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農夫

第一百六十三章 樹型金銀花(求訂閱)

第一百六十三章樹型金銀花(求訂閱)

第一百六十三章樹型金銀花(求訂閱)

一秒記住中文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張凡給楊家丫頭準備的金銀花是新品種,相比野生的金銀花更具有經濟效益。

它們是樹型金銀花,是以優良金銀花品種和傳統的樹形金銀花為基礎,利用多倍體技術,經過多年的連續選育、淘汰,最終培育出的一種性狀表現優異、遺傳性穩定的新品種,是目前金銀花品系中生長穩定、產量及藥用價值高、經濟效益極好的優良品種。

當然,人家技術指導員有句話沒有騙騰云村的村民。野生的金銀花品種擁有最古老、最原始的金銀花基因,藥用價值會比新培育出來的高收成品種強。

可他也沒有想到,張凡買回來的金銀花種子被凈瓶優良化,藥用價值甚至比古老的品種還要高。

“看著不大一樣。”有幫手的村民疑惑起來。

他們種的金銀花都是藤,可張凡提供的金銀花幼苗有點像是樹。

張凡稍作解釋:“是不一樣,這是樹型金銀花。”

具體的沒有說,反正他們也聽不懂。

樹型金銀花除表現出高產,優質等經濟性狀外,還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莖葉粗大,葉色濃綠,光合作用強,莖葉絨毛粗硬而長,尤其幼葉絨毛粗長,極抗忍冬圓尾蚜,葉片蠟質層厚而多,根系發達,具有極強的抗旱、耐瘠薄能力,具有很強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能力。

移栽也沒有技術可言,大家就按照張凡所說的去做,跟他們扦插法間距、挖坑的深度有點差距,可其他的其實就是一樣,也跟他們以往插秧一樣。

“注意距離哈!不要太密。”張凡再次提醒。

別的不用他重復,現場的都是種植能手,經驗比張凡要足,干起來比張凡順暢多了。

其實,每一個農民腦子都有一套自己的嚴謹種植法,不過那都是他們潛移默化來的,已經深入他們的骨髓,即便沒有總結,他們一上手就會。

你跟他們講什么科學種植知識,他們不能理解,但他們腦子里的那一套,本來就是科學的種植方法,他們沒有意識到而已。

各種農業種植的數據,就儲存在他們的骨子里,他們文化水平不高,表達不出罷了。

金銀花的幼苗移栽,在整好的栽植地上,按行距150厘米、株距120厘米挖穴,寬40厘米,深十多厘米ok。每穴施入土雜肥與底土拌勻。

然后,每穴栽壯苗1株,填細土壓緊、踏實,澆透定根水。成活后,通過整形修剪,使匍匐藤形成直立單株的矮小灌木,增加分枝,擴大樹冠。

而他們之前的扦插法要麻煩一點,首先要到野外去挑選生長優良的金銀花作為母本,適當剪枝,摘去下部葉子作插條。

接著,在選好的土地上,按行距1.6m、株距1.5m挖穴,穴深1618cm,每穴56根插條,分散形斜立著埋土內,地上露出710cm,左右,填土壓實。

“放心,放心!保證妥當。”那幾位幫忙的村民笑道。

張凡看了一會,發現人家除了一開始有點亂,后面種的都要比他做得好。不得不佩服,每兩株金銀花之間的距離像是用米尺測量過一樣精準。

“農家肥需要儲備,到入冬前最好再施一次肥。”張凡跟楊丫頭說道。

因為這丫頭家里沒有養牛,農家肥略有欠缺,所以張凡得提醒她早做準備。

農家肥的情況,不僅僅張家寨要從外面運進來,騰云村跟青田村很快也會面對一樣的困窘。

土地使用太過頻繁,植物消耗養分嚴重,就必須補上去,否則肥田也很容易變得貧瘠。當然,這一點農家人都心里有數。

楊玉清馬上應道:“好的!”

但要讓她跟張家寨一樣,從外面一車上千元,委實是太奢侈,她做不到,只能慢慢琢磨一條更加便宜的儲肥法子。

“到春分,還需要施肥,才能保證產量。在開花之前,其實都還簡單。一旦到了花季,那就真有得忙了。”

花期若遇干旱天氣或雨水過多時,均會造成大量落花、漚花、幼花破裂等現象。因此,要及時做好灌溉和排澇工作。

而且,需要時刻盯著花苞,及時采摘。不能等到它完全盛開,那樣就不太值錢。

張凡一邊忙,一邊灌輸一些知識。

不單止楊玉清認真聽,其他人也豎起耳朵,人家這都是寶貴的管理知識,能記住當然最好。

“再過一兩年,還需要學會剪枝。剪枝有利于花枝的形成,多長出花蕾。不修剪的話,它就拼命長枝條、葉子,開花少。”

“來我們村教我們種金銀花的人也是這么說的。”旁邊的婦女插話進來說道。

張凡點頭:“尤其是你們這種金銀花,更加需要修剪,而且方法還挺關鍵的。到那時候,那人應該還會來教你們的,不用擔心。”

那些騰云村的村民見張凡說得頭頭是道,不少細節都拿出來,讓他們佩服不已,人家是有真本事的。讀過書的,耕田種地都要厲害點。

張凡要是知道他們這種想法,肯定要笑出來。

讀高中的時候,他有個同桌就跟他說了個笑話。說他們村有個大學生,農業大學出身的,回到老家,吹牛說種植要科學,才能提高產量。

于是,那哥們先神經兮兮地將自己家農田的土壤拿回去簡單化驗,先了解土壤缺什么養分。

然后施肥、灑農藥都要用量杯之類精準算過,誰知道種出來的農作物收成很尷尬,鬧出了大笑話,幾乎成為村里的笑柄,讓不少人私底下說既然要種地,還讀什么書?跑到學校去學什么?還不如在家里好好看別人是怎么種的?

張凡只能說,那倒霉孩子輸得不怨。

拿農民年年種植的作物跟人家比,就是在作死。

比如種稻,農民家每年都要種植兩次,經驗豐富得無與倫比,你怎么跟人家比?別人不用什么量杯之類,憑多年的經驗就能打敗你。

假如,他換一種農民不大熟悉的作物比試,肯定是另一個結果。

人多力量大!在大家的幫助下,楊玉清的那些土地很快就種上金銀花。張凡再一次叮囑澆水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