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新傳

第131章

“張新,雒陽的兵馬加上李、郭汜和弘農的張濟的軍隊足有十余萬,我軍士兵縱然精銳,可也不是鐵打的。此時讓他們兩方相互爭斗,我等坐收漁利豈不是省力。”趙云拉著張新解釋張遼的用意。

張新摸摸自己的下巴,說:“趙將軍,我知道將軍的意思,就是覺得我們出兵了卻不打仗而有點……”

“行啦!或許沒仗打,但一定會有架打的。董承尚且不愿我軍趕到雒陽而率軍趕來攔阻。那楊奉呢?李樂、胡才、韓暹這些出身盜匪的家伙呢?他們同樣不會愿意看到我軍開到雒陽。到時候或許他們不敢和我軍對戰,可要鬧事、打架,或者干脆借機會挑釁、比武,你覺得打架的機會還會少嘛?我先告訴你,千萬別給我丟臉。要打就一定要打贏,輸了也要找回場子!”張遼又向張新叮囑了一遍。他可不在乎得罪那幫人,反正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他們當中成就最高的楊奉最后也不過寄人籬下的結局,連麾下大將徐晃都歸順了曹操,張遼又怎么會將他們放在眼里。何況張遼對手下士兵的要求一貫是不惹事、不怕事,若有人惹到頭上則堅決反擊。他的道理就是士兵必須要有血性,否則就不過是一群沒有爪牙的虎狼。

“將軍放心,絕對不會丟臉的。”張新清楚張遼的的行事風格,他明白張遼這是告訴他,在雒陽他可以不用低調。只要有人惹事就可以反擊了。

就在張遼還在虎牢關讓士兵們慢悠悠休整時,雒陽已經進入了戰備。原來是李、郭汜再度整兵向雒陽而來。此時董承又帶走了三萬士卒,讓雒陽的防守力量大為下降,使得皇帝劉協和楊奉、李樂、胡才、韓暹等人也感到慌亂。

劉協急招楊彪和楊奉等文武官員商議。“諸位卿家,如今李、郭二賊再度來犯,眾卿家可有良策?”

“陛下,董將軍前些日子帶了三萬大軍向東開進,如今敵軍來犯,我等兵力不足,如何能抵御敵軍。不如棄了雒陽,渡過黃河后。無論是去河內張揚將軍處還是河東,都比在雒陽強。”李樂早就對在雒陽地生活不滿,雖然他們被皇帝的詔書脫了賊身,卻依舊懷念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早就想走,卻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走成。如今又給了他們一個理由,他們怎能不抓住呢。

“不可!朕歷經千辛萬苦方才返回雒陽,如何能說走就走。李、郭汜二賊不也在眾卿家手中敗過數次嘛,難道此次就不能在擊敗他們?”劉協聽到李樂建議他離開雒陽,就像是被踩了尾巴的貓一樣高聲叫了起來。“陛下!陛下還請息怒。李將軍也不過是為了陛下地安慰著想,雖有疏忽之處,卻也是對陛下的一片拳拳之心。”楊奉打著圓場,面對著李、郭汜和張濟的聯軍,他可不愿意一個人面對。

“正是,正是。陛下。李樂將軍也是過于擔心陛下的安危而有些口誤。”韓暹說。他和李樂不同,他的功利心更強,雖然此時情況緊張。但他也不愿意如此輕易就放棄來之不易的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而且他知道董承出兵的原因,他相信只要李、郭汜來犯雒陽地消息傳到董承那里,董承必然回軍,說不定還能將曹操的大軍一起帶過來。

不得不說這韓暹雖出身微寒,也未曾就學。卻有著華夏民族老百姓特有的狡猾。他已經了董承已和劉協連為一體。不會聽任劉協陷入險境,再加上董承回軍后能順利開進雒陽的曹軍。雒陽根本就是似危實安之局。如今說說好話,不但能得到李樂的感激,還能得到皇帝地好感。實在是一樁不會賠本的買賣。

“陛下,以臣只見,如今唯有收縮兵力,全力抵御敵軍。臣已命梁縣駐軍向雒陽開拔,不日即可抵達。還請陛下再將衛將軍董承召回,加上董將軍的三萬大軍,臣可確保雒陽無虞。”楊奉雖然不知道董承這三萬士卒的去向,可他卻是軍人出身,一直就看不起李樂、胡才、韓暹這些盜匪頭目,即使他們如今也成了朝廷官員。而且面對著西涼軍,相對李樂他們的那些烏合之眾,楊奉還是更相信自己的士兵。

“太尉之意如何?”劉協還是更加信任一直從雒陽陪著他到長安,又陪著他回到雒陽的老臣楊彪。

楊彪此時心中也在叫苦,若不是沒辦法,他才不會讓楊奉這些人混跡朝堂,可他看重的袁紹和曹操目前都沒有回音,讓他不得不繼續忍受這些他根本就瞧不上眼的家伙。

“陛下,老臣雖是太尉,但論及戰事卻不如幾位將軍熟悉,陛下還應多聽取幾位將軍的意見。”楊彪不是傻子,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一介文人,對指揮作戰根本是一竅不通,所以絕對不會不懂裝懂的充內行。自己的老友張溫在西涼掌軍地舊事楊彪清楚得很,若非老友不懂裝懂,還不聽軍中宿將董卓之言,又豈會又五年前的慘劇。當時老友張溫還有孫堅為其爪牙,他如今可是無人相助啊。而且李、郭是大家共同的敵人,他楊彪可不會主次不分。

楊奉他們也知道楊彪平時瞧不上他們,畢竟人家出身名門,也是四世三公。論身份地位,一點都不比當年的袁家差,只不過家中沒有向袁紹、袁術兄弟那樣執掌軍權的子弟。在劉協詢問楊彪時他們都已經做好了被楊彪駁斥地準備,誰知道楊彪卻壓根兒就沒有向他們發難,反而建議劉協聽取他們地意見。他們雖然是行伍和盜匪出身,此時也對楊彪有了些感激。

“太尉老成謀國,朕就依太尉之言。雒陽的防御,就交與幾位將軍去辦。”劉協聞弦歌而知其雅意,順水推舟地說。

“臣等謝陛下信任,必然盡心竭力,不讓李、郭二賊驚擾陛下。”在楊奉的帶領下,李樂、胡才、韓暹一起向劉協做了保證。

可是楊奉回到軍營后卻犯了難,他在對著劉協的時候雖然信心十足,此時卻開始忐忑不安起來。楊奉在軍帳中不停地踱步,一面罵著董承,一面思考著應敵之策。

這時楊奉的親兵來報,說有一位朝廷官員前來拜訪。楊奉或許是想聽聽別人的意見,立刻讓人進來。

“公仁兄,原來是你。”楊奉見到來人,立刻笑著迎上去。

來者是現為朝廷議郎的董昭,他原仕袁紹,多有功勞,因受讒言而離開,卻陰差陽錯的成為張楊的謀士,后隨張楊迎接漢帝,被拜為議郎。

“楊將軍,汝知有難否?”董昭進來之后開口說道。楊奉心中膩歪,他暗想:我有難。無非就是李、郭汜的大軍。而你的來意也不過是為我出主意,借我手中的兵將擋住敵軍,順便拯救自家的性命。又何必在此賣關子!

可想歸想,楊奉知道這些文人這這種毛病,此時有求于人,也只能順著說話。

“公仁兄,如今大敵當前,某卻無應敵之策,還往公仁兄指點一二,也好擊退敵軍,救得我的性命,保陛下之安危。”楊奉向董昭拱手深深一鞠,誠懇的說道。

“呵呵,我正是為此事而來。”董昭笑道。

“請公仁兄指教!請坐!”

“好,楊將軍請聽。如今雒陽諸軍,將軍兵馬最強而數量最少,且朝廷之中亦無黨援。將軍拔萬乘之艱難,反之舊都,翼佐之功,超世無疇,何其休哉!然,方今之世,群兇猾夏,四海未寧,神器至重,事在維輔。若欲清王軌,則非一人所能獨建。心腹四支,實相恃賴,一物不備,則有闕焉。今兗州曹孟德,兵精糧足,若將軍引之,則必會感激將軍。那時將軍主內,曹為外援。兵糧充足,互通有無,則足以相濟。昭之策,將軍以為如何?”董昭坐下后微笑著說出了他的計策。

“曹操并吞三州,麾下兵精將勇,他能與我為盟?”楊奉疑惑的問。

“此事昭亦不知。”

“啊!……”楊奉沒想到董昭會給出這樣的答案。

“將軍,此事亦是昭臨時起意,若將軍有意,昭愿為將軍與曹鎮東聯系。”董昭看著楊奉說。

楊奉這時又沉默了,他起身離開座位,又在軍帳中來回踱步。而董昭卻是一副老神在在的表情,面帶微笑的坐在座位上不動聲色的看著楊奉。

片刻后,楊奉似乎打定的注意,猛然停下腳步,走到董昭面前,再度向董昭拱手深深一鞠,說:“奉就依公仁兄之言,此事還請公仁兄為之謀劃。”

“不敢,不敢。既然將軍有此意,昭自當為將軍謀。”董昭起身向楊奉還禮道。

(董昭對楊奉說:“將軍,曹孟德對與將軍結盟一事頗有興趣,但需將軍應允一事。”楊奉說:“何事?”董昭答道:“曹孟德欲請將軍讓出手中的月票。”楊奉一聽先是勃然大怒,而后又無奈的說道:“罷罷罷!形勢逼人。讓出月票就是!”月票啊!大郎的怨念不住的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