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六二九章 珊瑚樹

按書名按作者  把本站分享到:

第二六二九章珊瑚樹樣式設置第二六二九章珊瑚樹小貼士:頁面上方閱讀記錄會自動保存您本電腦上的閱讀記錄,無需注冊  這幾個可都是玉器里面的行家,連他們都被吸引住了,那八成還真是有什么好玩意兒呢。

  想到這里,張天元也走了過去。

  透過人群的縫隙,張天元可以看到攤位上擺放著一件玉器。

  沒錯,就只有一件而已。

  那是一件珊瑚樹。

  相傳慈禧太后特別喜歡一枝鮮艷瑰麗的大號珊瑚樹,這枝珊瑚樹,全身長滿了一串串連理的櫻桃小樹,青梗、綠葉、紅果,嬌艷欲滴,鮮亮無比。

  此外,有一棵櫻桃樹上,還站立著一對珠玉鑲成的斑翎翠鳥。

  遺憾的是,這件陪葬品,至今下落不明。

  看到這東西,讓張天元不由的心情緊張了起來。

  “你這東西哪兒來的?”

  有人問道。

  “這是我們家祖傳的,你管得著嗎?”

  那人冷冷說道。

  一般這么說的,那肯定就是東西來路不正。

  從這個人的衣著打扮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能得到這東西,而且極有可能是慈禧的珊瑚樹,那么他搞不好就是在富城行宮附近弄到的東西。

  拿這玩意兒出來賣。

  若是沒被認出來還好,一旦被認出來,這可是要坐牢的啊。

  如果這個真是慈禧的珊瑚樹,那絕對價值連城。

  價值越高,這人也就越慘。

  只可惜因為宣傳的緣故,農村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事兒。

  人群里有一個人笑著問道:“好吧,我們不問你這東西從哪兒來的,那你總得說說這是什么吧?”

  “我找人問過了,這個是珊瑚樹,上面還有漂亮的翡翠雕飾。”

  那中年農民開口說道。

  “真是珊瑚樹?看起來蠻漂亮的,不過估計是騙人吧。”

  “看東西倒是真不錯,可惜我不懂玉啊,可不敢亂玩。”

  “我在網上看過幾篇有關文章,傳授如何在地攤買到好玉,還能撿漏。不用具體看內容,就覺得這是在誤人子弟,誤導剛剛入門的新手。”

  說這話的,是一個玉器專家。

  “新人就不能撿漏了啊,萬一這珊瑚樹是真的呢?”

  有人不服氣道。

  那專家笑道:“不可否認,我們似乎有一種地攤購物的情結,愿意在早市買帶著泥土的青菜、愿意在集市上買廉價的小商品、以至于愿意在地攤上買玉甚至是買古玩。”

  “這其中有著相同的購物心理:圖便宜,即使東西品質差一些,樣子難看些,但足夠便宜就可以,這充分體現了勤儉持家的優秀美德。”

  “在早市買青菜,是可以的,因為即使沒有經過清洗、賣相不好,但蔬菜還是蔬菜,本質上和超市的凈菜沒什么太大的差別,而地攤上的玉就不同了。”

  “這里我并不是說地攤上絕對沒有好玉,但是對于玩玉的新手們,地攤買玉絕對是陷阱,花錢買垃圾!”

  這人說話倒是實在,張天元對他的說法是比較贊同的。

  他要不是因為有鑒字訣和地氣,那絕對是不敢輕易在地攤上買玉器的,因為吃虧上當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有人不服氣啊。

  “哼,你這么說,其實是不想別人跟你爭吧?”

  那專家有些生氣道:“我說我的話,你們愛聽不聽,有人聽就好。”

  “這位先生,您別生氣,給咱說說吧,我們喜歡玉,可就怕上當,您倒是說說,為什么不能在攤位上隨便買玉?”

  那專家聽到這話,算是心里頭舒服了一點,這才繼續說道:“首先,好玉在自然界中的存量就非常少。”

  “雖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產玉石,但玉的品級普遍比較低,真正優質的玉,如和田玉籽玉和高品級的翡翠十分稀少,所以這些好玉在正規的玉店里都比較少見,怎么可能出現在地攤上呢?”

  張天元點頭道:“這話不假。”

  “其次,有好玉的商家不會把好玉放在地攤上賣,除非賣主自己不知道玉的價值,但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在現今信息如此發達的社會,不會有人因不識貨把好玉賤賣的。當年那些收藏大家在地攤撿漏的經歷已經永遠地成為上世紀的傳說,不會再出現了。”

  雖然對于這位專家的這番話不敢茍同,不過這對于新手來說還是適用的。

  攤位上的好玉的確少的可憐,這沒錯。

  那專家繼續說道:“買玉和買其他消費品不同,品質低的玉石與石頭相差不大,既沒有美感、也沒有收藏價值。”

  “之所以還有很多人愿意在地攤淘玉,不論他們是否愿意承認,就是貪便宜的心理在作祟。”

  “想以便宜的價格買好玉,這種心理千萬要不得,還是把錢存下來,積攢到一定數量時買好玉。”

  “玩玉藏玉不在于數量多少,不在于個頭兒大小,而在于品質精!”

  “啪啪啪!”

  那專家說完話,張天元立即就拍掌了。

  其余人也有不少跟著鼓掌的。

  像這樣實誠的專家,真得很少見了。

  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在外面說這樣的話的,因為得罪人啊。

  但他既然說了,那真正明白事兒的,都知道是為自己好。

  前不久就有這么一條報道,從省內多家珠寶檢測站獲悉,檢測中多次發現玻璃冒充和田玉的情況。

  其中福城一男子深受其害,他今年花了20多萬元買“和田玉”,經檢測機構檢測,竟是玻璃。

  花了20多萬,買到的竟然是玻璃,而關于這樣的報道屢見不鮮:

  據報道,一家拍賣公司的職員花了將近12萬從帝都潘家園買到的和田玉,最后發現不過是玻璃做的廉價貨…

  送檢一個和田玉鐲子,檢測之后卻和玉沒有一點關系,是脫玻化玻璃制成的。

  這某市質檢院珠寶貴金屬檢測中心的一個真實案例。

  檢測人員說:“當時問情況,得知這個玻璃鐲子花了5萬元,還是經熟人介紹的。”

  這樣的例子在業內并不少見…

  寶玉石檢驗站為郭老伯一塊重達3746克的“軟玉”做鑒定,結果同樣是玻璃所制。

  這是郭老伯花好幾萬元買下3件軟玉擺件…

  哈爾城市民張某一年前花了上萬元從市場上淘了一件和田白玉的掛件,每天都愛不釋手,最后經過鑒定竟是玻璃仿制品…

  王女士,在某城市珠寶展會上購買了一塊和田玉,標價是8888元,經過她反復砍價,最終以4000元成交。

  最后發現,這塊幾千元買的,竟是用玻璃做的…

  關于這種買到玻璃的新聞有很多,在一些質檢中心,每年都會有諸如此類數不過來的案例。

  (未完待續。)

飛翔鳥中文    鑒寶秘術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