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一七章選玉第二九一七章選玉 在這種彩色光線下,無法精準判斷玉的白度。
真正的玩兒家怎么看啊?
在太陽底下看,所有的瑕疵,白不白一目了然。
還有人在那兒嘟囔:‘這玉怎么不白啊?’
錯了。
光論白的話,和田玉可能還不如很多青海玉和俄料呢。
這些料子白,因為石性高。
最后夠白,蒼白,沒潤度有澀度,瑕疵還多到無法處理。
只看白不白,也是外行作風。
還有些人買玉,對瑕疵,零容忍。
這種人啊,商家一看就明白,不是沒玩兒過玉,老玩兒人工制品。
愿意買玉,但也不會超過五千。
各位想想啊,一個天然產物,哪兒能沒瑕疵?
有些瑕疵在俗人眼里是棉臟綹裂。
在玉雕師眼里,棉能做成雪花,臟能做個鳥。
沒有差的和田玉,只是沒遇上高人。
對瑕疵不容忍,只能說是低端玩家,但好歹算玩家。
要對著皮色說瑕疵,那就純外行了。
紅皮黑皮灑金皮,不僅不是瑕疵,價兒還應該翻番上漲,皮是識別籽料的重要標準,而且它們做出來的東西,多漂亮哪。
還有句話,懂行的大財主也問,人傻錢多大土豪也問。
到一個玉器行:‘有沒有羊脂玉?’
問這話的人是兩個極端。
但不管怎么樣,商家喜歡聽這話。
甭管是真懂還是不懂,說這話的人準有錢啊。
真正羊脂玉非常貴,動不動幾十萬上百萬。
喜歡的人很多啊,但看著七位數的價格也只能望而興嘆。
很多人對羊脂玉的概念,只認識證書上是不是寫‘羊脂玉’三個字。
但別忘了,像不像羊脂肪是個主觀概念,不是鑒定說了算的。
玩玉,喜歡就好,那么多顏色,何必總抓著羊脂不放呢?
前面這幾個,不算什么大的露怯。
在潘家園等地攤兒市場,總有人拿玉在那兒看:‘呵!水頭兒不錯啊。’
翡翠才看水頭兒。
水頭兒是什么呀?
透明度叫水頭兒。
玩翡翠玩的是透明和純凈,水頭兒是重要標準。
和田玉呢?
溫潤而渾厚,十分忌諱那種透透的感覺。
也許這些人,真會把青海料當好和田玉。
還有最外行的,看證書。
不管到哪兒買玉啊,總能看到人們只信證書,對著證書點頭哈腰,覺得它們不會騙人。
商家呢,最愛看人們翻證書,隨隨便便就能魚目混珠。
當年官方為促進市場,把很多俄料、青海料、甚至很差的韓料和貴州料,都算廣義的和田玉,最后這些料子都會被賣給那些只看證書的新手兒。
證書能干什么?
只能證明買的不是玻璃,是塊兒玉,但到底是什么玉,還需要自己判斷。
這些外行小細節,希望各位引以為鑒,避免成為挨宰的目標。
懂玉的人可能沒這么多,知識就是財富。
無論和田玉收藏處在盛夏還是寒冬,還希望各位玩家頭腦冷靜、理性的選購。”
張天元這一番話說下來,已經不單單是在幫助那老者鑒定玉石了,這分明就是給在場的這些人上課啊。
他們本來覺得張天元鑒定技術厲害,但知識或許會有所匱乏,不如讓楊懷仁鑒定收獲大。
然而此時此刻,他們的這種想法已經蕩然無存了。
在他們看來,張天元是真正的既懂得鑒定玉器,而且又非常有知識,尤其是古玩方面的知識,真得是非常豐富啊。
“小先生,你說我這古玉太純,但這上面的顏色是什么?”
老者指了指那疑似玉玦上的顏色問道。
張天元不由暗暗搖頭,這位老者連沁色都不知道,竟然也敢收藏這么貴重的玉,唉。
之前多次提到,但凡古玉,都有深淺不一的沁色。
玉石是自然礦物,玉石分子與水氣分子長時間接觸就會產生沁色,這也是長時間佩戴玉器會導致玉器顏色變深的原因。
“老先生,那叫沁色!是古玉都應該具備的特點,不過您這塊玉上面的沁色,卻很容易看出來是認為制造出來的。”
張天元還是不厭其煩地解釋道:“如果這真是一塊西周的古玉,那么這幾千年下來,受沁程度應該很深才對,顏色也應該自然通透。”
說到這里,他還特別指了指這塊玉上的沁色給那老者看。
那老者連連點頭。
張天元才有繼續道:“再看您這塊玉,沁色只流于表層,沁色跟底色之間一點過渡都沒有,根本就不像是經過數千年歷史沉淀之后的古玉,您明白吧?”
“造假的技術已經達到這種程度了嗎?”
老者唏噓不已。
張天元嘆了口氣道:“如今造假的手法五花八門,單說沁色方面,造假者往往會使用蒸、煮、燒、烤、醋酸浸泡,甚至涂抹顏色等手法摹仿古玉的沁色效果,但這些速成的沁色只能沁及表面,無法將沁色與底色融合在一起。”
“原來如此啊,我今天算是受教了。”
老者點了點頭道:“不管怎么樣,能從您這里學到東西,我便知足了。”
“小先生,我這里也有一塊玉,您給瞧瞧。”
或許是因為張天元的表現實在令人驚訝,在場眾人的這個情緒也是被挑動了起來,原本還只是觀望的人們,也都變得積極了起來。
張天元拿過那件玉器看了一下,倒是露出了驚奇之色。
“你這個可是玉豬龍啊。”
玉豬龍是我國古代對發現于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
20世紀80年代,玉豬龍作為紅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它曾給考古界帶來過震撼和驚喜,也曾引起過許多專家、學者的遐思和猜想。
玉豬龍這個出土于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中的玉器,整體彎曲,額部突起,兩只大耳朵豎起高出頭頂,似在微微扇動,極有動感。
圓睛略微突起,正視前方,炯炯有神。
鼻間至吻部有多道陰刻皺紋,吻部前突,首尾缺口完全斷開,尾部較圓滑。
中央有一大孔,背部靠頸際有一小圓孔。
該玉器因為外形特殊,所以一經被后人發現,就引起了后人的廣泛爭論。
考古界部分人將其定義為豬,也有部分人將其定義為龍,更有甚者認為它是熊。
而經過長久的爭論,現在業界普遍稱之為玉豬龍。
(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8/883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