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三國之水龍吟

第五十六章 沖突

第五十六章沖突

第五十六章沖突

未央宮,丞相府。

當蔡邕看到設在未央宮中的丞相府時,臉色頓時變得極為難看。

歷經了無數蹉跎,他的確是變得比以前圓滑很多。但如果是觸及了他底線的事情,依舊無法忍受。

董卓已經從長樂宮返回。

他看上去情緒不錯,整個人也顯得非常精神,所以在迎接蔡邕的時候,更格外熱情。

可是,蔡邕卻臉色陰沉。

“丞相莫非想行那大逆不道之事嗎?”

他毫不客氣,便厲聲質問。

董卓一怔,旋即臉上青氣一閃,心中格外別扭。

你一個過氣的老家伙,我好心好意把你請來,更對你百般縱容,怎地如此對待我呢?

不過,畢竟是執掌了一段時間的朝政,董卓的養氣功夫,確有進步。

“蔡公何出此言?”

“你可知,這未央宮所代表何意義?”

“這個,不就是平日里朝議、論政之地嗎?”

“非也!”

蔡邕大聲道:“此乃天子居所!”

“啊?”

“自高祖斬蛇,定都長安以來,帝王居右,以西為尊。

這未央宮正是在長樂宮以西,乃天子所居之地。丞相既然是要復興漢室,又何以把丞相府設立在這未央宮之中,卻讓天子居住在長樂宮中?此豈不是大逆不道之舉?”

董卓聞聽,頓時就懵了。

說實話,他是真不太清楚這種禮儀問題。

他遷都長安之后,見未央宮殘破,而長樂宮看上去尚完好,所以才讓漢帝住在長樂宮中。把丞相府設立在未央宮,其實也有保護天子之意。畢竟當初南宮阿閣大火,讓他記憶猶新。他住在未央宮中,至少可以令那些宵小,不敢輕舉妄動……

可這怎么就牽扯到了大逆不道?

其實,這也難怪。

董卓生于涼州,喜歡和豪酋打交道,個性比較粗放,對這種禮儀典籍閱讀也不多。

這也是為什么中原士族對他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僅僅是因為他威望不夠,他的學識和素養,更被那些名流名士做鄙薄。

在那些士大夫的眼中,董卓就是一個土包子。你一個土包子,居然想把持朝政?簡直癡心妄想。

董卓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可是在他身后眾人之中,確有一人變了臉色。

“伯喈此言差矣。”

一個老者站出來,沉聲道:“丞相之所以居未央宮,乃是為陛下安全所慮。

伯喈久不在朝堂,所以這些時日來發生的事情,你并不清楚。今有亂黨橫行,年初時更發生了火焚阿閣的慘案,致使弘農王被害。遷都以來,長安頗有些混亂,城中游俠兒眾多,更有不少居心叵測者,對陛下蠢蠢欲動,令丞相感到非常的不安全。

正因此,丞相才會住在這未央宮中,以期能引出亂黨。”

聽了這老者的話,董卓連忙道:“司徒所言極是,某正是這個想法。”

董卓不怕那居心叵測的小人,卻害怕那種帶有浩然正氣的大儒。

蔡邕雖說這些年來閉門不出,幾乎不與外界進行交道,可一旦發怒時,依舊很嚇人。

說話的人,名叫王允,官拜司徒。

他與蔡邕相識,想當初黨錮之禍時,王允便是河南尹。

按道理說,王允既然站出來說話,蔡邕若識相,就會順坡下,稱贊幾句董卓,而后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歡喜。

可是,這未央宮的主人,不僅僅關系到國體,更是禮儀之爭。

哪怕蔡邕而今變得不愿惹事,但面對著原則問題,依舊是寸步不讓。

“子師此言差矣。”

他大聲道:“禮法,乃國之根本,焉能隨意破壞?

丞相若有心復興漢室,保護陛下,大可以加強宮中守衛,整治長安混亂,又為何要居于未央宮中?難道你王子師就不知道,這未央宮有天子氣,你讓丞相住在這里,豈非是讓他為萬人唾罵乎?”

“伯喈,今時不同往日,正所謂大丈夫不拘于小節,你又何苦如此死板?”

“在你王子師的眼中,莫非這禮法綱常,只是小節嗎?”

王允的臉色陰沉下來,看著蔡邕的目光,也顯得有些陰冷。

至于董卓,則面色鐵青,凝視蔡邕。

而蔡邕卻絲毫不懼,梗著脖子,對視董卓。

什么事情都可以退讓,但是這禮法綱常,絕不能退讓。

丁辰在一旁看情況不妙,也不禁為蔡邕叫好的同時,有隱隱有些擔心。

董卓喜怒無常,萬一老先生真的把他激怒了,到時候董卓一刀看了他,怎生是好?

想到這里,丁辰在心里嘆了口氣。

他搶身而出,大聲道:“恭喜丞相,賀喜丞相。”

董卓本來有些壓不住火了……說實話,他今天乘興而來,卻被蔡邕狠狠打臉。想他乃是朝中丞相,卻連這最基本的禮法綱常都不明白。傳揚出去,豈不是被人恥笑?

就在他快要爆發的時候,丁辰出現了。

董卓怒道:“子陽,莫非恥笑我乎?”

“丞相,末將絕無恥笑丞相之意,乃是為丞相真心道喜。”

“喜從何來?”

“丞相,有道是直臣出,天下興。

這世上不缺忠臣,卻少直臣。直臣者,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敢于直言犯上,卻無半點私心。

蔡公正是那直臣,方才的話雖有些不妥,確發自肺腑。

有道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有蔡公如此正直之人在身邊,豈不是天助丞相,復興漢室嗎?”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董卓不禁眼睛一亮,心中的怒氣頓時減少了許多,看蔡邕的目光,也柔和了不少。

他嘴角微微一翹,向蔡邕拱手一揖道:“若非蔡公秉公直言,卓險些犯了大忌。

卓自幼長于邊塞,多與塞外豪酋結交,身邊少有人與卓提及禮儀綱常。

可是剛才蔡公一番言語,卻讓卓深感淺薄。故,卓有意請蔡公為師,能時常指點,不知可否?”

董卓粗豪沒錯,卻不是一個愚蠢之人。

真正的蠢人,是不可能成為一方諸侯,更不可能穩坐中樞。

他非常干脆利索的承認了自己學識不高,不僅讓蔡邕緩和了臉色,也讓他身后的一些大臣,對他感官大好。不怕你你沒文化,就怕你沒了文化,還裝作學富五車。

至少,你承認自己沒文化,就代表著你還有挽救的余地。

甚至連董卓都不會想到,他這靈機一動,會有如此好處。

只是,誰都沒有看到,在一旁的王允面帶尷尬之色,同時看蔡邕的目光中,更帶著一絲絲的恨意。

他王允就不知道帝王尚右,以西為尊的道理?

你蔡邕一來,就指出了錯誤。

還有哪個曹家的小混蛋,更還說什么直臣出,天下興……這,又讓他王允如何自處?

“丞相既然知錯,何不遷出未央宮,還與陛下?”

蔡邕依舊不肯退讓,大聲問道。

董卓則道:“蔡公所言極是,未央宮有天子氣,是非董某可以居住。

董某這就讓人把丞相府遷出未央宮,擇他處重建。不過,今日乃是為蔡公接風洗塵,不若請蔡公移步鳳闕。代為蔡公接風之后,便立刻搬出未央宮,不知蔡公意下如何?”

鳳闕,又名柏梁臺,是漢武帝元鼎二年所建。

柏梁臺鑄銅為柱,是一座高大二十丈的高臺建筑。因此臺建筑是以香柏木為梁架,建成之后,香聞數十里,所以叫做柏梁臺。又因臺頂置有銅鳳凰,也喚作‘鳳闕’。

以董卓的性子,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是極致了!

蔡邕也并非那種不知進退之人,所以聽了董卓的話語后,更顯得格外開心。

他覺得,他做了一件好事!

對于讀書人而言,能夠指點他人的錯誤,讓人改惡從善,便是善莫大焉。

不過,丁辰在一旁,卻暗自替蔡邕感到擔心。

董卓不明白未央宮的含義,他身邊的人,就一個都不知道嗎?

且不說那些漢室老臣,就算是李儒,也應該清楚這一點。可是,卻無人愿意提醒董卓,真的只是疏忽?亦或者,是有別的緣故?蔡邕如此,克就等于是得罪了人。

才一到洛陽,就得罪了一大群莫名其妙的人。

怪不得蔡邕自己都說,他脾氣不好,容易得罪人……在澠池的時候,丁辰感覺著蔡邕脾氣不錯,為人溫文儒雅,和他說話時,更極為親切,看不出他脾氣有甚不好。

可是現在,丁辰明白了那‘脾氣不好’的含義。

他也知道自己的毛病,讀書人的倔強,讓他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嫉恨。

可是,這位老先生怕一輩子都改變不了!

怪不得他不愿意來長安,寧可躲在那澠池軍營旁邊的簡陋房舍里。說穿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病,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前,更不會退讓。

沒錯,這的確是一個名士應該具有的風骨,但同時更容易被人記恨。

不過,丁辰對蔡邕倒是挺敬佩的。

不說別的,只說他那兩根硬骨頭,足以羞煞無數人。

“今日董某得遇高士,乃一大喜事。

待一會兒柏梁臺上,某與諸公一醉方休……蔡邕,請!”

“丞相請。”

董卓前方領路,與蔡邕并肩而行。

諸位大臣則跟隨董卓身后,亦步亦趨。

丁辰這時候,才算是松了口氣,輕輕擦拭額頭上的冷汗。

他正要跟上去,卻見王允走過來,看了他兩眼,突然笑道:“久聞子陽之名,未曾想今日方得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氣宇軒揚的緊呢。”

他說到這里,停頓一下,笑道:“我與孟德交情甚厚,若他日子陽閑暇,不妨多多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