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 紅軍時期主要兵工廠資料
以技術水平與生產能力排序,前者重于后者,有過遷址更名的只列最后的地址與廠名:
1,閩北兵工廠
1931年7月,閩北根據地嶺陽兵工廠遷至崇安縣大安鎮范畬村,并改名為閩北兵工廠,歸屬閩北分區委員會領導。初期只有80多人,到1934年上半年,閩北兵工廠進入鼎盛時期,有300多人,能制造步槍、手提機槍(沖鋒槍舊稱)、馬刀和刺刀,檢修迫擊炮彈,制造各種零配件和修械工具等。產量最高時每月可制造各種槍1000余支,制作炸彈、地雷10000多枚,生產手榴彈3000多枚,槍彈15萬發,保證了閩北蘇區武裝斗爭發展的需要。
ps:這個兵工廠大概比其他所有的加起來都牛b,能造步槍、沖鋒槍、子彈、手榴彈、地雷,產量也很可觀(不過與國統區的大廠還是不能比),在國內應該能夠排進前20了,而且位置較為隱蔽,35年5月還在堅持生產,主角得以完整地接管,在本書中兼并該廠是主角軍工事業得以飛躍性發展的第一個契機。
2,通江兵工廠
1933年初,紅四方面軍在四川通江縣城南的茍家灣辦起了通江兵工廠,工廠人數很快增加到100多人,其中有的當過鐵匠、木匠,有的在舊兵工廠里干過。他們靠幾盤紅爐起家,在修理槍支的同時制造手榴彈和槍彈。同年10月,紅軍繳獲了130多臺機器和大批原材料,吸收了幾百名技術人員和工人,成為當時各根據地兵工廠設備最多、技術力量最強的兵工廠(但個人認為綜合來說不如極盛時期的閩北兵工廠)。從建廠到1935年上半年疏散轉移為止,該廠共生產槍彈110萬發,麻尾手榴彈101萬發,修配機槍200余挺,迫擊炮200余門,還修好了大批長短槍。
3,官田兵工廠
又稱中央紅軍兵工廠,是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直屬兵工廠。由白石紅軍修械廠、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修械所和紅三軍團修械所等單位于1931年10月合并而成,廠址設在江西省興國縣蓮礦區官田村。一般認為,官田兵工廠的建立,開啟了人民兵工實質性的發展。該廠初期有250多人,200多把銼刀,100多把老虎鉗,4臺打鐵爐。1932年獲得2臺車床、1臺30馬力發電機、一個鼓風機,工廠人數最多時約1000人。中央紅軍1934年開始長征時,該廠停產結束。該廠共修配4萬多支步槍,制造40多萬發槍彈、6萬枚手榴彈、5000多枚地雷,修理2000多挺機槍、100多門迫擊炮、2門山炮,為反“圍剿”斗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ps:中央紅軍兵工廠實力自然是不弱的,但長征紅軍帶走了絕大部分技術骨干和重要設備(后來基本都在湘江之戰中被迫丟棄),中央蘇區又是國民黨軍的重點圍剿對象,留下進行游擊戰的兵工廠干部職工傷亡很大,主角獲得的幫助其實相當有限,但比起完全白手起家,畢竟是要容易得多了。
4,閩浙贛兵工廠(洋源兵工廠)
1931年12月,贛東北根據地建立江沖源兵工廠,該廠分設弋陽縣江沖源、齊川源兩個加工基地。至1933年冬,組成閩浙贛兵工廠,因位于江西省德興縣洋源村,又稱洋源兵工廠。閩浙贛兵工廠時期設制造、炸彈、子彈、翻砂、木工、硝磺等6部。其中制造部制造槍炮;炸彈部制造手榴彈、迫擊炮彈、大小型挨絲地雷(即一個敵人踩響一枚地雷后,連帶幾十枚地雷都炸響的地雷群);硝磺部主要制造紅硝、馬硝、火藥、等。1934年上半年有800多人。1935年3月,德興蘇區界田橋防線失守,上級決定埋藏該廠的機器,全部工人改編成游擊隊,轉入游擊戰爭。
ps:這個兵工廠不算太強,但它有三個亮點,第一是技術負責人為后來的軍工大牛劉鼎;第二是有制造迫擊炮(雖然是傳說中的35mm微型迫擊炮)的能力;第三是位置不錯、有機會被主角碰上,而且解散的日期距離紅十五軍殺到閩浙贛的時候不到兩個月,那些機器設備還不至于完全毀壞,所以書里就用上了......
5,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兵工廠
該廠于1931年1月在河南省新縣陳店鄉柴山堡佛爾寺建立,其前身是1929年10月鄂東特委在湖北黃安(今紅安)縣石板溝建立的一個小兵工廠。1931年4月上旬,國民黨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二次“圍剿”,該廠被迫從河南境內再次遷到湖北黃安縣紫云區熊家咀。接著,河南省新縣黃谷的紅軍造槍局和黃安縣席家崗的紅軍修械所與該廠合并,從此規模擴大。該廠有300多人,設有總廠和4個分廠。1932年4月,國民黨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同年7月,該廠奉命解散。該廠共生產撅把子槍4000支、仿漢陽造步槍800多支,手榴彈1萬多枚,復裝槍彈21萬發,修配槍支1.1萬支。
6,紅四軍軍械處
于1928年7月創辦,位于井岡山茨坪店上村。創辦時只有30多人,用磚塊、石頭砌成大爐;用土法燒炭、煉鐵;所用工具只有榔頭、鐵錘、鉗子;當年用手工制造單響槍(原文注釋有誤,應該指老套筒等只能一發一發裝填子彈的舊式步槍才對。),修理破損槍支。1929年12月,紅四軍參謀長袁文才率領游擊隊攻打茶陵,繳獲反革命武裝挨戶團羅光紹所辦兵工廠的全套設備,使軍械處的設備大大改善。隨后遷往贛南黃洋界的梅樹下村,軍械處改稱兵工廠。除修理槍支外,還能制造5響槍(原文注釋是帶有5發彈倉的半自動步槍,顯然是外行人所著,事實上解放前中國根本沒有批量生產出任何一款半自動步槍,個人認為此處應該是指類似中正式、三八式等等以彈倉方式供彈的拉栓式步槍,彈倉為5發容量,區別于漢陽造等打一槍就得重新裝填一次子彈的老式步槍。)、麻尾手榴彈等多種武器,改善了紅四軍與地方武裝的裝備。
7,陜北修械所
1933年,劉志丹領導陜北人民武裝起義后興辦了2個修械所:其一是安定楊道嶺修械所,隨軍機動,人們稱之為“騾子背上的兵工廠”,主要是制造麻尾手榴彈與修理槍械;其二是清澗修械所,主要是制造馬刀與紅纓槍。修械所工人有的是農村鐵匠,有的是河南樊仲秀(孫中山曾任命其為豫軍討賊總司令,系河南軍閥)兵工廠轉來的工人,使用簡陋的工具進行手工作業。1935年,在解放延長石油礦區的戰役中,繳獲了3臺車床、1臺砂輪機、1臺柴油機,修械所開始使用動力機械。1935年夏,楊道嶺修械所遷至瓦窯堡小漕灣,有員工130人。
8,躲獅坪兵工廠
1934年12月,紅二方面軍的第二、第六軍團在湖南省永順縣塔臥創辦了“湘鄂川黔邊區臨時修械廠”。人員是抽調的紅軍戰士和當地的鐵匠、木匠,共有50余人。工廠有紅爐、子彈、翻砂、修理、炸彈幾個車間。后來,工廠搬遷到湖南省永順縣龍家寨的躲獅坪(今多土坪),改稱躲獅坪兵工廠,規模達330多人。1935年4月中旬,紅軍撤離永順時,兵工廠隨紅軍遷移,直到第二、第六軍團開始長征時,抽調部分人員組成修械所,其余人員就地疏散。
9,洪湖兵工廠
又稱湘鄂西兵工廠,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建立的一個較大的兵工廠。該廠的前身是湖北省石首中心縣委于1928年創辦的石首修械所。1930年7月,賀龍領導的紅四軍與周逸群領導的紅六軍在湖北省陡湖堤會師,兩軍合編為紅二軍團。于是,石首修械所被擴建成紅二軍團洪湖兵工廠。1932年,國民黨再次大規模“圍剿”湘鄂西蘇區,為了兵工人員的安全和機器不落入敵手,工廠將機器沉入湖中,人員疏散轉移,洪湖兵工廠至此結束。其盛時有250多人,設有鍛工科、模型科、機械科、輕工科、子彈科和機修、機械兩個車間。賀龍曾3次到該廠視察。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