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賊開始的無限戰爭

第二百九十九章歷史的車輪斷成渣了

(1/1)

從曹賊開始的無限戰爭曹賊:全面戰爭燕丹死了,救都救不回來的那種。

其實在被拍到天靈蓋的時候,燕丹就已經死的不能再死了。

湘君接下來的那一掌,完全是在鞭尸。

動漫中,就算是修煉了墨家功法、成了墨家巨子的巔峰時期的燕丹,不還是被和湘君同級別的大司命給一個六魂恐咒陰死了,更不用說成長期的還未加入墨家的燕丹了。

按照空間的評價,湘君雖然只是神話二階,而且還沒有達到巔峰,但他的神話二階和兵家的神話二階可不一樣,兵家擅長戰陣與戰場搏殺,單打獨斗可沒有湘君招式那么精妙、狠辣。

更不用說,湘君修煉的還是最頂尖的功法,幾乎可以看作是基礎的修真功法,只不過因為這個世界的靈氣密度已經衰退到難以支撐強大的修真者出現,從而限制了湘君實力的增長罷了。

陰陽家的混兮龍游、陰陽十六咒、聚氣成刃、落葉飛花流等等這些,其實都是修真系的招數了。

在正常情況下,單挑的話,此時湘君完全可以一個打兩三個同級別神話二階的兵家武將,要是打沒什么強大傳承的普通神話二階的話,甚至可以打五個。

當然了,要是用上軍陣,一個和他同級的神話二階將領,帶著一百親兵組成的熟練軍陣,就有可能擊殺他。

當然也只是有可能而已,只要他不是腦袋一抽非要硬鋼,而是打了就跑,這點兒人可攔不住他。

術業有專精,單對單,湘君這樣的強者還是很可怕的;但是在戰場之上,他如果不能融入軍陣,那么就只能是強大一些的炮灰了。

平心而論,燕丹的護衛實力其實不差,有好幾個都能夠混上神話一階的評價,也精通合擊之術,但誰讓湘君太強了呢!

在不組成軍陣的情況下,十個八個的神話一階在湘君面前就是送菜。

刺殺成功后的湘君并不戀戰裝逼,而是迅速隱匿于黑暗之中撤退。

然而,撤退不容易。

一國太子被刺殺,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幾乎在湘君逃跑的同時,其他護衛就吹哨示警,緊接著,宮城的烽火點起,燕都薊城四面城門立刻高度戒備,士兵們站上城墻警戒。

湘君晚了一步,無法在不驚動守軍的情況下出城,他也不想躲在城中坐以待斃,只得憑借輕功跳上城墻,殺了幾名守軍,然后從城墻飄然而落。

燕軍見狀,立刻派出騎兵進行追擊。

一場追逃戰,在燕國大地上演。

就算是湘君,也不敢正面對抗成建制的騎兵,索性湘君雖然高傲,但也不傻,他也是早有準備,一路追追逃逃,湘君逃到了易水河畔。

風蕭蕭,易水寒。

湘君總有一種不詳的預感。

燕王宮。

燕王暴怒。

一國的太子在踏出宮門沒多久就被刺殺,這無疑是哐哐打臉。

這兩天,燕王看向弟弟雁春君的眼神都是冷的。

太子剛立了不到一個時辰,甚至還沒有正式冊封,結果剛出宮就被刺殺了,這件事處處透露著蹊蹺。

根據誰受益最大誰動機最大的原則,燕王喜自然就懷疑上了雁春君。

雁春君是燕王喜的親弟弟,如果燕王喜的兒子都死了,他自然可以繼位。

只要雁春君有野心,那么燕國的太子自然就是雁春君的敵人。

那么,雁春君有野心嗎?

據燕王喜所知,雁春君可是豢養了不少殺手的,貌似還跟羅網有關系?

燕王喜二話不說,就把當天當值的內侍宮女全部投到大牢嚴加拷問,雖然沒有拷問出什么結果,但那些人燕王喜可是一個都沒有放過。

之后,燕王喜就叫來了雁春君。

“王弟,刺客還沒有抓到?你手下那么多高手,難道不該為丹兒報仇?”

燕王喜幽幽的看著雁春君。

“王兄,臣弟已經派人追殺、追查,一定要追查出真正的兇手,為丹兒報仇!”

雁春君的冷汗當時就打濕了后背,連忙跪下來解釋道。

伴君如伴虎。

燕王喜雖然對外各種無能,但在國內卻是當之無愧的大老虎,就算是雁春君,在他面前也毫無反抗之力。

“你說,究竟是不是羅網所為?刺客的實力那么強,除了羅網,還能有哪個組織?”

燕王喜直勾勾的看著雁春君,話里話外就差問這件事是不是和雁春君有關了。

“臣弟一定盡快抓住刺客。”

雁春君的心都懸了起來。

不過,他還是開脫了一句:“以刺客的實力,留下羅網的證據,似乎不太合理啊。”

“或許,他就是故意留下羅網的證據,讓我們覺得他是在嫁禍羅網,從而洗清羅網的嫌疑呢?”

燕王喜的思路很清晰。

雁春君不敢說話了。

這種事,沒抓到刺客審問出線索前,誰也不敢打保票,但就算是抓住刺客審問出了結果,誰又能保證刺客說的一定是真話呢?

雁春君雖然沉默,但燕王喜卻還不想放過他,繼續問道:“說到底,刺殺丹兒,究竟對誰最有利啊?”

對誰最有利?

你咋不念我身份證啊?

雁春君既驚恐又無語,關鍵時刻,總算是急中生智:“最有利的絕對是趙國或者齊國!最有可能的還是趙國!”

越說雁春君的思路越清晰:“趙國懼怕我們和秦國交好聯手圍攻他,而且趙國也知道丹兒和秦王政交好的事,丹兒和秦王政都在邯鄲當過質子,在趙國過的可不好!在這種情況下,秦燕聯盟攻擊趙國的可能性極大,趙國當然害怕,所以趙國想要殺了丹兒,以絕后患,那天的出手可能只是恰逢其會而已。”

“趙國啊”

燕王喜眼皮子一跳,也不知道有沒有信了雁春君的鬼話。

良久,燕王喜才幽幽說了兩個字:“廉頗……”

雁春君不敢說話了,因為他實在猜不透,燕王喜提廉頗,是在說燕國打不過廉頗,還是在說趙國有廉頗根本就不用這樣對付燕國,亦或是要用間離間廉頗。

就在兩年前,廉頗還帶著一幫老弱病殘一路打到了燕國首都薊城呢!

最后,雁春君只能硬著頭皮說:“臣弟愿親自帶人追查丹兒遇刺之事。”

“可一定要有結果啊。”

燕王喜仍舊話里有話。

有結果是有什么結果呢?是需要抓住刺客查明真相,還是利用太子丹之死大做文章?

雁春君不敢問。

話已至此,雁春君也只能夠硬著頭皮走一步算一步了。

不過,當雁春君回府之后,他的門客沈夢瑤卻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公子,有人能夠在國都成功刺殺太子丹,他肯定是有很多同伙的,我聽說王都乃至燕國有不少封君私藏大量甲兵……”

“你的意思是?”

雁春君隱約抓住了重點。

“大王要結果,公子能夠給大王奉上十萬精兵,也算是結果啊。私藏甲兵的封君、軍官、大族本就該死,公子先找沒背景的下手就是,到時候直接給他們安排上圖謀不軌的罪名,抄家的財富跟大王五五分成就是。”

沈夢瑤陰惻惻的說道。

“他們會有十萬精兵?”

雁春君還是有些懷疑。

“只多不少!”

沈夢瑤言之鑿鑿,并向雁春君奉上了一份他所掌握的戰爭代行者的名單。

于是,雁春君以搜捕亂黨的名義行動起來,先拿一些看名字就不像正經人的戰爭代行者開刀,突襲之下,滅了好幾個戰爭代行者,然后這些戰爭代行者積累的財富和家里的美人兒,讓雁春君開了眼。

要知道,這可是這些戰爭代行者們三個世界二十多年的積累啊!

利欲熏心之下,許多來燕都附近碰運氣的戰爭代行者倒了血霉。

燕國對戰爭代行者其實沒有多少吸引力的,不要說燕王喜了,就連大大有名的太子丹都沒有啥吸引力。

因為他們都知道,荊軻刺秦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有了眾多知曉不同版本的秦王故事的戰爭代行者之后,行刺秦王更是毫無可行性。至于說只有少數戰爭代行者知曉的燕丹成為墨家巨子的劇情,其實也毫無意義。

有了這么多戰爭代行者參與,燕丹還能不能成為墨家巨子還是未知數。

知曉劇情的那部分戰爭代行者更傾向于截胡焱妃和燕丹的其他機緣。

所以,太子丹的吸引力之低可想而知,僅有的在燕都碰運氣的戰爭代行者,也大都是為了雪女、荊軻、高漸離之類的劇情人物或者軍陣,極少數是想搭上墨家的線,得到墨家機關術,乃至自己成為墨家巨子。

拋開這個世界的墨家自己都不怎么遵守的“兼愛”“非攻”以及《秦時明月》的墨家才是破壞統一、制造分裂與戰爭的罪魁禍首之一的事實,這個世界的墨家機關術還是很有一套的。

機關術完全可以看做玄幻版的科技武器了。而且還是動力、驅動、材料都非同一般的玄幻符文科技武器。

很多戰爭代行者甚至幻想駕駛著機關術機甲大殺四方的場景了。

結果這些戰爭代行者懷揣著美好的夢被深藏不漏的沈夢瑤陰了一把,死傷慘重。

戰爭代行者的軍隊很難馴服,將領和自然人士兵往往會死戰到底或者隱藏起來搞刺殺,狂暴兵更是可怕,瘋起來完全不要命,就算是普通空間兵,也得打崩了之后抓四散而逃的俘虜才有可能降服,且降服之后背叛的可能性極高,但拋開這些問題不談,啃下來之后,戰爭代行者城池的財富也很喜人,而且還有很多美女和奇技淫巧。

雁春君奉獻了部分收獲勾引燕王喜之后,因為多次戰敗而國庫空虛的燕王喜不顧吃相難看,主動加入了進來,以行刺謀反為名對部分私藏甲胄的戰爭代行者封君展開掃蕩,以獲得財富、兵甲、金錢和美女。

為太子丹報仇的事反而有些耽擱。

燕國境內的剩余戰爭的代行者一看,艸,老子不玩了,連主城都不要了,紛紛突圍,許多早已經結成同盟的更是乘機拉攏人手,然后大軍向朝鮮開撥。

事實上,燕國境內大部分有點眼力的戰爭代行者早就結成了大大小小的同盟前往了遼東,早就準備進攻朝鮮了。

此時的朝鮮是箕子朝鮮,為商紂王叔叔箕子在殷商滅亡后到朝鮮建立的國家,也是朝鮮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歷史上的這個國家存在了九百多年,最后在燕國滅亡后,被燕國外逃的將領衛滿率領千余人滅國,衛滿在此建立衛滿朝鮮,衛滿朝鮮最后被漢武帝所滅,漢王朝在此設立了四個郡,將朝鮮半島的絕大部分地區納入了大漢的版圖。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真正的軟柿子。

這些戰爭代行者們決定,先結盟奪取朝鮮,由空間公平計算貢獻與獎勵,劃分土地之后,大家再一決雌雄,或是進攻瀛洲。

他們知道朝鮮和遼東其實曾經也是有很多小封國的,瀛洲更多,正常情況下足夠他們完成任務了。

當然了,秉承著情愿損人不利己,也不能只有自己受損失的原則,這些戰爭代行者還派人把燕國內亂的消息傳遞給了趙國和齊國,派人賄賂郭開和后勝,并在兩國宣傳燕國要借太子丹之死討伐趙國齊國。

趙國、齊國信不信沒關系,主打一個把水攪渾,讓燕國無力追擊他們,從而讓他們得以順利占據箕子朝鮮。

秦莊襄王三年,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九州在各方勢力的攪動下,風起云涌。

一個君王和一個太子的死,只是加劇了這種動蕩。

齊國方面,剛剛拓地數百里的齊王建志得意滿,覺得齊國在自己的帶領下,不僅滅掉了宿敵魯國,如今更是基本全據魯國之地,甚至把國土推進到了淮河流域,實在是齊國歷史上的第一雄主。

聽說燕國內部動蕩的消息,又被收到了賄賂的后勝等人慫恿,齊王建頓時覺得這是一個向燕國復仇的大好機會。

如果這次伐燕成功,齊國是不是又能夠當東帝了?

在種種誘惑下,齊王建準備出兵伐燕,并難得的派出使者去趙國尋求結盟,因為齊王建聽后勝說,趙國也想要伐燕。

在齊王建看來,如果齊趙兩國合作,瓜分了燕國也不是不可能。

趙國其實也很糾結,兩年前趙國其實剛剛打到過燕國的首都,趙孝成王也一直沒有忘記燕國的背信棄義。

本來,趙孝成王其實打算今年和燕國互換兩塊飛地的。趙國把龍兌、汾門、臨樂給燕國;燕國把葛城、武陽、平舒給趙國,但燕國竟然目光短淺的對境內的封君動手,搞得一片混亂,又剛剛死了太子,所以,這還換啥土地啊,直接開干白拿豈不是更好。

趙國之所以糾結,純粹是因為晉陽的豪族準備利用秦國王喪的機會,反秦歸趙,向趙國請求支援。

學聰明了的趙孝成王最終決定密會廉頗、樂乘,以作定奪。

結果,廉頗和樂乘卻起了爭執。

廉頗覺得,如今趙國國力還遠沒有恢復,若是支援晉陽,必將引發一場大戰,到時候局面對趙國極為不利,反倒不如攻打背信棄義軟弱可期的燕國,以燕國的人力物力補充自身。反正燕國國都廉頗已經打到過一次,道路熟得很。

樂乘卻覺得,與其主動兩面開戰,反倒不如趁著秦國新王年幼繼位、主少國疑的機會,兵發晉陽奪取自長平之戰以來丟失的土地。

兩人爭論不休,差點兒打起來。

最后還是太子趙偃的建議成了決定朝局的砝碼。趙偃就是娶了娼婦公車私用的趙悼襄王,他被郭開說動,來勸趙孝成王聯齊伐燕。

趙偃的論點很簡單:燕國反復無常決不可信,滅掉燕國不僅能夠拓地千里,還能夠得到大量人力物力,解放一大批精銳的邊防軍,到時候沒有了后顧之憂,方才能集中全力跟秦國一戰。

于是,因為燕丹的死,竟然莫名其妙的促成了齊趙聯合伐燕。

魏國方面,秦莊襄王死之前和呂不韋定下的計策成功實施。

秦國找到了一個身居高位的晉鄙門客魏庸,由他成功向魏王獻上了讒言。

晉鄙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時,為了奪軍權殺的魏國大將,死的挺冤的一個人。

魏庸說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復為將,諸侯皆屬,天下徒聞信陵君而不聞魏王矣。”

秦國又數使人賀信陵君:“得為魏王未也?”

三人成虎,魏王天天聽到信陵君的壞話,不能不信,就讓魏庸代替信陵君將兵。

信陵君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娛。

但就算如此,秦國也仍舊沒有打算放過信陵君,打聽到信陵君以酒色自娛后,便決定派出女間諜潛伏到信陵君身邊,等竊取到《魏公子》后,再殺了他以絕后患。

《魏公子》是信陵君所著的兵書,與《李子》《吳子》有淵源,能夠最大限度發揮魏武卒的威力,又結合了魏國立國的“魏舒五陣”軍陣,實力十分強大。

魏舒是魏氏乃至魏國的奠基人,魏舒方陣開創了由車戰到步兵軍團作戰的先河,是春秋末期最強大的步軍。

魏武卒更不用說,在吳起的帶領下,打出了以五萬魏武卒正面大敗五十萬秦軍的逆天戰績,魏國甚至一度生出了吞并秦國之心。

不過,自從龐涓戰敗以及最要命的白起攻魏斬首二十四萬之后,魏國的魏武卒就一蹶不振,直到信陵君的出現。

信陵君屬于那種返祖的將種,他的能力極為適合統帥魏國軍隊,在他的統帥下,普通精銳組成的軍陣都能夠跟秦國精銳打的有來有往,本身在諸侯之間威望卓著,這要是讓他長期掌權,重新訓練出大批的魏武卒,那還得了?

所以,對秦國而言,只有死掉的信陵君才是真正好的信陵君。

戰國時代屢試不爽的反間計再次立下大功,魏王自毀長城。

信陵君的失勢,對魏王來說是利己而無奈的選擇,因為他首先要保住王位,但對魏國乃至整個關東諸侯而言,卻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自此關東諸侯將徹底失去了可以帶領他們抗衡秦國的人。

歷史上,信陵君抗秦是合縱最后的輝煌,信陵君之后,楚國倒是作為縱長主持了一次伐秦,總指揮是春申君,但是那次敗得那叫一個慘啊。

這個世界,春申君已經叛國,楚國也被董璜糟蹋的不輕,顯然已經失去了成為縱長的資格。

已經被大虞文武掌控朝堂和軍隊的韓國也沒有閑著,韓國一方面以韓王的名義邀請春申君到韓國居住,一面交好魏庸,并提出了由太子安或者大將軍姬無夜迎娶魏庸女兒魏纖纖的聯姻提議。

魏庸大為意動。

魏庸對姬無夜不感興趣,但女兒如果能夠嫁給韓國的太子的話,絕對是光宗耀祖的事,而且也算是一個退路。

魏庸和韓國的關系密切了起來。而韓國也向魏庸提出了,韓、魏、齊、虞結盟,瓜分楚國土地的建議。

韓國的說客給魏庸帶了一句話:“司空雖代信陵君掌兵,但沒有功績,魏國將士豈會心服?且魏王雖讓司空掌兵,但司空可不是魏國的大將軍啊!”

這句話,成功擊中了魏庸的軟肋。

魏庸決定勸說魏王和韓國、齊國、虞國結盟,共同伐楚,以滅楚之威,掌控魏國軍權。

有了韓國的攪動,天下局勢更加混亂起來。

其實,如果僅以此時的天下大勢來看,最利好的還是秦國。

對于秦國而言,信陵君被毀,楚國又內亂,東出最大的敵人一下子沒了倆。

要不是剛死了大王的話,秦國又要東出了。

不過,秦國的好日子也很快就到頭了。

接連兩個壞消息,讓秦國的朝堂再次暗流涌動。

第一個消息是晉陽反叛。

晉陽本來是趙國的土地,趙人和秦人有血仇,秦王一死,新王年幼,讓晉陽人看到了機會,殺死秦吏,舉兵反叛,并聯絡趙國請求支援。

呂不韋力排眾議,按照和蒙驁的約定,最終決定派遣蒙驁出戰。

蒙驁這邊剛準備出兵呢,新的壞消息又傳來,大虞兵入南郡,焚毀南郡水寨,隔斷江水,兵圍郢都,黔中郡情況不明。

大虞的這個操作,把大秦打蒙了。

大秦上下原本一致認為,大虞應該會跟楚國血拼,先想辦法吞并楚國才對,怎么會有功夫來惹大秦,怎么敢來惹大秦!

而且結合已知的情報猜測,大虞應該只是一個突然崛起的南方蠻夷才對,哪里來的那么多兵馬啊?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秦朝堂的袞袞諸公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這句話。