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新傳

哥薩克志略(轉帖)

哥薩克(烏克蘭語:Козаки;俄語: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最初是指一些半獨立的韃靼人部落。他們從中亞突厥國家逃到黑海北部從事游牧,也以種地,打獵,與打劫為生。哥薩克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和精湛的騎術著稱,并且是支撐俄羅斯帝國于17世紀往東擴張的主要力量。

哥薩克無疑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群之一:

-----哥薩克不是獨立的民族,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與民族個性

-----哥薩克不是正式的軍隊,卻有著比正規軍更強的戰斗力

-----哥薩克不是一個國家,卻進行著拓展國家版圖的瘋狂的領土擴張

-----哥薩克的歷史不長,卻創造了遠比自身歷史驕傲千百倍的輝煌

-----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哥薩克,在他們的血管里卻涌動著歐亞多民族的血液

哥薩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要想了解一個民族,就去了解它的歷史;要想了解這個民族的特點,就去了解它的文化。本文將帶您走進哥薩克奇特的歷史和文化,為您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

上部:光榮與野蠻的歷史

題記——歷史是一面鏡子,既能照出一個民族的過去,也能昭示它的未來。

一、戰爭的寵兒

同吉普賽人一樣,哥薩克人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群體之一。如果說吉普賽人是大篷車上的民族,那么哥薩克就是戰馬上的族群。

提到哥薩克,就會使人想起蘇聯早期電影《克楚別依和《夏伯陽中響遏行云的史詩般的哥薩克英雄形象。在俄羅斯有不少反映哥薩克的文學作品,其中較著名的有托爾斯泰的《哥薩克人、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尤其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描述了十月革命前后頓河哥薩克的生活,既有沖鋒陷陣的英姿,也有在倒映著篝火的靜靜的頓河畔高歌起舞的奔放……極具浪漫而富有張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與沖動。

然而,當我們來到哥薩克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的頓河流域時,卻沒有見到想象中的哥薩克,我們走訪了大大小小的哥薩克村鎮,當地村民幾乎眾口一詞地說:“我們就是哥薩克。”你們就是哥薩克?那戰馬呢?軍刀呢?披風呢?篝火呢?在這些哥薩克后裔的身上哪里還能看到其先輩的遺風?昔日的哥薩克早已蕩然無存!

只有在博物館中,在當地村鎮的傳統節日里,你才能見到那些穿著黑的、蘭的、綠的各式哥薩克軍服,胸前掛滿勛章,留著向兩邊翹起的哥薩克胡子,帽沿下竄出一縷卷發的男人們和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們聚集在村鎮中心的廣場上載歌載舞,唱著或激昂、或悠揚的哥薩克民歌.只有這時,你才能找回一些當年哥薩克的影子。

難道叱咤風云的哥薩克真的消失了嗎?當地人告訴我們,哥薩克的歷史應當從史書上、博物館、歷史遺跡和人們的記憶中去尋找,哥薩克的今天應當從現實中去尋找,而哥薩克的族群特性與族群精神則應當從他們的宗教和文化中去探尋。

“哥薩克”一詞首見于1240年的《蒙古秘史,1380年在俄語中正式使用казаки,即“哥薩克人”這一稱謂。

哥薩克(Kozacy,Cossacks)一詞源于突厥語,含義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這是蒙古-韃靼人和突厥人對他們的稱呼。

哥薩克不被認爲是獨立的民族,而是一種軍事團體,其成員主要是斯拉夫人(如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波蘭人,特別是俄羅斯人占絕大多數),此外還有少數韃靼人、高加索人、格魯吉亞人、卡爾梅茨克人和土耳其人等,但他們是一個保持傳統的人群共同體。

哥薩克并沒有被認定為一個單一的民族,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斯拉夫民族的成員逐漸匯集所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歷史和文化特征的地方性群體。

關于哥薩克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哥薩克的歷史早于古羅馬的伊特魯利亞人。也有學者認為他們是突厥可薩人的后代,其實,以其說他們是斯拉夫化的突厥人,還不如說他們是蒙古-突厥化的斯拉夫人(宗教除外)。從遺傳學上看,他們同生活在高加索和俄羅斯南部草原的突厥人有關聯。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哥薩克是公元4---5世紀起,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突厥人向黑海沿岸和俄羅斯南部草原的民族大遷移中,以斯拉夫人和東正教為基礎形成的;得到普遍公認的說法則是蘇聯史學家的觀點:哥薩克是在14----17世紀出現的“自由民”,是隨著俄國農奴制的確立而形成的,后逐漸演化成一種軍事組織并在18-20世紀初發展到了它的全盛時期。

13世紀開始,一些古羅斯和波蘭-立陶宛的斯拉夫人為了逃避蒙古帝國中欽察汗國的統治而流落到俄羅斯南部地區,包括頓河流域、第聶伯河下游和伏爾加河流域。金帳汗國經過內戰、帖木兒的侵略、俄羅斯人的起義,從而瓦解(15世紀)以后,以黃金家族繼承者自居的蒙古—韃靼人以及各種各樣的突厥人仍然生活在頓河—伏爾加河流域、高加索、烏拉爾等地。15、16世紀時,一些不愿成為農奴的俄羅斯、烏克蘭農民和城市貧民(主要是青壯年),遷徙到由于欽察汗國被推翻之后的統治權真空地帶——南俄地區。上述歷史背景下,哥薩克人的來源正是這些由於種種原因的移民,草原遼闊無垠,飛禽走獸隨處可見,是游牧民族理想的家園。

這些逃亡異鄉的哥薩克人在后來和蒙古—韃靼人、突厥人的接觸中,逐漸熟悉并且學會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習俗、戰爭藝術。從那時起,他們注定被深深地烙下了游牧民族的烙印——他們沸騰著英勇無畏的血液,具有強烈的征服玉望,并且具有難以被征服的性格。這些人被稱為“哥薩克”,即突厥語中的“自由人”。

當然,哥薩克人信仰東正教,他們并沒有象蒙古—韃靼人、突厥人那樣信仰伊斯蘭教或者原始的薩滿教,這也是他們相對于其他蠻族更文明,從而沒有被徹底突厥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哥薩克人的語言也不同于正規的俄語,它包含了大量的借用的蒙古、突厥詞匯。在現代,一個城市化的俄羅斯人不能聽懂哥薩克的俚語是毫不奇怪的。

早期哥薩克人生活在人煙稀少的邊遠省份,給人當雇工或在邊境服役,居無定所,四處流浪。為了圖存,他們主要從事捕魚和狩獵,并且長期和其他游牧民族互相掠劫。有時,他們也劫掠來往行商,甚至襲擊黑海沿岸的城市和村鎮。通常,他們用魚類制品、皮貨和其他戰利品去換取他們生活所必須的糧食、燒酒和武器。他們為了和南俄草原的克里米亞韃靼人、諾蓋韃靼人、巴什基爾人、卡爾梅克人以及北高加索諸民族等等行行色色的游牧民族爭奪牧場,發生了一連串的血腥戰爭,得以生存下來,從而贏得了其他游牧民族的尊重。

15世紀中葉,南方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對斯拉夫國家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這時,在抗擊土耳其人和韃靼人的進犯中捷報頻傳的哥薩克名聲鵲起,成為波蘭公國和羽翼未豐的莫斯科大公國在同南方異族的征戰中越來越倚重的力量。正是這個時期在組織結構、軍事風格、宗教信仰、民族特點、生活習俗和文化心理上奠定了哥薩克未來發展的軌跡。16世紀時,哥薩克人仿照蒙古人的形式,出現了一些軍事組織,他們有經自由選舉產生的統領、百人長、大尉所組成的“哥薩克最高軍事會議”機構,統領自己的軍隊。15世紀下半葉——16世紀初,哥薩克人在俄南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權。這些分散的“自由民”為了對抗封建國家的壓迫和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東南部的第聶伯河、頓河、伏爾加河、捷列克河及雅伊克河一帶出現了由貧苦農民組成的,獨立于中央政府的名為“自由哥薩克”的自治村社。東歐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薩克族群多數以河流命名,如“頓河哥薩克”。

在俄羅斯歷史上,沙皇通過收買哥薩克上層人物而控制哥薩克人,以掌握哥薩克軍隊,驅使和誘騙他們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和進行侵略擴張充當馬前卒。哥薩克軍團曾一度成為沙皇俄國侵略擴張的雇傭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極其殘暴(象他們的老師蒙古人)。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資源,18世紀成為特殊軍人階層。

自16世紀起,哥薩克因替沙皇政府鎮守邊疆,被免除勞役和賦稅,并獲得一定的俸祿和相當數量的土地,1618年沙俄政府開始向頓河哥薩克發放軍俸。隨著軍事活動在哥薩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增,戰利品和俸祿成為其重要的生活來源,但卻在相當程度上遲滯了當地區經濟的發展,唯一勃興的是釀酒業,因為對于嗜酒如命的哥薩克來說,酒精猶如空氣、糧食和水一樣不可或缺。16世紀下半期在上述地域相繼建立了哥薩克軍事州,從而使流動性極大的哥薩克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對于他們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個時期,哥薩克開始從事捕魚、狩獵、養蜂和采鹽等生產活動,后發展到畜牧業和農業。18世紀哥薩克的葡萄釀酒業蓬勃興起,到了19世紀已名揚四海。1883年僅在頓河地區就有8000多個葡萄園,年產葡萄酒近25萬普特,1901年發展到11600多個葡萄園,年產酒44萬多普特,短短14年產量增長了近一倍。該地區的齊姆良斯克、拉茲多羅斯克和麥利霍夫斯克三鎮成為遠近聞名的釀酒中心。

哥薩克人除了領有御賜俸祿、免交土地稅之外,起先還擁有相當大的行政、司法和外交自治權,成為俄羅斯歷史上享有最多特權的群體,但這種特權是哥薩克以為沙皇效力為前提,以奉獻生命及犧牲和平生活為代價的。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張的過程中哥薩克是沙皇的主要依仗。

18世紀初,隨著沙俄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從彼得一世起全面加強了對哥薩克的控制和利用,1722年沙俄政府決定,將哥薩克事務由外交委員會轉歸軍事委員會管理。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哥薩克內部出現貧富分化。18世紀70年代,震撼全俄的哥薩克農民大起義爆發之後,沙皇在對哥薩克實行懷柔政策的同時,進一步消減了它的自治權限,從而將這股桀驁不馴的職業民間武裝牢牢地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

哥薩克作為有組織的軍事團體,最早出現于16世紀中期,如南俄地區的頓河哥薩克軍和捷爾斯克哥薩克軍等,但大多數則是隨著18世紀上半葉彼得一世的軍事改革于19世紀中期陸續建成的。到20世紀初,形成了頓河軍、庫班軍、烏拉爾軍、捷爾斯克軍、奧倫堡軍、謝米列臣軍、阿斯特拉罕軍、烏拉爾軍、后貝加爾軍、西伯利亞軍、烏蘇里和阿穆爾軍等12支主要部隊,此外還有建于1917年的葉尼塞哥薩克軍和雅庫特哥薩克軍等若干較小的軍事分支。

隨著俄國疆土的擴展,從最初聚居在頓河沿岸和第聶伯河下游,哥薩克相繼出現在烏拉爾、伏爾加河下游、中亞細亞、高加索、西伯利亞等地。在沙俄統治主的扶持下,哥薩克這部在內憂外患中鍛煉出來戰爭機器,轉戰在西起黑海、亞速海,東至黑龍江、太平洋,橫貫歐亞大陸一萬余公里的廣袤疆土上,到20世紀初已迅速膨脹,成為一個擁有5300萬俄畝土地(約合5780萬公頃),440萬哥薩克,轄區總人口超過1000萬的龐大的軍事集團。

十月革命之后,哥薩克人少數參加布爾什維克政府的蘇聯紅軍,多數參加反政府的白軍。國內戰爭后,作為社會階層的哥薩克已不復存在。多數人在集體農莊勞動。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哥薩克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中建立重大戰功;同時也有一些人趁機反叛蘇聯的統治。

二、獨特的軍事體制

俄羅斯地域廣闊,分散在各地活動的哥薩克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各地哥薩克軍首領,即“阿達曼”,是該軍及其統轄的哥薩克軍事州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州下轄若干村鎮,其最高首長也叫阿達曼,經由村民選舉產生,約每三年選舉一次。

哥薩克軍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野戰軍,其主要任務是戍邊和對外征戰;二是內衛軍,擔任警衛和維持地方治安。其基本建制有團、營和百人隊(相當于連),團的編制約600---900人。

在長期的征戰中,哥薩克社會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平戰結合的軍事化體制。村民們平時從事各種生產活動,一有戰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出征者自備武器、馬匹和干糧。每個哥薩克的服役年限大約20年左右,如頓河哥薩克最初規定30年,1875年減為20年,1909年后又減為18年。哥薩克的男人實際上從15歲就開始了軍事訓練,但正式服役要從18歲算起:3年預備序列,12年作戰序列和3年后備序列,36歲退役后轉為民兵。

軍官的選拔早期來自軍士,條件是服役12年以上并經考察合格者。但是通過這種方式選拔的軍官素質不高。為了培養專業化的軍事人才,各地哥薩克相繼建立了軍事教育學校。建于1869年的“哥薩克士官學校”是頓河哥薩克的第一所軍校。該校學制為7年,學生畢業后或加入作戰部隊或選送到俄羅斯其他軍校進一步深造。到1905年該校共培養出180名士官。除了這類專業軍校外,還建有若干普通中小學軍事學校。

一部哥薩克歷史就是一部征服與反征服史。哥薩克人從最初的結夥擄掠到后來的南征北戰,在其五、六百年的發展史中,戰事幾乎從未間斷過。例如,頓河哥薩克從1552年參加伊凡四世奪取喀山戰役到1920年作為軍事組織被解散的368年間,僅大規模的戰爭戰役就參加了24次,平均每15.3年一次,其中最長的一次戰爭打了26年。

哥薩克參加了從18世紀------20世紀前半期俄國和蘇聯的所有戰爭,如彼得大帝發動的俄瑞北方戰爭、亞速海遠征、克里米亞遠征、波斯遠征,兩次俄波戰爭,六次俄土戰爭,僅20世紀頭20年它就參加了三次戰爭,即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在1812年抵抗法國侵略遠征的衛國戰爭中,哥薩克有90個團參戰。在一戰期間,哥薩克投入了164個騎兵團、54個營、30個特種步兵營、9個騎步營、179個百人隊、78個五十人隊、63個后備百人隊和3.5個炮兵連,總兵力近30萬人。

在和平時期,哥薩克的本分,就是在漫長的俄國邊界上戍邊御侮、保家衛國。如:頓河哥薩克軍鎮守南部邊界,捷爾斯克哥薩克軍防守高加索一線,烏拉爾哥薩克軍負責東南邊界。為了抵御準格爾人的侵擾,于1808年建立了西伯利亞防線哥薩克軍,并構筑了5條防線,其守衛的邊防線由1787年的2400公里增加到1803年的5038公里。哥薩克所擔負的守土任務之繁重由此可見一斑。

哥薩克之所以在疾風暴雨的征戰中所向披靡,是因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群像他們一樣只為戰斗而生,這支用血肉長城縂在最關鍵的戰役中贏得關鍵性的勝利。他們以鉄血熔鑄的苦斗精神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沙皇曾賜予其擔任御林軍的榮寵,無論在沙俄還是蘇聯時期,哥薩克都是被授予錦旗和近衛軍稱號最多的部隊。在長期征戰中,哥薩克戰將如云、群星璀璨,涌現出眾多出類拔萃的軍事將領。頓河哥薩克軍首領普拉托夫將軍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在1812---1814年的抗法衛國戰爭中,他在決定戰爭勝負的莫斯科近郊博洛迪諾戰役和進軍巴黎的作戰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令拿破侖這位打遍西歐無敵手的天才統帥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如果我的軍隊有這些哥薩克,必將橫行于天下!”

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革命與反革命的廝殺中,無論紅軍還是白軍,最能打仗的恰恰是哥薩克。如鄧尼金、高爾察克、克拉斯諾夫等都是著名的白衛軍哥薩克將領;而紅軍哥薩克中也有眾多戰將,如庫班哥薩克將領克楚別依,烏拉爾哥薩克夏伯陽,最著名的則是傳奇英雄、蘇聯元帥布瓊尼,他指揮的紅軍第一騎兵集團軍所向無敵、威服四海。

在莫斯科的繪畫藝術博物館有一幅斯大林會見紅軍第一騎兵集團軍高級將領的油畫。哥薩克將軍們那種談笑閑強虜灰飛煙滅、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豪邁氣概給人以極大的震撼力,此刻,你才能真正領略到什么叫做“史詩般的英雄”!

其實早在此前數百年,哥薩克騎兵就已經令周邊民族聞風喪膽,俄羅斯征服中亞、吞并遠東龐大領土的時候,無時不閃現他們的身影,剽悍,野蠻,甚至是亡命等詞匯,都可以被用在他們身上。反過來說,也證明他們的戰斗力之強是當時的中亞各游牧民族所無法比肩的。他們是冷兵器時代西方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從歐亞南部大草原,進入東方站穩腳跟的軍隊,(雖然這其中他們干了不少見不得人的構當)而在此之前,敢于入侵者無不鎩羽而歸。

三、地位顯赫的頓河哥薩克

在哥薩克的12個分支中,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有頓河、庫班和捷爾斯克三支。頓河哥薩克則是其中歷史最悠久、實力最強大、戰績最輝煌的一支,其主要居住地在頓河流域。

頓河位于俄羅斯平原南部,北起圖拉州,南至亞速海,全長1870公里,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頓河流域地勢平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頓河哥薩克提供了理想的棲息環境。頓河,這條因肖洛霍夫的不朽名著《靜靜的頓河而聞名于世的河流秀美如畫。頓河從作家的故鄉流過,河水在并不寬闊的河床里靜靜地流淌,悄然無聲、平滑如鏡,幾只打魚的小船仿佛被凝固在水面上;兩岸綠草如茵、炊煙裊裊,遠處高高的山崗上一座雄鷹展翅的巨型石雕象忠誠的哨兵警惕地捍衛著故鄉的土地;如洗的碧空下,風卷白云如青鬃烈馬載著驍勇善戰的哥薩克騎兵呼嘯而過……如詩、如畫、如仙境,那種美不是中國江南水鄉的小家碧玉,而是廣袤的俄羅斯大地豐腴、粗獷和深邃的陽剛之美。正是頓河孕育了哥薩克俠肝義膽的個性和活力四射的激情。

從15世紀起,頓河出現了第一批哥薩克居住點,16世紀末在頓河以及北頓涅茨克河、麥德維查河、霍別爾河、布祖魯克河和熱列別茨河流域逐漸形成了綿延800多公里、擁有150萬人口的哥薩克居民點。20世紀初發展到134個村鎮,353萬人,其中哥薩克149萬,本地農民90萬,還有外來移民114萬。在俄羅斯境內,每三個哥薩克中就有一個是頓河哥薩克。頓河哥薩克擁有哥薩克最龐大的軍隊,其常備部隊約有20個團近3萬人,一旦發生戰事即可擴編,以保證戰爭之需要。在一戰期間,頓河哥薩克投入了60個騎兵團、6個步兵營、136個獨立連、33個炮兵連和5個后備團,總兵力達10萬人,占哥薩克全部參戰人數的1/3,充分顯示出它在哥薩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時的頓河哥薩克軍事州轄區包括今日的羅斯托夫州、伏爾加格勒一部、盧契揚克、沃羅涅什州和卡爾梅茨克自治共和國。老切爾克是1644-1805年頓河哥薩克的首府,1570年頓河哥薩克在這里建立了軍事政治組織。老切爾克在鼎盛時期人口多達3.4萬,19世紀后日漸衰落,到20世紀已破敗不堪。1970年在肖洛霍夫的建議下,當時的俄聯邦政府于同年12月正式將老切爾克列為歷史文物保護區,使這個哥薩克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得以重現生機。老切爾克占地180公頃,現有居民1700多人,歷史文化遺跡100多處。

1805年頓河哥薩克首府遷往距老切爾克約30公里處的新切爾克。從19世紀初到十月革命前的100多年間,這里一直是頓河哥薩克的軍事、行政、教育與文化中心,蘇聯時期成為工業重鎮,現有人口20多萬。如果說在老切爾克看到的是逝去的歷史,那么新切爾克展現的則是現代與歷史交相輝映的雄姿。這里有高大雄偉的教堂,氣勢恢宏的頓河哥薩克軍事州首腦官邸,富麗堂皇的哥薩克軍官大廳,威嚴肅穆的士官學校和叱咤風云的人物雕像等等,無不顯示出其歷史上的輝煌。位于市中心的頓河哥薩克歷史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藏品最豐富的頓河哥薩克博物館,它詳細記錄了頓河哥薩克發展的歷史。

最值得彪炳史冊的是頓河哥薩克因在1812年抗擊拿破侖入侵中的輝煌戰績,而受到沙皇御賜鍍金軍刀和在首府新切爾克城東西入口處各建一座凱旋門的最高獎賞。一個城市建有兩座凱旋門,這在俄羅斯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市中心,民族英雄普拉托夫將軍的紀念雕像和凱旋門與博物館一起向世人炫耀著頓河哥薩克輝煌的歷史。

哥薩克的歷史是伴隨著侵略和擴張成長起來的,在輝煌的背后,哥薩克也有著極不光彩的一面。哥薩克是一個極具破壞性的群體。沙皇對哥薩克奉行的優厚土地政策更助長了他們的貪婪,為了攫取更多的土地,哥薩克不斷地遷徙和對外拓殖。

縱觀哥薩克的征戰史,除了19和20世紀兩次抗擊外敵入侵的衛國戰爭外,其余大多是領土擴張性質的征戰。其中向遠東地區的擴張持續時間最久、侵占的疆土最多。早在16世紀,翅膀尚未長硬的哥薩克就開始了向東方的遠征。1584年,頓河哥薩克首領埃爾馬克將軍率領哥薩克騎兵從庫丘汗人手中奪取了西伯利亞并將其歸入俄國版圖。在頓河哥薩克首府新切爾克的那尊巨型埃爾馬克銅像,就是為了表彰他的這一“豐功偉績”而建的。

到了17世紀中葉,哥薩克騎兵進入黑龍江流域,在沿江兩岸洗劫村莊、殺戮居民、搶筑城寨。19世紀40年代,沙俄利用鴉片戰爭之際大肆入侵我國黑龍江中上游北岸和下游兩岸,在那里設哨所、建村屯。1858年,阿穆爾和后備加爾哥薩克軍的締造者、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將軍親率哥薩克遠征軍進犯我璦琿城,迫使鎮守黑龍江的奕山將軍簽訂了《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但沙俄政府并沒有就此罷休,1900年哥薩克遠征軍又制造了令人發指的江東屯慘案,強行占領了黑龍江左岸的舊璦琿城。沙俄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后從我國掠奪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16世紀80年代以前,俄羅斯的東部邊界沒有超過歐亞分界線的烏拉爾山脈,從1584年埃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到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短短一百年間,其東部邊界已推進到太平洋,領土擴大了三倍以上。如果說一個世紀以前俄國還是一個地道的歐洲國家,那么一百年后它已成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在沙俄長達數百年的領土擴張中,哥薩克充當了沙皇侵略的幫兇和急先鋒。

四、哥薩克的消亡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社會主義的俄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哥薩克內部并非鐵板一塊,而是有著鮮明的階級立場。十月革命后,在頓河、庫班、捷爾斯克和西伯利亞等哥薩克聚集地相繼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傳統哥薩克對顛覆性的革命運動抱以懷疑和仇視態度,大批哥薩克榮譽軍人出于對革命的恐懼加入了保皇黨陣營,站在白軍一方同紅軍作戰。也有少數成為紅軍將領,如紅軍頓河哥薩克騎兵軍團司令弗米爾諾夫、紅軍混成騎兵軍團司令勃杜緬科,最著名的則是蘇聯元帥謝苗·克瓊尼指揮的紅軍第一騎兵軍,這些用紅色意識形態武裝了思想的哥薩克人無比狂熱的忠于蘇維埃政權,他們的驍勇善戰延續了哥薩克人的傳奇。面對白軍的反撲,蘇維埃對哥薩克地主、富農與上層軍官實行打擊、鎮壓,同時把普通士兵吸引到蘇維埃政權方面來。紅軍哥薩克為贏得國內戰爭的勝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戰局底定的國內戰爭后期,隨著蘇維埃政權的日益鞏固,俄共(布)中央做出了解散哥薩克的決定。從1919-1924年,各地的哥薩克相繼被遣散,許多紅軍哥薩克將領遭到逮捕、關押和槍殺,如前面提到的勃聶杜緬科和弗拉基米爾諾夫將軍先后于1920和1921年被處死。在30年代末的大肅反中,哥薩克更是難逃厄運。例如在哥薩克最集中的頓河州有許多人遭到無端清洗,僅在肖洛霍夫的故鄉維什卡區就有數百名干部被捕或被殺。作家試圖營救也險遭株連,由於斯大林出面干預才幸免于難。

30年代中期,隨著德國納粹黨的上臺,國際局勢日趨險惡。1936年斯大林下令在頓河、庫班和捷爾斯克重建哥薩克軍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能征善戰的紅色哥薩克作為紅軍的一員參加了所有最殘酷的會戰,其中最著名的有第4近衛庫班哥薩克軍和第5近衛頓河哥薩克軍,由頓河哥薩克組建的紅軍軍團從達吉斯坦自治共和國的基斯利亞爾一直打到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脈。英勇的紅軍哥薩克為保衛年輕的蘇聯,為粉碎德國法西斯的進攻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二戰結束后,哥薩克部隊再次被解散。

從20世紀20年代初---80年代末,除了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曇花一現外,哥薩克從此在俄羅斯大地上銷聲匿跡了。哥薩克的歷史出現了近70年的空白。

五、復興狂潮席卷全國

80年代后半期,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影響下,隨著蘇聯新一輪改革的開始和政治氣氛的寬松,哥薩克復興運動悄然興起,在頓河、庫班、捷爾斯克、西伯利亞、烏拉爾、烏蘇里和阿穆爾等地區以及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當時的蘇聯加盟共和國都相繼恢復了哥薩克組織。1990年6月,來自全蘇的30多個哥薩克組織和同鄉會在莫斯科發起成立了“大哥薩克圈”并制定了組織綱領和章程,以后又成立了全俄哥薩克軍事聯盟和哥薩克國際聯盟。此后,俄各地先后組織了哥薩克同鄉會,在西伯利亞、烏拉爾、頓河等地組建了30多個哥薩克聯盟的分支。

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74年的印有鐮刀斧頭的紅旗緩緩落下,白藍紅三色旗徐徐升起,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從而為哥薩克的全面復興鋪平了道路。重建后的哥薩克是一個集政治、軍事和宗教為一體的準軍事組織,它的指導思想是:在國家法律允許的前提下,恢復和發揚哥薩克的光榮傳統;它的口號是:“沿著父輩的路,為國家效力。”它的主要職責是:保衛國家、協助地方政權維持治安和為機關單位提供保安服務等。

目前,該組織面臨的三大任務是:一、宗教復興。宗教歷來是哥薩克組織賴以生存的基礎。弘揚東正教被認為是信仰回歸和哥薩克復興的前提;二、軍事復興。重建軍事組織并定期開展活動,恢復少年軍團、軍校和軍事俱樂部等;三、文化復興。建立哥薩克學校、召開哥薩克青年代表大會、恢復哥薩克的傳統節日和慶典活動等。

2002年秋,哥薩克組織利用全俄人口普查的機會進行了一次重新登記,以純潔組織、擴充實力。不過加入哥薩克組織是有條件限制的,只有那些祖上是哥薩克的人才被允許入會。但是哥薩克已被取締了七、八十年,經過了幾代人,其間還經歷了戰爭和各種政治運動,許多證明材料恐怕早已蕩然無存。盡管如此,不少人家還是保存下來一些有關哥薩克的證據或遺物,同時在當地的戶籍檔案和國家檔案中也能找到大量的證明材料。總之,只要能拿出任何表明自己是哥薩克后代的證據就可以加入該組織。

在短短十余年間,哥薩克便發展成為遍布俄羅斯許多地區的、具有相當規模的準軍事組織,并迅速蔓延到獨聯體國家,目前僅在俄境內登記的人數就達500萬人之多。此外,它們還與僑居國外的哥薩克團體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一個泛世界的哥薩克聯盟正在形成。同時,隨著哥薩克的復興,由哥薩克組織、哥薩克聚集城鎮的政府機構和個人創辦的報刊、雜志和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在蘇聯時期曾一度中斷的哥薩克史學研究不僅得到了恢復,而且在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掀起了一股哥薩克研究熱,發表了大量專著和論文。哥薩克作為一個特殊的社團組織在今日俄羅斯的地位、作用和影響不斷增強。

哥薩克組織在各地的分支機構名為“XX哥薩克軍事聯盟”和“大XX軍”,其最高首長仍稱作阿達曼,并授予將軍銜。各軍事聯盟下設若干區,各區軍事首腦被授予校級軍銜。如全俄最大的分支機構頓河哥薩克軍事聯盟和大頓河軍共設有七個區,哥薩克軍事聯盟的骨干人員被列入國家編制,穿軍服,戴軍銜,享受公職待遇,有固定工資,但數額略少于警察。

蘇聯解體后,不僅恢復了哥薩克組織,而且在俄聯邦軍隊中出現了整建制的哥薩克部隊。哥薩克軍復興的時間雖然不長,卻已多次派員參加了北奧塞第(俄聯邦自治共和國)、阿布哈茲(格魯吉亞境內)和南斯拉夫等境內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軍事行動。特別是在1995和2000年兩次車臣戰爭中,俄太平洋艦隊哥薩克陸戰團等一些哥薩克部隊再次打出了軍威。

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由哥薩克組成的第58集團軍第694獨立摩步營,因作戰勇敢有98人被授予國家勛章;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第104空降團第2營的90名哥薩克空降兵陷入2500多名車臣匪徒的重圍之中,他們與敵人頑強激戰3天3夜,直到彈盡糧絕,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這場戰斗僅有6人生還,其余84人全部壯烈犧牲。戰后有21名烈士被追授俄羅斯英雄稱號,63人榮獲勇敢獎章。

視戰爭如游戲,視流血如流汗,重出江湖的哥薩克豪氣不減,雄風猶在。

2005年,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提出《關于俄羅斯哥薩克人的國家義務議案,以法律形式保護了哥薩克人的使命與光榮。

六、哥薩克向何處去?

哥薩克這種特殊的社團組織具有兩面性:放任自流,有可能成為破壞性力量;引導得好,則可成為一股積極的建設性力量。

俄聯邦政府對哥薩克復興運動采取了組織自治與國家管理相結合的積極政策。1992年7月16日俄聯邦最高蘇維埃發布命令為哥薩克徹底平凡,恢復名譽。1994年5月13日,俄聯邦政府公布了《國家對哥薩克構想的基本條例,明確哥薩克是保障俄國家安全的因素之一。1997年俄政府決定恢復哥薩克為國家服役的制度,允許哥薩克組建準軍事部隊,由國家向其提供財政、物質等方面的保障,為其重建給予必要的扶持。2000年在哥薩克復興運動十周年之際,官方在新切爾克這個昔日頓河哥薩克的首府舉辦了大型紀念展覽。

顯然,政府在承認哥薩克組織合法化的同時,力求將其納入民族復興的主旋律和為國家服務的軌道,使其在復興俄國、穩定社會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發揮有益的作用。

俄羅斯人對于哥薩克的復興反應不一,有的說,這是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也有的認為,哥薩克是以軍事組織而存在、以戰爭為職業的,現在時過境遷,哥薩克已沒有存在的時代基礎。贊成也好,否定也罷,哥薩克復興運動必竟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發生了。它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政治、歷史、社會和民族背景,它反映了曾經有著驕人歷史的俄國衰落之后,廣大民眾渴望民族振興、國家崛起的普遍心理。

在復興狂潮中也出現了某些令人擔憂的傾向:《共產黨宣言中有一句著名的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在頓河哥薩克地區最大的城市羅斯托克市中心的一座高大建筑物上,赫然掛著一幅標語:“全世界羅斯托克人聯合起來!”在白俄羅斯的哥薩克網站上也寫有的“全世界白俄羅斯人聯合起來!”的口號,類似的標語口號屢見不鮮。還一些人主張全面恢復哥薩克的自治地位,要求在哥薩克地區實行傳統的土地所有制;有的甚至提出恢復君主政體,認為只有君主政體才能使哥薩克作為一個特殊的民族得以全面復興。

歷史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15世紀下半葉,俄羅斯在擺脫蒙古人的統治開始民族崛起之際,正是哥薩克興起之時。而六百年后的今天,在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的復興又一次與哥薩克的復興不期而遇。幾個世紀以來,哥薩克始終是沙俄帝國對外侵略擴張的馬前卒和急先鋒,在21世紀俄國的復興進程中哥薩克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