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寶篆

第七十三章 理欲之觀

第七十三章理欲之觀

第七十三章理欲之觀

“哪位大師在龍角峰上作畫?”

李浩成剛剛把畫卷收起,就是聽到一聲長嘯,隨后一道道浩然文氣升起,化作重重山勢,向著李浩成碾壓而下,觀其威勢,大約是學士頂峰的程度,可加上臨高臺上凝聚的氣機輔助,哪怕二者還有著一段距離,李浩成也是忍不住皺了皺眉。

想來也是,再過一段時間,臨高臺就要開宴,此地自然有李家之人把守,李浩成這幅畫引動太平山地脈變化,龍角峰靈機傾瀉,李家若是毫無反應才是怪事。

避神幡飛出,一個個怪異的字符如飄雪般簌簌落下,層層疊疊,漫空飛揚,互相組合成一篇篇錦繡文章,攔下浩然文氣,輕聲道:“柳元宗見過先生,不知道先生是李家那位大學士?”

“四絕書生柳元宗?”腳踏青云,身穿儒袍的中年男子看著李浩成有些詫異,隨即看到龍角奇石的變故,就是更是驚訝道:“這是……”

本就打算交好李家的李浩成直接將前因后果說了一遍,并且小心翼翼的將手中畫卷遞了過去。

中年男子接過畫卷,緩緩展開,就是看到一副恢弘的太平山景,甚至比起現實當中的山景,李浩成畫的這幅畫,更多了一股霸道,他眼睛一凝,有些可惜道:“蛟龍之氣?當真是可惜了。”

說完,中年男子將畫卷交回,拱手自我介紹道:“李家李初平見過元宗學士。”

“柳元宗見過初平學士。”李浩成同樣拱手示意,隨后就是同李初平閑聊起來,二人一個見多識廣,有著三個世界的積累,一個根基雄厚,又是數十年的鉆研經驗,倒是越聊越起勁,知道天色微暗,才是反應過來。

互相交換了名帖,李浩成就是才是回到自己在平安鎮的家中,靜候臨高臺宴會。

臨高臺,說是臺,其實已經勝過了一般的莊園,李家以太平山頂為中心,向外擴展大約百畝的土地,根據山勢變化,依托山水自然,建立樓閣亭臺,石子小徑。

這地方平日是不開放的,唯有在特定的時間,手持請柬的人,才能進入這里。

交付請柬和禮物之后,李浩成走入其中,還沒走幾步,就是嗅到了一絲絲淡淡的墨香,同時感受到凝聚在臨高臺周圍的稀薄文氣,這股文氣看似稀薄,實則堅韌,依托于臨高臺,卻也超脫于臨高臺。

眼中清光浮現,視野變化,就見濃郁的文氣沖天而起,浩浩蕩蕩的籠罩四方,無數文章、念頭在其中互相碰撞、排列、組合,在幾道意境深遠的文氣支撐下,構建成一套以儒家理念為基礎的簡陋秩序。

“前一段時間看到李初平借助臨高臺之力威勢浩大,還以為是依托于山勢陣法,如今看來卻是借助這股文氣才對,不過此地文氣濃郁,文思充盈,哪怕普通人在這里待久了,也會心神漸開,要是常駐,自然越發向學,倒是有些類似于神道廟宇圣地的感覺。”心里感嘆著,李浩成已經知道,臨高臺的力量來源,并不是什么陣法、陣勢,也不是什么天道法理,而是單純的因人成事。

李家上千年的時間,一次次的邀請諸多學士在此誦讀文章、作詩辯論,無數文氣碰撞,理念融合,融入臨高臺的泥土、磚石之中,滲透入周圍林木、花草里。同時臨高臺的存在,隨著一次次詩會、宴會的舉辦,臨高臺的名聲也是不斷向外傳播,成為周圍最大的文道盛會,無數人文氣息匯聚,溫養其中殘留的思想文氣,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

最后,再加上漫長的歲月堆積,才形成了臨高臺如今的氣象。

“不過,這種變化雖然玄妙,但見效太慢,不適合神道。”李浩成分析出其中利弊之后,就是被上方的一股氣息吸引,據他所知,那里是這次宴會的舉辦地點,不過此時上空文氣激蕩波動,令四周思想、秩序為之蕩漾。

“思想的碰撞與交鋒,這么早就有人在上面,講經論道了?”李浩成有些奇怪,趕忙上前查看。

就是看到兩個儒生在那里互相探討,這兩個儒生的衣著差距有些大,一個是樸素青衫,一個是富貴錦衣,聽周圍人的訴說,這兩人本是同學,但因為出生緣故,關系并不是十分良好,二者從入學開始爭論,到如今已經“吵”了二十多年了。

李浩成聽到這話,頗有興趣,抬頭看了看他們兩人的文氣,發現無論是純度還是數量,相差都不大,想要分出勝負,只可能依靠自身的道理,因此他們兩人的辯論想的十分激烈,文氣也是在上空演化出種種變化,互相碰撞融合,一些精妙的言論甚至引動臨高臺上的氣息,或是加持,或是打壓,不過無論怎么變化,最后都會有一絲絲痕跡留在臨高臺上。

李浩成正看得起勁,就見李初平走了過來,笑問道:“柳兄覺得怎么樣?”

“文氣雖然純粹,思想卻還是有些稚嫩。”那二人乃是兩位初入文氣境不久的學士,論學識,論才氣遠遠比不上李浩成,他一眼就看出其中漏洞,隨口指出幾個錯誤后,感慨道:“總的來講,就是太過于理想化!若是不能沉淀一段時間,看破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日后恐怕只能站在那里原地踏步,難以有更高的成就。”

“那你覺得怎么做更好?”突然響起的聲音讓李浩成微微一驚,轉頭看去,不自覺的施展望氣之術,就是感受到洶涌異常的文氣鋪面而來,心神一定,玉符清光加持,攔下無形的壓迫后,小心翼翼的分析這股文氣的構成,浩然、至大、醇厚、精微、中正、莊嚴……

只是分析,李浩成都覺得自己的思緒受到洗滌,大半年來學習的種種知識,不斷在識海中流轉,原本一些錯誤的思維邏輯,紛紛理順,幾次三番借助外力突破后,留下的思維殘渣,也是盡數消弭。

“這就是儒道正統的力量嗎?”李浩成眼神暗了暗,他看得出來,論修為,論學識,眼前這位大儒比起陸摩詰還是差了幾分,但論文氣的玄妙,陸摩詰卻比不得眼前這位大儒。

‘難怪一些儒道正統修士,看不起專精雜學的儒修,這不是專業上的區別,而是立意上的差距啊!’李浩成細細感悟二者氣息的差別后,發現陸摩詰的文氣,絢爛無比,好似一副壯麗的畫卷,正在向著一方虛幻的天地演化;而李家大儒的文氣則是好像無數規則的匯聚,直接就是一個儒道秩序的雛形。

不過,對方儒道境界的高深,不代表李浩成就要低人一頭,聽人指點,他就是回應道:““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然喜怒哀樂之情,聲色臭味之欲,是非美惡之知,皆根于性而源于天,非惡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這是地星一個儒家學派的理論,此時正好針對上方兩位學士的理論,而這一理論也是讓李家大儒為之動容,他面色微肅,就是開口詢問道:“此言何來?”

李浩成沉吟了一下,道:“天地萬物,莫不已合道理為天理,此理可以物喻,可以心喻,以心而論,此心之靈,覺于理者,道心也;覺于欲者,人心也?此言若有名,當以理欲觀也。”

李家大儒深深的望了眼李浩成,感慨道:“可惜了!”

“有什么可惜的?你儒家的道理,又不是什么通天大道,怎么就知道人家沒辦法走出一條路,按我說你們儒家一味的追求人道,本身就太過于極端,這樣不好!”李家大儒身邊突然響起一個聲音,讓李浩成猛地一驚,轉頭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