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刀只有不到一尺長,卻能整齊的切開五尺巨石,不僅是因為石頭順著刃口裂開,更重要的是有一股勁力沿刀刃透石而過。那只是普通的石刀并非法器,若山也并未施展其他的神通手段,這就是開山勁中的武丁功!據西嶺所知,若山至少是一名四境修士,他從未見過這樣的修士還去下苦功修煉開山勁的。一位練成了開山勁的戰士,當然很強大也很受重視,但其地位卻遠不能與那些真正的修士相比。這倒是其次,說不定蠻荒部族中有就修士自己愿意修煉開山勁,還有若水那等修士親手編織葛布呢,但開山勁在民間并不流傳。想修煉這門功夫,必須是健康強壯的男子,才能受得了那樣日復一日艱苦磨礪,不僅脫離了勞作且需要比平時多得多的供養,普通人誰能練得起?普通人家或村莊,不可能專門供養壯勞力天天去干這種事,就算能練得起,也未必能練得成,上百人里能練成一兩個就不錯了,還要吃那么多的苦頭,誰又愿意呢?所以開山勁只能是國家培養精銳武士的秘傳功夫,在大規模征召的的軍隊中挑選壯士進行訓練。數百年前,第一代國君進入巴原建立巴國的時候,所招募的勇士中有三百人練成了開山勁。他們為國君架橋開路、征戰四方,被后人稱為三百武丁。武丁最早其實是一種稱號,意思是最強壯有力的勇士,后來有些人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名字,開山勁的最高境界也被人稱為武丁功。這三百武丁,有人在戰場上捐軀,也有少數人后來返回了各自的部族,剩下大部分一直都是國君的親衛、終老于國都中。民間很難修煉開山勁也無其秘法傳承,它一直都是國家所掌握的培養精銳武士的方法,當巴原分裂為五國之后。情況仍是如此。可是若山這位蠻荒部族的族長,修為不僅至少突破了四境,且將武丁功練到了如此境地,當然令西嶺驚訝異常。若山聞言大聲答道:“我是路村族長、族人以路為姓,此姓得自我的祖先路武丁。他是巴國開國國君剛剛進入巴原時的座前武士,亦是逢山開路之英雄。路村族人世代修煉的開山勁,便是這位祖先所傳。有魚村的祖先。當年只是為巴國理正挑擔的仆從,清水氏的封地與他們何干?魚大殼所謂的繼承,難道是想讓國君縱仆竊其主嗎?清水氏已滅,山中各部族皆居其故地,若真要追論國中禮法,開國之君座前英雄。難道還比不上一位后世大臣的挑擔仆從嗎?就算國君要在此地新封氏號,也輪不到魚大殼吧?”巴原上的國度,最早就是在各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建立的。所謂聯,就是各部融合,修建城郭、開鑿道路、對外征戰,像是被一根繩子系在一起;所謂盟,就是繩子上打的結。大家共同遵守的約定。outputcontent('2','2580','4898352','0;
(環球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