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八一章齊天大圣墓(二)
第三二八一章齊天大圣墓(二)
第三二八一章齊天大圣墓(二)
在福省的寶山的雙圣廟內了一座古代合葬墓,墓室約寬2.9米,深1.3米。
兩塊約為0.8米的墓碑并列立在約0.43米高的墓臺上,左側碑上中間豎刻有“齊天大圣”4個楷書大字。
右側碑豎刻“通天大圣”4個楷書大字,而且,在兩個碑的大字下端都橫刻有“神位”兩個小字,而且碑文外框均以浮雕如意卷草花紋裝飾。
對于這個墓室,是否真的是孫悟空的大家都有所懷疑,畢竟一個神話人物,小說里都說他是石頭里蹦出來的,他還能像平常人一樣正常死亡在弄個墓室待 就算說吳承恩在寫孫悟空這個人物時,就是有一個真實的原型。
但是,在元末雜劇《西游記》中,曾寫道,孫行者共有兄弟姊妹五人,大兄齊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顯然“齊天大圣”和“通天大圣”就是一對兄弟。
據推斷分析,這座墓的出現時間比吳承恩的《西游記》早了兩個多世紀。
聽完張天元的這番話,楊懷仁直接都目瞪口呆了。
他還真沒聽說過這個事兒。
雖然這墓葬里的齊天大圣不太可能是小說里的那個齊天大圣,但居然世上會有如此巧合的事情,這不得不說,真得讓人覺得非常有趣啊。
“對了,說起有趣的東西,我今天早些時候收了一張彩票,你給瞧瞧。”
楊懷仁忽然說道。
“老師您這不是坑我嗎?在古董古玩方面,我跟您可是差遠了,您居然讓我來幫您看什么彩票?”
張天元苦笑道。
“我說你小子能不能別謙虛了啊,你的知識面之廣,是我從未見過的,難道說你是不肯幫師父我這個忙?”
楊懷仁道。
“好吧好吧,那師父您拿過來吧,我就瞧瞧,但未必認得。”
張天元也并非是萬能的,雖然說他在六字真訣的幫助之下的確是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但也并非就是全知全能啊。
不知道的東西也是非常多的。
“這個應該是呂宋票,老師您這是考我呢,您不會不知道這個吧?”
張天元笑著問道。
“這個我還真不知道,你老師我沒你那么萬能,我最擅長的還是風水相術,所以這方面還得是看你的了。”
張天元不知道楊懷仁說的是真是假,不過既然他這個師父提起來了,他就只能如實說了。
“算起來的話,應該是在清代末年,彩票傳入中國,并逐漸遍及各省。
彩票是清代人賭博的方式之一。
人說大清天下放眼望去三只鳥:鴿(彩票泛濫)、鴉(鴉p煙毒)、鷂(娼·妓遍地),可見彩票的瘋狂與盛行。
19世紀60年代,呂宋票在上浦開始流行。
這是一種從呂宋國販賣到中國的彩票。
呂宋票是西班牙在它的殖民地菲律賓發行的一種大型彩票,以中國為主要銷售對象。
呂宋票進入中國市場后,因沒有競爭對手,獨領風騷40年,年銷售額約130萬元。
當時,清政府全年的財政收入僅1.1億元,國人對彩票的熱衷由此不難想象。
據記載,同治、光緒時期,在中國商賈湊集之所,都出售呂宋票,店面高懸‘呂宋彩票出賣’或懸‘發財票出賣’。”
“呂宋國是不是就是今天的菲律賓呂宋島?”
楊懷仁問道。
“對,師父您說對了。這種彩票正是起源于菲律賓。
該彩票發行于1881年8月。
長16厘米,寬55厘米,彩票正面印有編號。
據悉,當時發行的彩票全張為10枚,半張為5枚,且統一連號。
彩票由舊時的‘江得來號’商行銷售處代理發行。
據史料記載,當時菲律賓的彩票業主要控制在西班牙殖民者手中,隨著菲律賓戰爭的爆發,西班牙人很快就被打敗。
于是,呂宋票便成了中國人手里的一張廢紙。
作為一段屈辱史的佐證,又歷經百年的滄桑,呂宋彩票能遺存下來的可謂寥寥無幾。
當時,呂宋彩票的發行面較小,大致分布在上浦老城廂附近和外灘租界一帶。
呂宋彩票的發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舊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狀況,同時對研究我國的經濟史、金融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所以這些東西,應該還是有一定收藏價值的。”
其實真要是說起來的話,單就形式而言,彩票在中國似乎可謂古已有之。
早在元代,一些寺院就曾使用“拈鬮射利”的抽獎票,出售一些物品。
清朝乾嘉時期,東廣一帶民間從放鴿會中演生出一種“白鴿票”,由眾人先行醵資,抓鬮猜射。
道光以后,同樣在東廣流行過一種“闈姓”博弈,即當科舉考試之際,亦由眾人自行集資,押猜當年中舉士子,中者可獲大利。
雖然這些手法已約略具有現代彩票的影子,但是其距現代彩票的商業性經營還有很大距離。
呂宋票在中國獲得豐厚利潤的狀況,使國人中出現了仿辦活動。
但在通常情況下,這類活動既不能公開,也不能成功。
其原因在于,自清代前期以來,官方對于賭博有厲行禁止之律例。
包括“白鴿票”和“闈姓”在內的抽獎形式,始終就被當作賭博行為而屢遭查禁。
例如,光緒六年,上浦縣官府還出示禁止仿辦呂宋票,并處理了兩批托寄洋商名下私制彩票之人。
事實上,就在上浦縣官府查禁彩票行動之前一年,恰恰也是在上浦,卻有一次公開仿效呂宋票的售彩活動順利進行,并且沒有受到官方的任何干預。
更重要的是,正是以這次活動為起點,拉開了彩票在中國發展成一項正式行業的序幕。
這就不能不提到當時頗具聲勢的民間慈善公益事業晚清義賑。
晚清義賑這一新事物的出現,為彩票的公開經營提供了契機。
晚清義賑是中國近代賑災活動中發展出來的一個新鮮現象。
以1876至1879年爆發于華北地區的大規模旱災即“丁戊奇荒”為契機,民間社會自發興起了一種“民捐民辦”的義賑形式,即由民間自行組織的賑災活動。
與當時弊端叢生的官方賑災機制相比,它具有較大的優越性,因此很快就贏得了廣泛的社會信任,迅速成長為一項具有巨大社會影響的慈善公益事業。
本書來自/book/html/8/883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