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零七九章 發黃的地契

正文第三零七九章發黃的地契正文第三零七九章發黃的地契在張天元看來,就算是弄不到宋版書,弄點古籍什么的也不錯啊。八一中文網  實在不行,買幾本好看的絕版書其實也挺好。

  走近一看,張天元才現,這些攤位上的東西似乎不僅僅有書,還有許多其它雜七雜八的東西,比如說歷代詔諭、文告、題本、奏折、誥命、輿圖、人丁黃冊、田畝錢糧簿冊、紅白契約、文據、書札等等官方檔案和民間文書。

  這叫一個齊全啊。

  就算是張天元,也看得有點傻眼了,這么門類齊全的書攤,他還真是頭一次遇到,以前在國內的時候可從沒見到過。

  果然中國的許多好東西都奔老外這兒來了,真是讓人痛心疾啊。

  據史書記載,中國古代最早的文書是公元前2ooo年前帝舜時期史官所記的《虞書》,但原件早已不存。

  現存最早的古文書是清末開始在洛州出土的甲骨刻辭,是殷王室占卜時所刻的文字,屬于公務文書,史書記載商代的文書還有冊和典,是簡的集合體。

  簡以狹長竹、木片作載體。

  把長短相間的簡用皮條或絲繩上下兩道編連起來,就成為冊。

  把冊保存起來就成為典。

  典冊所載內容是當時史官的記錄。

  東晉后期,紙張先被用作官府往來文書的載體,而詔令文書和重要奏疏的載體仍用竹、木簡,到隋代竹、木簡才廢棄不用。

  從周代到清末,文書載體還曾使用金、玉、銅、鐵、石、縑帛等物,是為了長期保存或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使用。

  文書載體用紙以后,詔書用染黃紙,直至清末。

  明、清時期向上級官員祝賀的稟啟用紅紙,一般文書都用白紙。

  歷代文書紙式幅面大小不一。

  紙張載體用折疊式從元代開始,明代的奏疏沿用,稱為本,其余文書用單幅紙,作為官員身份證的誥命文書用卷軸式。

  清初紙式仍沿明制。

  中葉以后除詔令文書和個別下行文種外,都改用折式。

  總而言之啊,文書這東西,比書本更加復雜,張天元知道的,就有數百種以上。

  偏偏這樣的攤位上,竟然都有,這不得不說,真得是一個奇跡了。

  “帥哥,要書啊?我這些東西可都是從中國人手里收來的,絕對真實,而且絕對有收藏價值!一看您就是愛書之人!”

  剛盯了兩眼,其中一個攤主就沖著張天元笑瞇瞇地說道。

  古舊文書上面的年代都很詳細,能精確到某朝某代,某年某月,甚至到某時。

  這類藏品如果能反映某個時代的社會生產關系、經濟制度,那肯定就能具有較高的價值,運氣好一點,恰巧能夠遇上與歷史名人有關或者是能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古舊文書,那價值就不可限量了。

  對于一個考古學出身的收藏家來說,能夠現記載歷史事件的文書,那就更能令人激動。

  畢竟歷史上很多事情,言語不詳,但若是有文書作證,那基本就可以說是準確的正確的歷史了。

  “我先看看!”

  張天元隨口應了一聲,然后就蹲了下去仔細看了起來。

  然而蹲下去的一瞬間,他就不由暗暗嘆息了一聲。

  剛剛那么一看,還覺得這里好東西真多,而且還門類齊全,可是此時仔細辨認之后才現,這攤位上的東西,真得不是什么好東西。

  辨別古籍,其實最要的就是辨別紙張。

  古代用來制作文書的紙張一般原料都很講究,制作工藝精良,花色品種繁多,大部分是御用專用紙。

  這些形式裝飾美,有極高的藝術的紙隨著明清賞玩珍藏之風的高漲也被文人墨客們所鑒賞收藏而不用之。

  傳世的真品古紙,其特點是顏色顯得淡舊,而且比較光滑勻凈,無雜漬。

  表面看紙顯舊色,但內里必須是新的;凡是厚型的古紙,一般情況很脆,容易破裂,破碎后呈小塊,多有斜紋。

  而偽造古紙則相反,顏色無自然退化的舊色,如有舊色也是利用染色法染成,顏色呈顯鼠灰或麥黃色,氣色鮮活不沉重,表里染成一體。

  偽古紙薄的性脆,易碎裂;而厚型的不易碎裂。

  如有破裂狀是塊較大,是直紋特性。

  對古紙的鑒別方法掌握后,利用這些知識對鑒別古代書畫作品和古代版本書籍的時代、真偽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我國許多珍藏千年的書畫墨跡,均為用宣紙制作的而能保存至今,所以在鑒別古紙的同時,我們要對書法繪畫的時代、風格特點,名家名畫的區別的知識進行學習、鑒賞、鑒別,這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當然,書畫鑒定方面張天元不是問題,攤位上這些東西,單純從紙張上面,就很容易分辨出真假了。

  大部分都是仿古紙做出來忽悠人的。

  張天元也并未點破,而是將目光放到了其中的一張貌似地契的東西上面。

  這玩意兒從表面來看可不怎么美觀,爭得跟那種泛黃的草紙似得。

  東西撞在塑料封套里面,保護得還挺好,估計攤主也覺得這個應該是好東西,所以就特別保護了起來吧。

  “這個可以看看嗎?”

  張天元指了指那地契問道。

  “可以,不過不能打開封套,您也知道,這老東西是最容易破損的,甚至一見著空氣就會出問題。”

  攤主提醒道。

  “放心,我不拿出來。”

  張天元的鑒字訣可是有透視能力的,不拿出來一樣能夠看得非常仔細。

  古代的地契分為白契和紅契兩種,俗稱“民契”與“官契”。

  買賣雙方未經官府驗證而訂立的契據叫做草契或白契。

  白契在官府驗證納稅之后,由官府為其辦理過戶手續,再粘貼上官方排版統一印刷的契尾,最后剁上蓋縣州府衙的官方大印就是官契了,由于官印是紅色的,所以又叫紅契。

  而張天元手中的這張地契就是紅契,內容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民間買賣當事人的“立契文約”。

  毛筆書寫,字跡清晰工整,當頭兩個字比較大一點,寫著立契兩個字,之后,就是買賣雙方的合約內容,最后,就是今人也非常熟悉的八個大字——恐后無憑,立契為證。

  (未完待續。)

  好書、、、、、、、、、、、、、

飛翔鳥中文    鑒寶秘術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