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三國之水龍吟

第四十九章 裂痕(下)

第四十九章裂痕(下)

第四十九章裂痕(下)

丁辰頓時笑了,“其實,我阿姐仰慕先生久矣。她雖不擅音律,可是卻很喜歡聽。先生所創曲譜,流傳甚廣,我阿姐非常喜歡。若知道我未能保護先生周全,她定不會饒我。”

原來如此!

蔡邕這一下,算是真的放心了。

就在這時,遠處來了一隊人馬,為首正是龐德。

他遠遠看到丁辰,忙催馬趕過來,翻身下馬,快走幾步到了丁辰跟前,插手行禮。

“主公總算是回來了,若再不見你,高將軍非撕了小將不可。”

“令明,咱們營地在何處?”

“依照主公吩咐,高將軍建好營地之后,把主營讓給了溫侯。

我們如今駐扎旋門關外,距離此地不遠。”

“找幾個人,推車。

要小心一點,千萬別損壞了車上的簡書……”

“遵命!”

龐德立刻招手,示意身后士兵過來推車。

丁辰則攙扶蔡邕上了另一輛馬車,而后對蔡琰道:“蔡娘子,請上車吧。”

“哼!”

蔡琰看了丁辰一眼,飄然蹬車。

一陣香風從丁辰的身邊掠過,丁辰忍不住,抽了抽鼻子。

“登徒子!”

蔡琰臉一紅,輕聲罵道。

成皋,虎牢關聯軍大營。

袁紹終于趕了回來,但時局已發生了變化。

在呂布退守旋門關后,遠在梁東的孫堅,卻遭遇了一場致命打擊。

時,李肅自滎陽撤退,張邈等人不敢追擊。

孫堅得知消息后,卻大為惱怒,認為張邈等人不足以成事,錯失了擊敗涼州軍的大好時機。

豎子不足與謀!

孫堅破口大罵,而后自梁東提兵追殺。

卻不想,廣成關守將徐榮,與李肅早有安排。

他們在梁縣城外設伏,待孫堅兵馬抵達之后,伏兵四起,殺的孫堅大敗。孫堅幾乎是全軍覆沒,與數十騎突圍而走。孫堅好戴赤幘,就是紅色的頭巾,在戰場是極為醒目。結果,他就被徐榮給盯上了,一路追殺……眼見無法甩脫徐榮,孫堅手下大將祖茂便站出來,把那赤幘討要過來,帶著人引開了徐榮,才使得孫堅自小路逃脫。

然則,孫堅是跑了,可是祖茂卻未能幸免,被徐榮追上,當場斬殺!

這讓孫堅萬分悲慟,發誓要為祖茂報仇。

他向聯軍借兵,卻不料張邈等人用各種借口推脫。

最后,還是鮑信愿意借給孫堅三千兵馬,但是與孫堅而言,三千兵馬也只是杯水車薪。

孫堅,也因此和諸侯生出了間隙。

他和諸侯之間,本就有矛盾。

而今這裂痕越來越大,更使得聯軍開始分裂。

袁紹返回聯軍之后,忙派人前去安撫孫堅,同時嚴厲斥責張邈等人。

張邈還好說,主動向孫堅認錯。

可是兗州刺史劉岱和東郡太守橋瑁卻相互推諉,互相指責,旋即反目成仇……

在呂布撤軍后的第八天,劉岱突然派大將王肱襲擊橋瑁,并將橋瑁當場斬殺。

東郡,本就歸屬兗州所治。

橋瑁被殺之后,劉岱旋即命令王肱為東郡太守,也使得諸侯聯軍,趨于崩潰的邊緣。

對此,袁紹也非常惱怒。

好在他這次去鄴城,與韓馥取得了諒解。

在三思之后,他召集諸侯齊聚成皋,商議事情。

“紹與韓使君討論過,而今我們雖聯盟討董,但還是缺少一個真正可以令天下英雄信服之人。今,弘農王被害,而陛下年幼,又為董卓脅迫,相隔關塞,不知生死。

有道是,天下不可一日無君。

我以為,當另立新帝,主持大局,共同討伐董賊,方可一戰功成。”

另立新帝?

曹操在一旁聞聽,不禁眉頭一蹙。

袁紹這是想要做什么……此前董卓廢立漢帝,已經是破壞了綱紀。

而今,漢帝尚在,他又要另立新帝,莫非別有用心?

在聯想到之前袁紹的種種行為,使得曹操心生疑慮。只是,袁紹而今是盟主,他雖有心反對,也不敢站出來。劉岱已經殺了橋瑁,他若站出來,焉能保證,袁紹不殺他?

“諸侯成不得大事,阿兄若想成就事業,還需設法退出,積蓄力量,方可有所作為。”

那天晚上,丁辰對他說的話,在腦海中回響。

也許,是時候退出了!

曹操此次刷威望,已經差不多了。

事實上,那天他馳援公孫瓚,并主動掩護公孫瓚撤離。公孫瓚回來之后,對他是贊不絕口。而諸侯對待曹操的態度,也從最初的假情假意,而今變得鄭重許多……

“我不同意!”

袁術起身,大聲反對。

“本初此舉,與董賊有何分別。”

“公路還是太年輕了,我之所以做這個決定,乃是為大局著想。

我以為,幽州牧劉虞乃漢室宗親,且德高望重,可以為帝。此當年我離開洛陽時,弘農王秘密與我的印璽,言若能找到合適人選,便可取而代之。今弘農王為董賊所害,而陛下年幼,更不知生死……廟堂為董卓把持,不立新帝,如何能正名?”

幽州牧劉虞?

好像,確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只是你隨便拿出一塊玉印,就說是弘農王贈與,未免也太可笑了吧。

之前會盟時,不見你拿這塊玉印說事。現在卻拿出來,給人的感覺,實在是……

可是,卻無人敢提出異議。

“諸君,以為如何?

我與韓使君已經商議妥當,萬事俱備,只待劉使君答應。不過,劉使君性情耿直,還需諸君贊同……這樣吧,若是同意的,就請表示一下,我也好與劉使君聯系。”

說完,袁紹不停向曹操使眼色。

曹操心里膩歪極了,對袁紹這種行為,簡直厭惡到了極點。

他不能反對,但也絕不會贊成。說句不好聽的話,這時候誰贊成,會被天下人唾罵。

所以,曹操只能哈哈大笑,卻不肯發表意見。

曹操不肯站出來,其他人也沒有任何動作,讓袁紹犯了尷尬。

他只好說:“既然大家都不反對,那就是同意了。

如此甚好,我這就命人與劉使君聯系。”

“本初,另立新帝先放在一邊,我想知道,我們現在該怎么辦?”

公孫瓚陰沉著臉,大聲道:“董卓遷都長安,把洛陽富戶盡數遷移,令天下人不滿。

劉使君是否愿意為新帝,且先不管,難道我們就眼睜睜看著那董賊得逞嗎?”

“是啊,董賊不死,我等必成天下人笑柄。”

孫堅對董卓恨之入骨,聽了公孫瓚的話,也大聲響應。

袁紹的臉色變得難看了……可不管是孫堅,還是公孫瓚,都是那種兵強馬壯的諸侯。

他就算想翻臉,也要考慮一下后果。

所以,袁紹只好暫時忍耐下來,強笑道:“伯珪、文臺忠勇可嘉,實乃天下人楷模。

既然如此,就請兩位為先鋒,若誰可以先入洛陽,便為首功一件。”

袁術一旁聽了,卻面積抽搐一下,看著孫堅的目光,也變得有些古怪起來……

曹操回到了營地,感覺疲憊不堪。

一場議事,到最后卻變成了鬧劇,讓他無比的失望。

他真的想退出了!

聯軍這些人,沒有一個是想要真正扶立漢室的,所有人心里面,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他甚至可以猜想到,就算他們兵進洛陽,也不會改變大局。

董卓已經帶著漢帝前往關中,難不成讓這些人繼續出兵,討伐關中嗎?

在曹操看來,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主公,可有歇息?”

曹操睜開眼,沉聲道:“是奉孝嗎?”

說著話,他便站起身來,“進來吧。”

帳簾隨即挑起,只見郭嘉帶著一個青年文士,邁步走進帳來。

那青年衣衫華美,器宇不凡。

進入大帳后,他拱手向曹操行禮道:“潁川荀彧,聞公大名,特來相投,還望公不吝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