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三十二章 國本之爭(三)·父子同臺

第三十二章國本之爭(三)·父子同臺

“那些腐儒只是拘泥于禮法,不肯改變而已,他們眼中只有傳承的規矩,沒有變通,更有人只是為了所謂名節而已,并不是您做錯了,而是您的抉擇,與他們的利益相背。”

“陛下有何錯呢?愛子之心,人皆有之。”

“何況福王也是確然聰慧,學習進度也是極快,以其為儲君,也當是大明天下之福才是。”

“曹孟德曾言‘生子當如孫仲謀’,若是他在世看到福王如此,怕是也要改口了。”

嚴晨昊還小小地恭維了一番,這令萬歷皇帝不由地咧開了嘴,露出了笑容,心中的煩悶之氣,不覺已經散去了許多。

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才呢?

他也只是隨口一說,實際上他很明白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不過是想要尋找一個與他有著相似觀念的人,現在得到了寬慰,心里好受許多了。

歸根結底,不過是一個試圖改立的皇帝,與堅決捍衛禮教的士大夫們的斗爭,僅此而已。

“還是愛卿深得朕心啊!”他感嘆道:

“榮王庸弱,實在不適合作為帝王啊!那些臣子,只知道反對朕,以為朕只是偏愛福王,卻也不明白朕為了江山所考慮的心思!還千方百計地試圖與朕對抗。”

“就連今科的舉子們,也都不明白朕的用心,竟然干出這樣的事情,令朝廷大失顏面!”

一提起舉子,他的臉上頓時又露出了恨恨的神色。舉子們聯名上疏,這般情況縱觀大明也是罕見,弄得他好像一個什么十惡不赦的君王似的,他當然記恨。

“舉子們也只是一時被人蠱惑而已,并非是本意如此,若是他們知道了陛下您的良苦用心,想必也會支持您的。”

嚴晨昊說道,隨后他話鋒一轉,又提起了另一件事:

“陛下,舉子們已經受到了陛下的懲戒,現在說不定正在反省,您倒也不必在意……倒是另有一事,臣認為要稟告陛下。京師已經月余沒有下雨了,現在民間也有言論,說是正是因為您久不立太子,才使得上天震怒,不下滴水,臣怕要是任由他們謠傳,會出事……”

聞聽此,萬歷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又是哪個賊子傳出來的謠言,那些愚民也是,聽風就是雨!”

“當初的《憂危竑議》是這樣,現在又是這樣!要是被我抓到是誰在造謠,定要將他凌遲處死!”

而嚴晨昊卻是建議道:

“陛下何不效仿世宗親自祈雨?畢竟這事情在民間也是沸沸揚揚,許多愚夫愚婦還真是相信了的,只要陛下親自祈雨,求得雨來,那謠言將不攻自破。”

“正好陛下已經多時沒有出宮,也好讓百官與百姓仰慕一番天顏。”

這倒是實話,自從萬歷十五年之后,除了那一次倭國來使之外,萬歷皇帝幾乎就沒有怎么露過面,只有頂尖的內閣幾位輔臣,才可以見到他。

說實話,這已經是明代偷懶之最了,縱然是嘉靖,也是時不時會與外朝的官員見面的,像萬歷這樣徹底宅在深宮里的,也真是不多見,趁此機會露個面,也是好的,不然大家也不放心啊!

哥你怎么一直不現身,該不會死里面了吧?

萬歷點點頭,卻又帶著些許的遲疑:

“只是若是祈雨之后,仍無雨水降下,那豈不是反而助長了那些傳謠之人的氣焰?”

“陛下貴為天子,向仙神祈雨,怎會沒有雨呢?若是陛下實在擔心,也可帶上諸位皇子,以示誠意,如此一來,上天定然動容,又豈會不降下雨水呢?”

嚴晨昊輕聲說道,似乎帶有著別樣的意味。

萬歷倒是沒想那么多,他只是回想起了嘉靖年間,那一樁求雨之事。

那一場雨,真的恍若神跡,那是甚至被記載入實錄之中的,為后世所傳頌的。

能夠記載入史書,可見此事的真實性,畢竟《世宗實錄》可不是什么稗官野史,史官除非腦抽了,否則必然是親眼所見,才會寫入史書的。

既然爺爺可以,那他沒道理不可以。

而且帶上自己的子嗣,這已經算是極其的尊重,想必上天不會不給這個面子。

萬歷越想越有把握,于是點頭答應道:

“好,既然如此,便擇一黃道吉日,朕親自求雨!那地點,便定在靖平王的廟宇吧!”

畢竟上一次的神跡是發生在靖平王廟的,證明那里是真的有仙神庇佑的,去那里成功的概率也會更高。

嚴晨昊應諾,他自然不會去跟萬歷爭這些。雖然說現在以靖平王在民間的聲望,其實已經不需要皇帝怎樣去背書了,《大明英烈傳》的流傳度太廣了,但是萬歷如果愿意的話,也是好事。

事情就這么定了下來。

而隨著欽天監定下那黃道吉日,宦官們開始對那座廟宇清場并進行打掃,消息很快在整個京師之中傳揚了開去。

皇帝將要親臨靖平王廟祈雨!

這消息如同一陣風一般,席卷了整座京師,得到消息的百姓都興奮無比。

那可是皇帝,至高無上的天家啊!以往他們都長久地居住在宮閨之中,哪怕是高官也不得多見,而現在竟然可以一睹他的容貌,這是何等的榮幸!

并且,很快他們還得到了消息,不僅是萬歷皇帝,他的皇子們,包括那兩位王,也都會出現!

頓時,無數人都激動了起來。

那兩位在民間爭論許久的王,早就已經引起了他們的好奇,現在,也會出現嗎?

一下子,京師之中涌起了驚濤駭浪,所有的百姓都對那一天充滿了期待。

而顧伯陽,自然也是得到了消息。

他聚集起了眾舉子們,也打算去參與這次求雨,一睹皇帝的尊容……當然,順便也見識一下榮王的風采。

顧伯陽和張以誠不一樣,他的長輩因為自己的某些偏見,所以告訴他的,并不是真正的事實,而是經過過自己“藝術加工”的。

一向反對福王的大臣,對他能是什么好印象?可是顧伯陽卻是相信了的。

所以他是真的覺得,這是能夠為榮王揚名的好時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