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大司馬

第379章各抒己見

←→最新網址:qishuta

瑯琊王劉熙過淮投效劉備,對于眾人而言更多是件笑談之事,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眾人也就習慣了這件事。

秋七月,軍師將軍諸葛亮持節,授予王太子印綬與公子禪。漢昌王備詔令太子禪敬聽師傅,禮賢愛民,不可怠之!

秋八月,魏王曹操立公子丕為王太子,各增曹彰、曹植二人食邑。

建安二十一年,不論是南漢、北魏皆已立王太子,繼曹操、劉備之后,未來的較量注定在劉禪、曹丕二人身上展開。

同月,陸遜、關羽、魯肅三人各有呈文書至武漢,以供劉備制定北伐方案。次日,劉備招霍峻、諸葛亮、龐統、法正、趙云、黃權等核心文武入宮。

坐在榻上,劉備招呼周不疑將抄錄、整合的相關軍報,送到眾人的手上。

清咳幾聲,劉備環顧眾人,說道:“今詔諸卿入宮,不為他事,僅為北伐大計。不知諸卿可有高見教孤?”

眾人齊刷刷瀏覽劉備下發的文書,思慮其中內容。

“以南伐北,觀用兵之道,唯有三路可出。出漢中,伐隴右或關中,觀西北;出江陵,伐襄樊,取葉宛;出合肥,攻壽春,望中原。故大王北伐,或可兵分二路或三路,然各軍間需主次分明,有牽制敵軍之用,有作主攻之任。”

說著,龐統拿著巾帛,分析說道:“據三地戰報所言,觀雍涼之地,馬超鎮武都,張郃守陳倉,加筑祁山堡,曹洪、曹休督長安,隴西、長安二地兵馬當不下四萬之眾,詳細布置難曉。”

“察襄樊之地,曹仁坐鎮襄陽,朱治守樊城,滿寵治汝南,兵馬甚多,有三、四萬之勝,遏險而守;探江淮等地,夏侯惇鎮壽春,臧霸、尹禮守下邳、淮陰,集豫、徐二州之兵駐守。”

“以上三地皆有曹操帳下宗親、猛將坐鎮,兵馬數萬,遏堅恃險而守,當不可小覷。”

曹操作為從四戰之地殺出來的梟雄,或許有各種缺點,但對兵略的精通,戰術的應用,位于諸雄之上。

屢次南征不克,讓曹操認清南北對峙已成的現實!

對實力足夠威脅他的南漢,曹操自是不敢大意,集中精力加強對邊境的控制。畢竟南漢的威脅,遠超歷史上吳蜀聯盟所帶來的壓力。

故而為了提防劉備的北伐,曹操在核心地帶布置了重兵,加固城墻,囤積糧草,修治甲兵。一旦劉備北伐,曹操將會舉中原之兵,救援三地。

劉備捋著稀少的胡須,問道:“北賊遏險以待,今欲攻之,當出何路?”

“孤深思地形,竊以為漢中難出大兵。蜀道綿延上千里,自武漢赴西北,路程多有五、六千里之遙,且關隴糧乏,難以供應大軍。故思兵馬布置,漢中或可出偏軍,或是不出兵馬。”

“大王所言有理!”

龐統屈膝而坐,說道:“巴蜀看似殷實,然四周環山,難進難出,守成之地。大王率主力赴漢中,效高祖北伐之基,斷不可為。若大王有失,武漢中樞將會大亂。”

“以統之見,以舟舸為馬,督運糧草,借江水之利,兵出襄樊,或向江淮用兵,以圖大業!”

龐統支持劉備入蜀,但卻不支持劉備從漢中北伐。

武漢至漢中走水路就有三千多里,且是逆流而行,時間損耗更長。等劉備率大軍到巴蜀,又要向漢中行軍上千里。然后再向隴右或關中用兵,這又是上千里的路程。

如此計算下來,光行軍就要花幾個月了,途中所耗軍糧將是以十萬石計。若是算上返程的路程又是幾個月,行軍作戰途中又將征發幾十萬的百姓服徭役。

從巴蜀出重兵攻西北,對于立足于吳楚的劉備而言,太過困難了。

至于為何不能用巴蜀的兵馬北伐?

則是因為劉備取巴蜀后,出于防備巴蜀割據,不讓巴蜀保留大量的兵馬。而且打仗不可是靠兵多就夠,而是要靠質量。劉備手上的四萬多禁軍,才是南漢的核心作戰力量。

法正猶豫良久,說道:“巴蜀雖是閉塞,但漢中北通關中,西達隴右。隴右處關中之上,有隴山為險;關中位中原之上,有潼關、大河為險。今西北初歸曹操,蠻夷多有不順,兵出則驚。”

“孝直之見可是讓大王從漢中北伐?”龐統問道。

法正又搖了搖頭,說道:“正以為漢中可出偏軍攻關中,驚擾西北,吸引曹軍西顧,以配合大軍北伐。”

劉備沉吟少許,說道:“可從江淮北伐否?”

“啟稟大王,統以為從江淮北伐,或不如從襄樊北伐。”

龐統不由從席上起身,說道:“從襄樊北伐,乘舟舸逆漢水而上,可匯吳楚之糧輜,乘夏水大漲之際,命大軍隔絕襄陽,阻敵于北,緩緩圖之。”

“且可命陸都督順漢水而下,過上庸、西城,鉗制南鄉、南陽等地兵馬;讓文江夏率兵向新野,出隨縣,阻汝南之兵;魯都督從合肥出兵,攻壽春,牽制淮北之眾。”

“曹操率大軍南下,大王舉吳楚之眾,以舟舸御之,攻克襄樊,則樊城無用。時大王進吞襄樊,出兵緩緩蠶食南陽,復荊北舊土。”

龐統舉止飛揚,透露出超乎常人的自信,說道:“荊北舊土可復,時中原可兵入關中,西可與巴蜀之兵取關中;向東可與江淮之眾呼應,席卷河南,攻占青徐。彼時大王集天下之兵,渡大河,可一舉滅魏爾!”

不得不說龐統從江陵北伐的戰略出眾,拿下襄樊完成南方防御體系中的最后一塊版圖。繼而以襄樊為據點,集吳楚之力拿下南陽,則可伺機北伐中原。

南陽盆地位于天下之中,人送旋轉門。北至洛陽,東達中原,南接荊楚,西通關中。

歷史上走龐統這條北伐路線的人不少,如桓溫北伐,出襄樊,入武關,兵取關中;或翻越伏牛山,兵取洛陽。

除桓溫外,岳飛以襄樊為據點,向中原北伐,歷經十年之功,打到開封,逼得完顏宗弼放棄河南,欲退守河北。然趙構責令岳飛退兵,最終岳飛不得已放棄北伐。

“從江陵北伐嗎?”

得聞龐統的豪言壯語,讓劉備頗是心動。

“不然!”

諸葛亮搖頭拒絕,說道:“襄樊處于天下中樞,逆漢水而上雖近,但于曹操而言,亦是不遠。關中之兵過武關,可至南陽。河北之兵,下洛陽,可達南陽。”

“大王與曹操決戰襄樊,勢必聚天下兵馬。待曹操兵至,漢中之兵需退,江夏之兵難敵,大王江漢之兵獨御曹操。漢水非天塹,渡橋可過。”

“這”

龐統見是諸葛亮否決,不由著急起來,說道:“孔明,你曾向大王獻江上對,言讓大王兵出葉、宛,今怎否決北伐襄陽之意?”

諸葛亮輕撫羽扇,冷靜說道:“昔言江上對,意在主公全據襄樊之后,兵出葉宛,從西北發力,爭奪關中。然今形勢變化,難從昔日之言。”

龐統不能理解,加重聲音,說道:“既襄樊未下,今時先奪襄樊,再行江上對之策,未曾不可。”

諸葛亮撫扇而動,說道:“曹仁非無謀膽怯之將,自守襄樊以來,擴建城池,積蓄糧草,大治甲兵。今兵馬有三、四萬之盛,今主公舉十萬之眾圍之,曹操舉十余萬之眾援之,將何以退敵取城?”

龐統略有不悅,問道:“敢問孔明有何高見?”

諸葛亮抬頭看向劉備,說道:“啟稟大王,西北初附,大王出襄樊為佯軍,吸引曹操主力;命大將舉重兵,嘗取西北,或有可趁之機。”

“孔明之語,恕統不能茍同。”

龐統直腰反駁,說道:“西北路途上千里,舉重兵北伐,敵寇安能無備?攻隴右,得關中支援;攻關中,河東、隴右馳援。山道險峻,縱有充裕之糧,但倉促行軍之下,大軍久戰難勝,多有糧匱之威。”

“謀取西北,非一時之功。需委大將深治漢中數年,西連羌、胡,緩緩蠶食。得有良機,出兵則能取利。”諸葛亮說道:“得有西北,襄樊不戰可下。”

得聞諸葛亮的言論,劉備眉頭大皺。

委大將經略巴蜀,那豈不是總統益州大軍。他切割益州為益、梁二州,便是為了防止有人割據巴蜀。而且他作為君主打輔助,讓大將建功,將有違他的初衷。

“孔明,北伐襄樊若能勝,則中原在握。緩圖關隴,短則數年,長則十年,否則難以建功。”龐統說道。

見劉備默不作聲,諸葛亮便知其心中所思。經略巴蜀時間太長,不僅劉備等不起,而且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諸葛亮心中微嘆,說道:“若不能經略巴蜀,此戰從江淮北伐,或是可行。”

“如何出兵?”劉備開口請教問道。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江淮者,諸水匯集。大王從邗溝而入淮水,集吳楚之力,圍攻壽春。若壽春可下,河南腹地盡數暴望,大王西取汝南,東至下邳。”

“時中原震蕩,襄樊驚恐,兵出汝南絕道,上將北取襄樊,南陽輕易可下。不僅于此,舟師入泗水,可取青徐。如此用兵,則可威震天下。”

(本章完)

最新網址:qishuta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