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劍寫春秋

小時候喜歡猴子,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喜歡楊戩

猴子是一種圖騰,是伴隨我們童年的一個標志。

若說情懷,對絕大多數國人來說,怕是沒有比猴子更有情懷的了。

不說每年暑假必放的西游記,單單這些年前赴后繼改編的和猴子有關電影,就知道猴子對于國人的影響力。

哪怕是僅僅披了個皮,一樣能吸引你花錢看,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至今為止,貌似也只有這一個超級ip。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肯定還會不斷在繼續被開發。

猴子對很多國人來說,都是少年最美的一個夢。然而是夢,終究會醒的。

我們在不斷的長大,對小時候看過的故事逐漸開始有了另外一種解讀。

人的觀念,是隨時在發生變化的。

我們不能否認,西游記前后塑造了兩個猴子形象截然不同,而猴子越到后期,就越偏離我們最喜歡的那個形象。

叛逆、桀驁、自由、抗爭。

當他帶上那個緊箍咒的時候,這些都已經不再了。

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在緊箍咒下,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形象。

他不會再為了族群的利益而抗爭,他變成了現實里絕大多數人的寫照,服從領導,欺軟怕硬。

《西游記》中,有靈山背景妖怪9名;擁有靈山及天庭雙重背景妖怪1名;擁有道家及天庭雙重背景妖怪8名;最后都被悉數解救喊回家吃飯。無任何能上臺面背景的妖怪26名,其中20名被當場擊斃,另6名雖幸存,但其中5名被迫改變信仰或終身為奴。小妖或妖王家屬陣亡達萬名以上!唯一逃亡不知所蹤的只有九頭怪一人。

數據是最能清晰說明問題的,隨著年齡的增漲,判斷能力逐漸增強,當我們再讀一遍西游記的時候,往往都會產生偶像破滅的感覺。

吳承恩先生的《西游記》,是一本諷刺性很強的小說,有其獨特年代的歷史性,然而今天的我們不需要諷刺,我們需要的只是那個放肆桀驁的猴子。

現實已經無比沉重,為什么在幻想世界,還不能讓我們放開心靈?

楊戩的人生和猴子有相似之處,卻又有所不同。

同樣的早早成名,同樣的年少輕狂。

在他們剛出道的時候,兩人都是一樣的恣意飛揚,豪情蓋天。

然而和猴子天生地養從石頭里蹦出來的不同,楊戩是有家庭、有親人的。

他第一次對抗權威,就是為了自己的母親。

劈山救母,這個故事在沉香手中曾經感動了無數的人,然而楊戩才是第一個這樣做的。

楊戩沒有猴子性格里的那種桀驁,在救出了母親之后,他并不以對抗權威為榮耀,很老實的按部就班的聽從別人的指導逐漸成長。

然后,很悲劇的,他遇到了和他舅舅玉皇大帝一樣的問題。

自己的妹妹,喜歡上了一個凡人,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老實說,我相信愛情,但是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需要有一個人站出來,而這個人,不應該是女人。

如果男人這時候慫了,我不認為真愛能改變一切。

然而站出來的是三圣母,劉彥昌所做的,是將希望寄托在沉香的身上。

以楊戩的處境來看,他不喜歡劉彥昌,沒有什么值得被譴責的。

我如果有萬貫家財,也肯定不希望自己妹妹嫁給一個乞丐。劉彥昌和楊戩相比,無疑比乞丐都不如。

很多人或許會說真愛改變一切,抱歉,愛不是萬能的,愛不能吃飯,不能當錢用,有情飲水飽只是傳說里的事情。

然而楊戩最終還是屈服了,因為他愛他的妹妹。

一個男人,一輩子總會妥協幾次。

而猴子每次的妥協,都是為了自己。

為了自己不被押在五行山下,為了自己不被唐僧念經金箍當頭而困擾。

楊戩妥協的比猴子更加徹底,但是他的每次妥協,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人。

猴子出身花果山,天生妖族,然而最終花果山敗落,西游之路,猴子對妖族大開殺戒,最終,猴子成為高高在上的佛。

楊戩乃玉帝外甥,但他基本從未承認過這個身份。他將所有的責任都扛在了自己肩上,最終,妹妹一家團聚,他一個人,在灌江口,形單影只。

從結局看,猴子是成功的,楊戩是失敗的。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在我看來,怕是猴子失去的更多吧,而楊戩,其實從未變過。

誰能初心不負?

所以一直有人說,我心中的猴子,在被押入五行大山之下以后就死了。

所以一直有人認為,取經的那個,是六耳獼猴,而不是悟空,悟空已經被佛祖拍死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那就是悟空。

但是就算是我,也寧愿用第二個解釋來欺騙自己。

楊戩身上的凡人屬性太濃,他一生太現實了,沉重的讓人無法羨慕,所以他永遠無法在大多數人心中和猴子匹敵。

而猴子,是最美的一個夢,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猴子,只是礙于現實里的壓抑,我們不得不將它深藏。

然而,我們總是希望有個猴子,能掙脫這種壓力,活出自己精彩的。

就好像被押入五指山前的齊天大圣。

每天想劇情太折磨了,所以經常隨手寫點別的東西。大家想看更多的話,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殊彥”,查看歷史消息,我經常在上面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