也是他留下的——大鍋能盛四十石,小鍋三十石,釜也能盛七八石。

  唐肅宗至德年間,胡寇南侵,司馬李伾毀了大鍋造兵器,和尚們苦苦哀求,才留下小鍋和釜。

  后來,小鍋用來點長明燈了,釜用來儲存油了。

  故事講得挺動人,不過作者封演當時就提出質疑: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人,有大鍋是可能的。

  可是歷經千年,也沒破損,還這么新,有點假了吧?

  封演不知道,鐵這東西,戰國時雖然有,但十分稀少,都拿來做兵器打仗了,做食堂的大鍋是不可能的,也沒必要啊——那時候沒炒菜,要鐵鍋干啥?

  到了現在,考古中現的最早的鐵鍋,炒菜用的,是西漢的,也就是在西漢,才出現了大量油料作物,有了炒菜。

  孟嘗君大鐵鍋,逗樂呢。

  有些假,不是有意的,傳著傳著就走了樣,假的變成“真”的了。

  這種事情在旅游勝地比較普遍。

  范成大寫過本《吳船錄》,里面就講到忠州酆都的過往。

  酆都有個平都山,以前是術士們煉丹隱居的地方,比較有名的道士包括前漢王方平、后漢的陰長生。

  事兒就出在陰長生身上——這位陰長生得道成仙了,還留下不少古跡,如陰長生的煉丹爐,還有山上的柏樹,相傳都是他種的。

  清代學者俞樾說,平都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人們叫陰長生為陰先生,古話就是“陰君”。

  陰君陰君叫下來了,但后人就從字面理解:這陰君不就是閻羅王嗎?

  于是以訛傳訛,好好一個神仙福地,變成鬼都地獄了。

  當然,現在要說酆都不是鬼城,估計無數人都會急,靠著這個吃飯呢。

  經濟決定文化。

  有一天,宋高宗在寢殿坐著,旁邊站著丞相湯思退。

  宋高宗無聊啊,問:“你家是處州的吧?你們那兒都有啥名勝古跡啊?”

  湯思退當然想把自己的家鄉說好點了,張嘴就來:“臣家鄉有個石僧題刻,寫的是,云作袈裟石作身,巖前獨立幾經春;有人若問西來意,默默無言總是真。”

  宋高宗聽著挺有意思,高興了,湯思退可急了。

  為啥啊?

  因為壓根兒沒什么題刻。

  下班回家,他立馬把那即興編的詩寫下來,派人連夜飛馬趕回家鄉。

  干嗎啊?現刻!

  要不萬一皇帝哪天高興非要去看,不就穿幫了?

  這就算多了個景點吧。

  其實現在也是,旅游公司開個山水,頭件事就是找傳說。

  有傳說的要宣傳,沒有傳說的,現編傳說也得宣傳。

  游客信這個。

  贗品中,字畫是最多的。

  說起這個,還有個好玩的段子。

  《封氏聞見記》中,講到唐朝兩位書法家蕭誠和李邕。

  蕭誠以寫見長,李邕以評論見長——蕭誠老想讓李邕品評一下自己的字,可李邕卻根本不給他這個面子。

  蕭誠把自認為寫得最好的字給他,他都不看。

  次數多了,蕭誠覺得,李邕這是嫉妒自己,就是想在氣勢上壓著他。

  蕭誠搞怪,寫了幾幅字,還給做舊了,天天當著人把玩。

  有天見著李邕,蕭誠說:“我家有王羲之的字,啥時候您給看看?”

  李邕立馬答應了。

  可是過了十幾天,蕭誠也沒再提這事兒。

  李邕說:“哎,那王羲之的字,你都答應了卻不拿出來,別是忽悠人吧?”

  蕭誠一拍腦門,趕緊讓家童回家取去,結果空著手回來了,說沒找著。

  蕭誠說:“哎喲,前幾天來客人還看來著,難道被偷走了?”

  李邕也著急了,讓他好好想想。

  蕭誠想了半天說:“想起來了,我放在某某處了,都忘了。”

  前戲做足,這幅“王羲之字”終于出現在李邕面前。

  李邕認認真真觀看良久,說:“是真跡,平生未見啊。”

  話音一落,在座的人無不贊嘆。

  過了幾天,又是人多的時候,蕭誠突然對李邕說:“那天給你看的字,是我小時候練字的時候寫的,你還說是王羲之真跡,你是怎么鑒定的啊?”

  話一出口,大家耳朵全都豎了起來。

  李邕都傻了:“啊?是嗎?拿來再看看。”

  字拿來了,鋪開,李邕看得更仔細,時間也更長。之后,就把字往一邊一放:“這個…是哈…仔細看,也不怎么好。”

  瞧瞧,專家都是這么見人下菜碟兒的吧?

  所以說啊,有時候這假古董流入市場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斯蒂芬·貴諾弄到這些假玩意兒就更不奇怪了。

  畢竟就連專家都未必真懂啊。

  好書、、、、、、、、、、、、、

飛翔鳥中文    鑒寶秘術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