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四十二章 兵部尚書,于謙

最新網址:yingsx第四十二章兵部尚書,于謙第四十二章兵部尚書,于謙←→:

還沒有等領兵部尚書銜的嚴峻理清楚,內閣便收到了一封奏疏。

《陳兵事疏》,這是一個很樸素簡單的開頭。

然而內容,卻對于嚴峻有著充分的啟發作用,讓他感到頗為驚艷。

這封奏疏的每一字一句,都說在了點上。

這是何人所寫?倒是很有見地。

嚴峻臉上出現了贊許的神色,他把奏疏翻到封面處,看見了那里的署名。

兵部左侍郎,于謙!

他當即命人把于謙叫到了內閣,與他展開了詳談。

于謙與嚴峻并沒有打過幾次交道,但是在這位大人物面前卻也揮灑自如,不卑不亢,條理清晰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陳國公,我認為,這次的懷來之役雖為大勝,但是我軍兵事里面的種種疏漏暴露卻是無遺。”

“自從當初瓦剌稱臣之后,邊關便鮮有戰事,導致將士們疏于防務,至有此戰,最終生靈涂炭。”

“邊軍應該要時時操演,我的建議是,每半年舉辦會演一次,劃定區域,讓數省之兵一同參與會演,獲勝者重賞,末尾者則是重罰,以此激勵邊軍加強武備。”

“而在這次的大戰里,三大營中,神機兵面對敵騎自亂陣腳,五軍營疏于戰陣,只有三千營戰力強大,足夠應對敵軍。”

“這充分地證明了實戰的重要性,要知道三千營都是從羈縻來的有戰斗經驗的士兵。”

“這也是長期屯兵于京師的弊端。雖然有數十萬大軍,看上去很強大,然而他們從未有過戰爭的歷練,真正打起來,還不如數萬的精銳,需知,兵不在廣,在精。”

“我甚至還在其中看到垂垂老矣的白頭與十三四歲的少年,這怎么能作戰呢?很明顯是下面的人為了糊弄兵部干的,但是卻會在戰斗時帶來禍患。”

“我建議,重編三大營,選擇其中強壯者留下,把老弱者剔除。”

“把吃空餉、貪污軍餉的人挑出來嚴懲,以震懾各將領。”

“同時,三大營分批次前往邊關或者是南方有戰事的地方歷練,參與對敵戰爭,積攢作戰經驗。”

“邊軍之中,每年選擇善戰的人編入三大營,來拱衛京師。”

“京師是大明之腹心,絕不可有失,拱衛京師的,必須是大明最精銳的的部隊。”

于謙一邊飛速轉動腦筋,將自己的意見在腦海中列出,一邊侃侃而談。

懷來一戰,他深深感受到了大明的無力,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狂風挽救了大明朝,真的不知道會出現怎樣的結局。

痛定思痛,他花了許多時間,研究怎么能夠避免這一切。

嚴峻則是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

于謙將大明此次作戰的失誤做了一個總結,一條條地列在了嚴峻的面前,令他耳目一新,許多地方,連他都沒有想到。

沒有經過血與火歷練的軍隊,終究還是差了點東西,至于邊軍的會演,以金銀官爵為嘉獎,更能刺激軍隊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戰斗力。

確實是好辦法。

于是他找到了李賢,把這件事告訴了他,而李賢得知之后,也是對于于謙大加贊賞。

他也并非不知兵的,在原本的歷史上就曾經擔任過兵部右侍郎,自然看得出于謙的能力。

“首輔,以此人的才能,兵部左侍郎之職,卻是屈才了。”

嚴峻說道,話語之間的含義令李賢不由地挑起了眉頭。

兵部左侍郎,這是兵部尚書之下第一人,這都屈才,那自然就只有兵部尚書了。

嚴峻是大學士領兵部尚書銜,但是他這個只是加銜,屬于虛職,畢竟他不可能一邊處理大明的各種事務,一邊還要負責兵部,只不過在內閣的事務分配上,他會更傾向于負責兵事。

兵部尚書與五軍都督府那五個左都督,才是真正的兵事管理者,而其中最重要的武官任免、軍械配發等等,都是由兵部管理。

這是很重要的職位,而兵部尚書鄺埜,也正好因為懷來一戰被搞得心力憔悴,剛剛上奏提出告老。

在這么多的競爭者中,把尚書之位交給他?

他回想了一番此人的事跡,不由地點了點頭。

于謙此人為官清廉、品行高潔且極有才能,在江西巡按,河南、山西巡撫任上干出過許多的政績,也曾經很受宣德皇帝的看重。

只是那一個時代大佬太多,嚴鏗、三楊、張輔……把他的光芒遮蓋的嚴嚴實實的,現在,終于輪到他露頭了。

他確實是才華斐然,一個侍郎之位雖然不低,但依然是限制住了他的才華。

“既然是陳國公屬意的人,必然不會是無能之輩,尚書之職,到也合適。”他緩緩說道。

固然由于分權制衡的緣故,內閣不得參與廷推,但是內閣對于廷推的影響力要說一點沒有,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吏部尚書王直,還是嚴峻他爹一手提拔上來的。

而于謙雖然很有本事,但是朝廷的事情,可不是你有本事就可以上位的。這可是一部之長啊,一旦鄺埜離職,不知道會有多少眼睛虎視眈眈。

不過兩人如今達成共識,這事兒,便是成了一大半。

不久,兵部尚書鄺埜正式提請致仕,隨后由吏部尚書王直為主導,召開廷推。

不出意外,于謙被廷推而出,作為候選人提交給了皇帝,而皇帝,自然也不會駁回群臣的推舉。

于是,兵部左侍郎于謙,正式就職兵部尚書。

他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大明的軍事體系了。

上任之后,于謙正式上書,請求改革大明兵事,在內閣兩名成員的支持下,他的提案被順利通過。

除此之外,嚴峻也提出了許多的建議。

比如可以派小股騎兵騷擾瓦剌,增強戰士們的實戰經驗順便再給元氣大傷的他們來上一計重錘。

比如優先發放軍隊的軍餉,甚至早于給官吏們發放。一句話,寧可拖欠官員的,也不拖欠將士們的。

“就按你們說的做!”

朱祁鎮直接拍了板。

就這樣數年時間里,于謙與嚴峻通力合作,趁著瓦剌內亂打生打死的契機,他們整頓防務,重振三大營。

一時之間,長城之內殺氣凌厲,數十萬帶甲之士屹立邊疆。

異族,無不膽寒。

(本章完)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